悽美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是給小朋友看的最好的讀物。童話故事的主旨是教人勇敢、熱情、善良、樂觀、慈愛,反對卑鄙、怯懦、邪惡、虛偽。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高傲的貓

  高傲的貓走過美麗的花叢,他沒有愛上任何一朵鮮花,他愛上了一隻紫色的蝴蝶。鮮花們向貓展示著美麗,貓卻對著蝴蝶說:“我愛你”。蝴蝶用她紫色的微笑說:“我愛的是強者,你知道山林中的虎嗎?他是真正的強者。”

  貓走了,他去了山裡,他要證明自己是強者。貓找到了虎,他義無反顧地和虎纏鬥。虎一爪就結束了戰鬥。貓在死前用盡餘力咬去了虎的鼻子。虎輸了,貓也死了。貓見到了上帝,上帝告訴貓:“你有9條命,現在剩下8條了。”貓回來見蝴蝶,蝴蝶問貓:“你真的愛我?”貓點頭,蝴蝶說:“我從沒有見過喜馬拉雅山的冰花,你給我嗎?”

  貓走了,他去了喜馬拉雅山。但他的皮毛太薄,還沒有采到冰花就冷死在途中。上帝告訴貓:“你剩下7條命了。”貓知道自己的皮毛太薄不能採到冰花,於是他求上帝幫他。上帝說:“你要用一條命換一朵冰花。”貓爽快地答應了。他得到了冰花,失去了一條命。貓帶回了冰花,蝴蝶很高興。蝴蝶說:“我喜歡海底的紫色珊瑚,你能給我嗎?”

  貓去海里,但他不會游泳,很快便溺死了。貓又見到了上帝,他求上帝給他紫色的珊瑚,他願意用一條命換。他得到了紫色珊瑚,貓只剩下4條命了。他帶著紫色珊瑚回來見蝴蝶。蝴蝶很開心,但她說:“你真是一隻很優秀的貓,如果你能讓天空劃過一顆彗星,我就會愛上你。”

  貓很無奈,他怎麼也想不出如何讓天空劃過一顆彗星。這時他想到了上帝,但他知道只有死了才能見到上帝。於是貓毫不猶豫地一抓刺破了自己的心臟。貓見到了上帝,他說:“萬能的上帝,您能給我一顆彗星嗎?我願給您我的一切。”上帝說:“你只剩下3條命了,如果你全部給我,我就讓天空劃一顆彗星。”貓說:“我願意,但我希望您能讓我回一次人間。”上帝答應了。

  貓回去了,他帶著蝴蝶來到一個大平原。夜裡,一顆明亮的彗星出現在天空,絢麗無比。蝴蝶看到了美麗的彗星,她覺得貓很偉大,她愛上了貓。貓現在連一條命也沒有,他知道他的生命會隨著彗星消失。但他愛蝴蝶,而且現在蝴蝶也愛他。而貓已經失去了和蝴蝶相愛的能力了。貓對蝴蝶說:“其實我不愛你。”蝴蝶哭了,她恨貓戲弄她的感情。

  貓走了,他要趁彗星還沒消失趕快離開。彗星終於消失在天邊,貓也消失在視線之中。貓見到上帝了,上帝說:“你已經一條命也沒了,為了愛情,值得嗎?”貓猶豫了好一會兒,他覺得即使再做一次選擇,他仍然會這麼做,只是他很不甘心,但已無能為力。上帝告訴貓他可以去天堂,當一隻安琪兒。但貓卻選擇去煉獄,他說:“我去煉獄一千年,能再給我一條命嗎?”上帝說:“沒有這個先例,所以不行。”貓懇求道:“只給我半條命。”上帝答應了。

  貓在煉獄中戰鬥著,黑暗、孤寂、恐懼與無休止的爭鬥每天都像一把把尖刀刺向貓的心臟。貓成了煉獄中的阿修羅。連上帝都覺得貓已經成為了冷酷戰神。一千年的戰鬥,一千年的苦,一千年的冷血,一千年的柔情,一千年的等待,一千年的鑄煉。

  一千年了,貓從煉獄中出來,阿修羅又變成了安琪兒。貓拖著半條命回到人間。他找到了蝴蝶,貓說:“我很愛你。”蝴蝶卻不相信貓,她還恨著貓。蝴蝶說:“除非你死在我面前,不然我不會相信的。”貓笑了,笑得很悲傷。因為他只有半條命。貓掏出了心臟,他讓自己的淚滴在心臟上。蝴蝶知道貓沒騙她。蝴蝶說:“貓有9條命,你還會再回來的,儘管那時你只有8條命,但我們卻能好好地相愛。”貓說:“我回不來了,我連半條命都失去了。”

  阿修羅失去了鬥志,安琪兒沒有了愛之箭。阿修羅終於被煉獄的洪水吞沒,安琪兒也迷失在雲霧之中。貓在天堂對著蝴蝶說:“上帝給了我9條半的命,但我的愛卻需要10條命,我沒有另外半條。如果煉獄中的一萬年,能給我另外半條命,我會再做阿修羅。”蝴蝶流著紫色的眼淚說:“我真沒有想到,那時我們的愛只剩下半條命的時間,卻可以是一萬年之久。”

