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經典語錄集錦

  佛經中提到心有八萬四千個,總結起來有善、惡、無記三種。所以,心又可分為佛心、罪惡的心兩種,簡言之就是善與惡、真與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佛經裡的經典語錄,希望你喜歡。

  佛經裡的經典語錄

  1*** 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2*** 觀自在者:於法無取無舍,於根塵境識無障無礙,得大自在。

  3*** 五蘊皆屬空寂,與佛性本體無異。

  4*** 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諸眾生,悉住無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5*** 荷澤:「真如之體不可得,名為空,能見不可得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故不言"空"。」

  6*** 華嚴經雲:「云何說諸蘊,諸蘊何有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即如是,諸佛亦復然,佛與諸佛法,自性無所有,能知此諸法,真如不顛倒。」

  7*** 荷澤:心起「即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無,故「即空」。又曰:「為未見性,是以說空,若見本性,空亦不有。」

  8*** 大珠和尚:「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9*** 志公和尚:「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本性:於中一法不立,故名「空相」。於一法不實,故名「實相」。空實一如,是為妙明真心。

  10*** 司空本淨:「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1*** 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畏之妨修正法。

  2*** 當以觀觀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無以顯道,佛法不在學也,非學無以明法。

  3***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4*** 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縱有能人,不歷執事,何以陶錬 德器,博綜智慧。

  5*** 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羅嗦。 自性本來清靜,煩惱菩提,生死涅 槃 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

  6*** 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

  7***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痴愛泯滅。

  8***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萬緣放下。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境來便掃,掃即放過,善惡之心,隨心轉變。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

  9*** 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曰悟。

  10***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11*** 下手時,須至苦至毒,方始不虛付授也。

  12*** 心不厭細,功不厭繁,事不厭周,法不厭備。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13*** 凡聖情盡,體露真常。

  14*** 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15*** 事理即融,斷滅亦空,佛自現前,如日之中。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16*** 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 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摩 訶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會,風寒雪下。 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17*** 百丈禪師:「夫讀經看教,皆須宛轉歸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鑑覺自性。」

  18*** 古靈神贊禪師:「世界如許大不肯出,鑽他故紙做什麼。」又作偈:「空門不肯出,投窗亦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19*** 文殊大士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20*** 古德雲:「談玄說妙隔天淵。」

  關於

  1*** 真正佛法的人生觀,他是真能見著萬法皆空,便立於這個空上。他又真能見著萬法不空,便立於這個不空上。因為他立於這個空上,他便熄滅貪嗔痴三毒,滅除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因為他立於這個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眾生。

  2*** 佛說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性。

  3*** 修行須依經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4*** 佛所說法,須於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時契入。 佛說成佛,終不自以為有少法可得。

  5*** 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

  6*** 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知謹言慎行,便不錯因果而無掛礙。

  7*** 竹節虛心是我師。

  8***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9*** 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10*** 以不著相故,雖事來即應,而天君泰然不為所動;以相非斷滅故,雖心不著相,而條理秩然毫無廢事。

  11*** 我佛原為度世而來,故所說法,無不世出世間一切攝盡,惟須融會貫通如是真實之義,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處處皆是佛法矣。

  12*** 無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

  13*** 身心以自性為見。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與空寂體中,能生此見,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如明鑑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明鑑無心故。

  14*** 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15*** 觀心得悟,一切俱了。

  16*** 境無自性,由見而有,不見即無。見無自性,由心有動,不動即無。動無自性,獨由不覺,覺則不動。

  17*** 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攝心一處,便是功德業林,散慮片刻,即名煩惱羅剎。 佛心豈有他,正覺覺眾生。

  18*** 好惡是非,一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即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具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19*** 由心淨故得身淨,非身淨故得心淨。

  20*** 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是名供養佛。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21*** 莫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後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處,三界茫茫愁煞人。

  22***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23***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紅塵堆裡學山居,寂滅身心道有餘,但得胸中憎愛盡,不學參禪亦工夫。

  24***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頓止諸緣 , 妄想永息。

  25*** 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

  26*** 是非生滅,一由自心,若能無心,於法即無礙、無縛、無解,自體無縛名為解脫。

  27*** 內視不己見,返聽不我聞,乃知一切諸法滅,非智緣滅。

  28*** 如風無形,動則即知,心亦無形,緣物即知,攝心無緣,即名為定。

  29*** 心體即定即聖,即真即正。非業非忄 與***煩惱***,非邪非惡,即斷三障,即成三學。

  30*** 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名為無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