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優秀的抒情散文節選

  現代抒情散文的文學性不容忽視,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育作用不容忽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以供大家參考。

  :多情應笑我

  我家有一隻鋼筋鍋,已經好幾年了,到目前還是銀白鋥亮的,好像剛從商店買回來的一樣。

  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見著它了,主要是因為我不經常使用它。今晨,因為煮肉,我才想起了它。但我忘記了放它的位置。我只能翻箱倒櫃地找起來,一頓猛找後,我終於找到了它。

  原來它不在別處,就在碗廚上方壁櫃的中間格子裡,孤零零地呆著。見我開了門,也許是高興吧,迎著光線閃耀著銀白色的光芒。我迫不及待地舉起雙手小心翼翼地將它從櫃子裡拿下來,放到面板上。

  我不記得上次放到壁櫃裡的日子,也不知放了多少時日,反正這麼長的時間裡,唯有今天才想起它。也許它在嘲笑我。但我管不了這些,因為我要用它,我不在乎它的感受。

  鋼筋鍋的好處很多,重量輕、易導熱、不易生鏽等,用起來很合心意,煮出來的肉噴香四溢,這就是它的益處。當然啦,它更可愛的是,不論你背離了它多少時日,它從不氣餒,而是樂意奉獻自己的才能,總是保證你滿意為止。

  不一會,一鍋肉已經煮好了。當我把那些蓬鬆可口的熟羊肉端上桌子後,看著客人們津津有味的品嚐的情景,我打心眼裡高興,不禁向鋼筋鍋投以讚許的眼神。此時,我發現鋼筋鍋也好像在那裡頻頻向我點頭。

  當迎客活動結束後,我把完成使命的鋼筋鍋精心地洗涮了一遍,把那些粘在上面的肉末、油脂沖刷乾淨後,用毛巾擦了又擦,直到恢復使用前的模樣為止,然後送回了壁櫃那個原本已屬於它的、神祕的狹小空間裡。

  令我奇怪的是,無論我取出還是放回,鋼筋鍋居然沒有任何不滿的情緒,依然靜悄悄地配合著我的工作,特別是在經受烈火炙烤的時候,它不是被動挨打,而是巧妙地把熱量傳授給了需要的一方,讓別人沸騰,讓別人溫暖,自己卻甘願躲在陰影裡,即使被人遺忘也心甘情願!這其實是一種愛,是發自肺腑的真誠的愛。與它相比,我覺得自己有點自私,因為我想到的只是利用。

  :我們要開心得活著

  “昨天晚上十一點,我和我父母很平靜得討論了生死問題。”

  “越長大越不太喜歡說話,總感覺微笑能夠面對一切。”

  “昨天很平靜得和父母聊了聊自己,有哪些債務,有哪些應收款。如果真的不在,怎麼生活。一些老人相互之間照料急救知識,打120,不要著急,告訴醫生情況,按醫囑做初次急救。”

  一個男孩,微信文學群裡的“傻呆❤木頭”,25歲,常年遊走於深圳,廣州,北京和西安。因為是在廣州做媒體的“無間”拉我進群,所以除了“無間”的真名和真人,其他人,我並沒有見過,甚至不知道他們真實的名字。我愛在這個群裡遊走,因為不貪圖,不諂媚,不虛榮,他們活的比真實的朋友還要真實。我喜歡這一群活色生香的良友,我們在群裡談天說地,從天文地理聊到家長裡短,從明星大咖聊到兒女情長,各個是有血有肉的中華兒女,說中華兒女,他們肯定會罵我。可是,此時,我就想用這個詞兒。

  “開始我父母不讓我說,後來也讓我說下去。最後講了很多事情,從情緒激動到最後平靜,最後不說話。”

  “後來他們回自己房間,我以為他們是躲著哭,最後去看沒有。”

  “我是想他們能樂觀得接受任何事,看淡生死,其實無非是另一種生活。”

  聽到這,我是如此得悲傷,所在公寓對面就是醫院,其實應該很能平淡接受一切的災難,可是木頭講這些話的時候,我的眼淚不自主得流下......:它不是《鏗鏘三人行》裡幾個大老爺們坐在一起面對死亡談笑風生;它不是大哲學家筆下的深刻理論;它不是王朔經歷了同齡人去世之後,脫胎換骨的《我的千歲寒》......

  按道理來說,我已經過了幾次周圍人的死亡。可是再次面對生死,我依然痛不欲生,像陷入了深度的漩渦......

  我不想讓木頭死,他還年輕,他人那麼好,那麼幽默,那麼懂事的一個男孩,怎麼就......

  群裡的其他小夥伴都說請木頭吃飯,木頭說他20來號來西安萬達公差,我卻無論如何沒有勇氣去請他吃飯。我想帶著他去大明宮,青龍寺,白鹿原,兵馬俑,大唐芙蓉園......吃回民街的小吃。可是,這樣的勇氣,我始終缺乏......