  篇2:就這樣看著你

  她穿著一身素色的睡衣,光著腳,臉色慘白地站在陽臺上,閉著眼睛,想像著自己從五樓跳下去之後的樣子。她的眼淚流了下來。再睜開眼時,她看見樓下院子中,那一對正在嬉戲的孩子。

  那時候,她和他也這般大小,也是這般形影不離。她心中湧起一股甜蜜。她搬來一把椅子,身體直直地站在上面,靜靜地望著樓下那一對正在玩鬧的男孩女孩。突然,門鈴響了,她的臉抽搐了一下。

  她下了凳子,悄無聲息地來到門前。門開了,一位面板黝黑的農村婦人出現在門前。

  “能讓俺用一下你家陽臺嗎?”那位婦人一臉謙恭地望著她說,“我從二樓敲門敲到了五樓,只有你肯給我開門……”她仍舊不做聲,她認出了這位農婦,她是小區裡僱傭的專門清運垃圾的工人。

  “我想看看我的一雙兒女,就是正在樓下院子中玩耍的那兩個孩子。我是他們的媽媽,我只是想看一眼他們……”農婦說著擦了一下眼睛。

  她的眼睛動了動,轉回身向陽臺走去。那個婦人隨著她進了屋子,並隨手關上了防盜門……

  五月的陽光透過稠密的樹葉縫隙灑向那兩個正在玩耍的孩子。

  農婦一邊看,一邊流淚,嘴裡唸叨著:“真好,他們真好……又長高了,胖了。老大還是那麼調皮!”農婦自顧自地良久,又念叼了半天,這才回過頭來對她說:“他們是俺的一雙兒女,是雙胞胎。俺和男人離婚了,本來,俺是可以留下他們的……只是俺沒有文化,也沒有能力養活他們。俺不能耽誤他們的前途。俺男人答應俺讓孩子上城裡最好的學校。”

  婦人又抹了一把眼淚接著說:“男人撇下十萬塊錢,不讓俺再見孩子。可是俺真的捨不得他們……男人為了躲避俺搬了幾次家,我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他們。俺本不想打攪孩子,但俺天天想孩子,想得撐不住。俺在這個小區做垃圾清運工,就是為了能夠偷偷看孩子兩眼……”

  她的眼神有些疑惑。那個婦人接著說道:“大妹子,你肯定會奇怪俺為啥不直接去見他們……你看他們現在過得有多幸福。俺這個樣子,真怕他們知道了俺是他們的媽媽。只要他們一輩子都能過得開開心心的,俺為啥要向他們說破呢?大妹子,你說是嗎?”

  她的眼睛裡有一顆清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大妹子,你能不能讓俺每個禮拜都來你的陽臺上看看俺的孩子?俺……可以免費為你做家務……”

  她想都沒想,立即點了點頭。

  這個時候,樓下那株老梧桐濃密的綠陰下,有一個男青年,他天天躲在樹陰裡向這裡張望,儘管看不見。樹冠很大,樹葉很密。樓上的她和農婦都看不見這個眼裡也有淚水的小夥子。

  之後的日子裡,她和那位農婦準時地履行著約定。她常靜靜地聆聽著農婦的絮叨,看著農婦甜甜蜜蜜地忙碌。漸漸地,她每一天的生活內容,似乎完全變成了專門等待農婦的到來。

  樓下的樹陰下,總有一個小夥子,每天都在梧桐樹下徘徊……

  一個月後的一天,農婦準時地按約定時間按響了她的門鈴,可是卻沒有人應聲。她正待回身時,一位西裝革履的男人攔住了她。他說他是律師。那位律師將一份房產契約書和一封信遞給了農婦。

  農婦顫抖著手打開了那封信:

  ……大姐,謝謝你用慈母的溫情伴我走過餘下的日子。是你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聖潔的母愛!我早在半年前就患上了白血病。我本來對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過多的依戀……我只是想讓我的男朋友知道,我不是有意離開他的。我之所以想離開他,其實是我真的愛他,想讓他早一天解脫……可是,自認識你之後,我才知道,世間還有一種愛,不需要擁有和回報……真心地愛一個人卻不需要擁有,這多麼像天使的聲音啊!我會帶著這份聖潔的愛和幸福奔向天國。

  當你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不在世間了。我把這所房屋的產權贈給你,我想讓你能天天都看到自己的孩子……

  農婦還沒看完,就已經流出了淚水。她長嘆一聲,對那位律師說:“俺其實是她的男朋友請來的。那段時間,俺時常站在對面的樓頂上看俺的孩子。那個男孩子也經常站在那裡向這裡張望。俺們就認識了。後來,他求俺……他求俺來陪陪她,他求俺天天來看看她,然後,把她每天的情況原原本本地給他說……其實,那個小夥子早就知道了她的病……他活得比她還要痛苦。因為她死活都不願再見他……”

