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描寫食物的經典散文
梁實秋,中國著名的散文家,他寫了幾篇關於美食的經典散文很不錯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鍋巴
抗戰時期後方餐館有一道菜名為“轟炸東京”,實在就是蝦仁鍋巴湯。侍者一手端著一大碗油炸鍋巴,一手端著一小碗燴蝦仁,鍋巴放在桌上之後立即把燴蝦仁澆上去,滋拉一聲響,食客大悅,認為這一聲響彷彿就是東京被轟炸了,心裡一高興,食慾頓開。有人說這個菜名取得無聊,取快一時,形同兒戲。也有人說,抗戰時期一切都該與抗戰有關,與抗戰無關的東西也要加上與抗戰有關的名義。這蝦仁鍋巴湯,命名為轟炸東京,可以提高士氣,有什麼不好?難道你不想轟炸東京麼?聽說後來我們以德報怨結束抗戰之後,還有人一度改轟炸東京為轟炸莫斯科呢。這且不談。鍋巴一定要炸得滾燙,燴蝦仁要同時做好,趁熱上桌。廚房和食桌不能距離太遠,侍者不能邁方步,要爭取時間,否則燴蝦仁澆上去悶無聲響,那就很洩氣了,事實上洩氣的場面較為常見。
鍋巴,一稱鍋底飯。北人煮米半熟輒撈出置籠屜中蒸而食之,無所謂鍋巴。南人率皆用鍋煮米至熟為止,因此鍋底有一層焦飯。焦飯特別香。《南史·潘綜傳》:“宋初,吳郡人陳遺,少為郡吏,母好食鍋底飯,遺在役,恆帶一囊,每煮食,輒錄其焦以奉母。”以焦飯奉母,人稱為純孝。鍋巴本身確是別有滋味,不必油炸。現在店肆出售的鍋巴乃大量製造,雪白的,炸得酥脆,包裝起來當做一種零食點心,非復往昔之鐺底飯了。
鍋巴湯不一定要澆以燴蝦仁,以我所知,口蘑鍋巴湯味乃更勝一籌。所謂口蘑是指張家口一帶出產的蘑菇,形狀與味道和香蕈冬菇不同。有人說,蒙古人吃牛羊肉,剩下的湯湯水水潑在樹根朽木之上,長出來的菌類便是口蘑,味道當然不同。但是也有人說,口蘑是牛馬糞溺滋養出來的。果如後說,口蘑豈非類似北平俗語所謂的“狗尿臺”?我相信口蘑還是人工培植出來的,上什麼肥料就不得而知了。口蘑有大有小,愈小味愈濃,頂小的一種號稱口蘑丁,大小略如鈕釦,細小齊整,上面還帶著一層白霜,美觀極了。抗戰前夕,平綏路局長以專車邀我們幾個學界的朋友***有顧毓琇、吳景超夫婦、莊前鼎、楊伯屏及下走***遊大同雲岡,歸途經張家口小停,我以三十餘元買了半斤上好的道地的口蘑丁,那時候三十餘元就是小學教師一月的薪給。蘑菇丁很容易發開,用以制口蘑鍋巴湯或打滷作湯麵都是無上妙品。
時下常吃到的蝦仁鍋巴湯,往往鍋巴不夠脆,蝦仁復加大量番茄醬,稠糊糊的一大碗,根本不像是湯,樣子惡劣。此地無口蘑,從外國來的朋友偶爾帶一包口蘑相贈,相當珍貴,但還不是口蘑丁,而且附帶著的細沙,洗十次八次也洗不乾淨,吃到嘴裡牙磣,味道也不夠濃厚。
:餃子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北方鄉下的一句俗語。北平城裡的人不說這句話。因為北平人過去不說餃子,都說“煮餑餑”,這也許是滿洲語。我到了十四歲才知道煮餑餑就是餃子。
北方人,不論貴賤,都以餃子為美食。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麵、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終吃餃子是天經地義,有人胃口特強,能從初一到十五頓頓餃子,樂此不疲。當然連吃兩頓就告饒的也不是沒有。至於在鄉下,吃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孃家時候才能有此豪舉。
餃子的成色不同,我吃過最低階的餃子。抗戰期間有一年除夕我在陝西寶雞,餐館過年全不營業,我躑躅街頭,遙見鐵路旁邊有一草棚,燈火熒然,熱氣直冒,乃趨就之,竟是一間餃子館。我叫了二十個韭菜餡餃子,店主還抓了一把帶皮的蒜瓣給我,外加一碗熱湯。我吃得一頭大汗,十分滿足。
我也吃過頂精緻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做餃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現成的餃子皮,鹼太多,煮出來滑溜溜的,咬起來韌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麵,軟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陣子。蓋上一塊溼布,防乾裂。擀皮子不難,久練即熟,中心稍厚,邊緣稍薄。包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緊。有些店裡夥計包餃子,用拳頭一握就是一個,快則快矣,煮出來一個個的麵疙瘩,一無是處。
餃子餡各隨所好。有人愛吃薺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餡,最好是一兜兒肉,有人願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應邀吃餃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為她必是吃到了蒼蠅蟑螂什麼的,她說:“怎麼,這裡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為豬肉冬瓜餡最好,有人認定羊肉白菜餡為正宗。韭菜餡有人說香,有人說臭,天下之口並不一定同嗜。
冷凍餃子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新鮮的好。據說新發明了一種製造餃子的機器,一貫作業,整治迅速,我尚未見過。我想最好的餃子機器應該是——人。
吃剩下的餃子,冷藏起來,第二天油鍋裡一炸,炸得焦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