  大學我們一塊去北京上學的老鄉,今年四月份,我聽他們班一個來西安的青島男生說,他畢業後,進了某國企,做會計,上面讓做假賬,他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抑鬱而亡。

  文學群,依然保留著一個人“張興偉”。今年夏天的一大清早,群裡的小夥伴們默哀,並捐款,微信是他妻子代勞,說張興偉昨夜猝死。山東人,畢業之後就一直在深圳做IT,奮鬥多年,兢兢業業,好不容易在深圳有了車房,娶了個老婆,生了個女兒,因為工作的繁忙,僅僅見過女兒一次面兒。來不及給大夥兒道別,就已撒手人寰。

  木頭使我感到心疼......:我們要好好活,要快樂得活,我們要沐浴每一縷陽光,我們要感受每一片雪花。山呀山呀山重重,雲呀雲呀雲翩翩,水呀水呀水盈盈,柳呀柳呀柳如煙。結呀結呀結伴遊,笑呀笑呀笑翻天,人呀人呀人兒醉,月呀月呀月兒圓......

  :暮冬時節,尋找春天

  踏著晨霧的繚繞,我雙手插腰,看著這如夢似幻的輕霧包裹世界,樹木是蒙紗的,冬水是蒙紗的,自然人也變成蒙紗的了。

  在這樣的暮冬時節遊逛,千萬不用去人多的地方,像廣場啊,娛樂場所,農貿市場,超市等等,若去,也要儘快撤離,畢竟,受霧霾影響,各種染病的傳播,會如瘟疫一般氾濫,年老體弱者,肯定將被傳染,甚或造成嚴重傷害,那就非常不好。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處所,才是天然的防霾呢?筆者不敢暗自揣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依我而言,室內比戶外好,河畔公園,露天院落,反正人少去之處所,當為上上之品,雅然而觀瞻焉。

  我就最喜沿河而走,雖說河畔有人工打造痕跡,但行走之人,還是相當少些,自己可以靜靜地看,靜靜地思,靜靜地圍繞自己的心田,隨著廣袤的天空,大地的一切,馳騁飛翔,浩淼不絕。

  好的,我已站在了一株株銀杏面前,受秋冬的濡染,它們的葉早變金黃,薄薄的,柔柔的,摘下一葉,尚有霧的水漬,微粘略膩,簇簇擁擁,把株株銀杏,裝扮一新,簡直成了金箔包裹的罕物,任停觀佇腳的,眼眸盡顯喜色,為這煞是好看的冬景,怡然增添無限樂趣。

  然樹下掉落的葉片,也如同天女散花,撒得非常規律,濃密處葉葉相疊,若相依相偎的伊人;疏淡處散如翠玉,俯仰之間,盡顯優雅。任撒下的葉片,黃澄澄地點綴於翠碧的冬草之上,湊成別樣風情,悠閒地讓繁忙人,亦須停下駐腳,瀏連一番。

  但我觀之河畔,多數樹葉已顯澄黑,有些葉片已掉許多,掉落者,如同裸體的粗皮,皺紋雜糅,不忍觀瞻。然也有少許之樹,尚未散去秋的墨染,將紅紅的、藍藍的、淺黃的、淡綠的五顏六色,在整個河畔的樹中,兀自張揚,漾出別樣世界。

  我走遍河畔,真正能讓冬之可賞的,還是當屬梅花。畢竟,梅、蘭、鬆、竹,當是仁人志士,達觀之人,天生之寵賞,何人不喜不自勝,欣喜萬分。

  瞧吧,那滿眼的梅蕊,雪白的,與雪爭輝,“白裡膩藏碧玉心,奉此美崙盡賞之;蕊中淡綠若絲髮,盡顯舒媛嬌媚身。”紅浸的,或粉或濃,珠串相綴,枝枝皆有異趣,“紅漾冷豔在暮冬,枝枝丫丫相簇擁;染得霧霾蒙羞色,太陽一出盡泯沒。紅粉佳人碧玉白,梅蕊盡顯嬌滴滴;惹卻梅子吐芳華,春光藏腋呼欲溢。”

  看著想著,我思想起了蘇軾巜西江月·梅花》詩來: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麼同:么***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脣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是的,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裡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和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髒,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脣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凝心收性,蘇軾的詩讓我進一步陶醉。捫心自問,能真正與梅交心,與梅遐思,與梅互賞,真真少之人也,但梅蕊綻放,它的一切,不正寓意尋找的春,將會剔去暮冬,很快蒞臨麼!

  窺了銀杏,賞了梅蕊,可讓我眼眸欣喜的,尚有一位七十多歲老者,天天依河垂釣,那種專注神情,微傾的姿勢,垂釣的手法,眼珠轉動之間,緊緊盯著浮動釣墜,彷彿一個風景線,或者一張圖畫,默默獨立於河畔之上。問之則曰:少小喜魚垂釣叢,至今已達六十秋;如今拆遷沒事幹,更將釣魚當飯錢。別人常喜棋麻牌,我從釣中悟真言;逍逍遙遙垂綸樂,不是神仙賽神仙。

  聽了老者之言,我心再次沉默,中國人民,尤其是吃過苦,受過累,遭過罪的人們,他們的境界真是高啊!讓我真心地對他們祝福,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

  太陽出來,霧霾漸漸消散,我也應該回歸,去做自己的事情。然,從河畔之中,享樂之餘,我心真的敞亮,沒有一絲負擔,只有從中悟出,直面暮冬,戰勝霧霾,陽光明媚的春天,將會與我們倏然見面。

  聆聽,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巜梅花》詩,它已悄然出現,為暮冬駐腳,為春光眨眼: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