  農婦說完,抹著淚水轉身走了。樓道里留下了手拿房產契約、目瞪口呆的律師……

  篇3:夏日裡,凋謝了一朵猶太玫瑰

  這兩個“文學的寄生兒”,在廣袤的猶太文明的草原上,盡情地享受著愛情與文學的激情相互撞擊所帶來的飛揚至極的快樂。

  遇到那個女孩時,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病痛的折磨使這個39歲、正值壯年、身高1.82米的大男人只剩下了不足五十五公斤,他對未來絕望,拒絕治療。

  然而,她依舊愛了,傾心掏肺。

  許多時候,愛上一個人,就必須承受他命運的碎片。她賭上了一生最真的痴心,換來的卻是一段真摯狂熱卻極為短暫的幸福時光。

  11個月,是那場愛情的所有時長,是那個男人留在世上的最後的光陰。

  她叫多拉·迪阿曼特,是個猶太姑娘,有著一雙纖細的手,一頭烏黑的長髮,一顆善良的心。她勇敢堅毅、心思細密,溫柔而又多情。年輕的多拉原本出生在一個富足、極富名望的猶太家庭,如果不是個性使然,她將像她的姐妹們一樣,由父母包辦一場門當戶對的婚姻。然而,倔犟的多拉不想在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人身邊度過自己的一生,不想將自己一生的幸福拱手交給父母去安排,她毅然離家出走,渴望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與生活。

  離家出走的多拉最初在柏林的一個猶太人孤兒院當裁縫,後來到一個海邊的度假村裡做廚房裡的幫傭。

  19歲,多拉遇到了她的愛情,卡夫卡·法蘭茲,一個被喻為20世紀的天才思想家和文學大師的猶太裔捷克人。

  那樣的一場相遇,想來有著幾分戲劇的味道。

  那一年,卡夫卡和他的妹妹以及妹妹的兩個孩子到波羅的海度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了一個來自柏林的猶太人度假村。一天,卡夫卡路過度假村的廚房,看到一位姑娘正在殺魚,卡夫卡不由感嘆道:“多麼纖細的一雙手啊,可乾的活兒又是多麼殘忍啊!”

  那個殺魚的姑娘便是多拉,卡夫卡的話,讓多拉羞愧難當,她當即向度假村的領導要求換個活兒幹。

  就這樣,他們相識了,那個男人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談吐以及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後的令人心碎的憂鬱與絕望,深深地觸動了多拉。同時,多拉身上那種堅毅與執著以及青春的勃勃生機,也深深地感染了卡夫卡。

  他們相愛了,多拉的出現喚起了被卡夫卡壓抑和扭曲了一生的生活意志,愛情的力量使這個已經對自己的生命自暴自棄的男人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慾望。他開始像個孩子般俯首帖耳地聽從多拉的話,認真地接受醫生的治療。後來,他們在柏林租了房子,開始同居,在多拉的身邊,卡夫卡的每一天都沉浸在無限美好的遐想中。

  與多拉一起生活的日子裡,卡夫卡得到了他一生都沒有得到的溫暖與愛。多拉用希伯來語給卡夫卡讀《葉塞尼亞》。陽光下,這兩個“文學的寄生兒”,在廣袤的猶太文明的草原上,盡情地享受著愛情與文學的激情相互撞擊所帶來的飛揚至極的快樂。

  1924年春天的一天,醫生告訴卡夫卡,他的病有了緩解的趨勢。卡夫卡高興地哭了,他緊緊地擁抱著多拉,說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望康復,渴望著活下去。

  卡夫卡向多拉求婚,同時,徵得多拉的同意後,卡夫卡給多拉的父親寫了一封信,求他答應把女兒嫁給自己。在信裡,卡夫卡稱自己為“一個回頭浪子”“一個悔過的猶太人”“一個渴望贖回自己的人”。然而,多拉的父親卻本著自己的反感和正統猶太教的精神,拒絕了卡夫卡的求婚。

  病痛中的卡夫卡得知了多拉父親的回信,只是苦笑,一言不發。夏日裡的第一朵玫瑰尚未來得及開放,便在這突然而至的悽風苦雨過早地凋零。

  卡夫卡明白,自己一生都無法享受具有贖回意義的婚禮了,自己終將作為一個畢生的單身漢淒涼地死去。那個夜晚,支撐著無比痛苦的身心看完《飢餓的藝術家》的清樣後,卡夫卡,這個一生性格乖戾、從不將喜怒哀樂寫在臉上的男人,終於忍不住長時間地淚如雨下。

  與卡夫卡同樣遭受打擊的,還有多拉,她無比激動地渴望著與愛人步入婚姻殿堂。然而等待她的,不是婚禮,而是卡夫卡的葬禮。

  因為沒有被人承認的婚姻,多拉甚至無權擁有愛人的葬禮。然而,她還是來了,她固執而決絕地出現在卡夫卡的葬禮上,在一片責難與嘲諷的目光裡,哭得死去活來。整個葬禮上,多拉那唯一的號啕聲極具戲謔地昭示著卡夫卡的一生:這個世界,只有多拉短暫而真心地溫暖過他。

  在多拉撕心裂肺的哭聲裡,一切生活中曾經的苦難與傷害都隨風隕落,只有那一段花兒般瑰麗的愛情,在塵世間,永遠不曾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