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優秀文章閱讀

  勵志的文章總是帶給讀者很多的正能量,讓讀者充滿信心,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勵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勵志文章:人生低谷時的鍋底法則

  他出生的時候,恰逢抗戰勝利,父親欣喜之下,就給他取名凌解放,諧音“臨解放”,期盼祖國早日解放。幾年後,終於盼來全國解放,但是凌解放卻讓父親和老師們傷透了腦筋。他的學習成績實在太糟糕,從小學到中學都留過級,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l歲才勉強高中畢業。

  高中畢業後,凌解放參軍入伍,在山西大同當了一名工程兵。那時,他每天都要沉到數百米的井下去挖煤,腳上穿著長筒水靴,頭上戴著礦工帽、礦燈,腰裡再系一根繩子,在齊膝的黑水中摸爬滾打。聽到腳下的黑水嘩嘩作響,抬頭不見天日,他忽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悲涼,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谷底。

  就這樣過一輩子,他心有不甘。每天從礦井出來後,他就一頭扎進了團部圖書館,什麼書都讀,甚至連《辭海》都從頭到尾啃了一遍。其實,他心裡既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遠大的目標,只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努力,這輩子就完了。以當時的條件,除了讀書,他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來改變自己。

  書越看越多,漸漸地,他對古文產生了濃厚興趣。在部隊駐地附近,有一些破廟殘碑,他就利用業餘時間,用鉛筆把碑文拓下來,然後帶回來潛心鑽研。這些碑文晦澀難懂,書本上找不到,既無標點也沒有註釋,全靠自己用心琢磨。吃透了無數碑文之後,不知不覺中,他的古文水平已經突飛猛進,再回過頭去讀《古文觀止》等古籍時,就非常容易。當他從部隊退伍時,差不多也把團部圖書館的書讀完了。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正是這種漫無目的的自學,為自己日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轉業到地方工作後,他又開始研究《紅樓夢》,由於基本功紮實,見解獨到,很快被吸收為全國紅學會會員。1982年,他受邀參加了一次“紅學”研討會,專家學者們從《紅樓夢》談到曹雪芹,又談到他的祖父曹寅,再聯想起康熙皇帝,隨即有人感嘆,關於康熙皇帝的文學作品,國內至今仍是空白。言談中,眾人無不遺憾。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心裡忽然冒出一個念頭,決心寫一部歷史小說。

  這時候,他在部隊打下的紮實的古文功底,終於派上了大用場,在研究第一手史料時,他幾乎沒費吹灰之力。盛夏酷暑,他把毛巾纏在手臂上,雙腳泡在水桶裡,既防蚊子又能取涼,左手拿蒲扇,右手執筆,拼了命地寫作。幾乎是水到渠成,1986年,他以筆名“二月河”出版了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從此,他滿腔的創作熱情,就像迎春的二月河,激情澎湃,奔流不息。他的人生開始解凍。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在部隊的自學經歷,就沒有後來名滿天下的二月河。他在21歲時跌入了人生最低谷,又在不惑之年步入巔峰,從超齡留級生到著名作家,其間的機緣轉折,似乎有些誤打誤撞。但二月河不這麼理解,他說:“人生好比一口大鍋,當你走到了鍋底時,只要你肯努力,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是向上的。”

  ***文/姜欽峰***

  勵志文章:“鳥巢”的首席電工

  2009年3月,一部名為《暴雨將至》的電影在“鳥巢”開機拍攝,電影正是以“鳥巢”的接觸建設者——譚雙劍的奮鬥歷程為原型。劇中,譚雙劍還擔任主演。

  1980年,譚雙劍出生於河北的一個普通農家。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讓弟弟、妹妹安心上學,初一沒讀完,他便含淚放下課本,拿起了鋤頭。

  16歲那年,譚雙劍不顧家人勸阻,獨自登上前往上海的火車。他每天天不亮便從橋洞裡“起床”,開始找工作。三天後,譚雙劍一路小跑來到一家電子廠。排了幾個小時隊後,終於輪到他面試了,“學歷?”“上過一年初中。”對方白了他一眼:“上完初中再來吧!”譚雙劍立即被後面的人推搡開了。他又找了多家工廠面試,均因學歷被擋在了門外。

  終於,譚雙劍在碼頭找到了一份扛大包的工作。一上肩就是近百斤,不到兩天後頸便磨起了血泡,甩甩胳膊像脫臼了似的。堅持了兩個多月,領了兩百多元工資,譚雙劍辭工回到了老家。

  不服輸的譚雙劍決定再到外面闖一闖,他來到北京,與在上海時完全一樣,接連奔走了十多天也沒有找到一份活兒。就在用身上僅有的五毛錢乘公交車前往郊區找活兒時,譚雙劍透過窗戶看到路邊有幾處在建樓房,趕緊下車。包工頭看在老鄉的份上,留他在工地做小工。

  一次在頂樓幹活,譚雙劍注意到幾位電工正在樓頂上安裝一根粗大的“天線杆”,十分好奇。工友告訴他:“這叫避雷針,城市裡每幢樓房都有。”他暗自揣摩起來:如果能掌握一點技術,至少比當小工有前途啊!

  譚雙劍開始有意識地留意起這門“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有時電工中午趕活兒,他顧不上吃午飯,帶上安全帽就跑去看人家怎麼操作,一來二去成了朋友,不時得到一些指點。

  到了年底,許多工人都回老家過年去了,電工尤為緊缺,初步掌握電工技術的譚雙劍主動請纓。經過幾天的時間,他能獨立操作了,工資也比原來高出兩倍。

  譚雙劍並不滿足,向同事借來電工進修專業教材,又從書店買回電工書籍,一邊自學,一邊在實踐中摸索。1999年,譚雙劍考取了行業認證的高階電工證書。這年冬天,一家安裝公司承接了國家氣象局的一項弱電工程。剛去不久,就聽說另外一個組安裝的配電櫃出了故障,譚雙劍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讓我試試吧。”經理有些遲疑:“你行嗎?”他從源頭排查起,順藤摸瓜找到了故障所在,接著又連夜維修起來……20個小時後,故障終於排除,避免了數萬元的誤工損失!發工資時,經理額外拿出2000元作為獎勵,譚雙劍卻堅持只收下自己的工資,多一分也不要。經理拍拍他的肩:“這個呼機你拿著,等我呼你。”

  半個多月後,呼機響了,譚雙劍一回電話,果然是經理找他,“小譚,有個大活兒,交工時間很緊,你能不能湊點人?”譚雙劍迅速湊齊一個30人的隊伍,每天天不亮就開工,夜裡11點才收工,最終搶上了工期。

  譚雙劍報了夜大學習班。晚上工友都早已入睡,他卻還捧著書本研習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識。兩年多時間,譚雙劍陸續拿到了建築行業中的專案經理證、工長證、工程師證等證書。

  2002年,譚雙劍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專門承接電路電氣工程。員工越來越多,工程也越接越大,現代城、東方廣場、勵駿大酒店、友誼醫院、商務部、外交部等,都留下了譚雙劍的身影,一些工程還得了優質獎。

  2005年初,經過層層篩選,譚雙劍率領他的團隊開始奮戰在“鳥巢”現場。每次到施工現場,譚雙劍都要先關掉手機,像特工一樣“掃描”著現場的每一個細節。工程建設關鍵階段,他每天忙得連洗頭都顧不上。

  2007年底,譚雙劍承攬的弱電工程勝利完工。作為一名建設功臣,他的名字被刻在了紀念柱上,並於8月8日應邀到“鳥巢”現場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談到一路艱辛走來的歷程,譚雙劍說:“我想告訴和自己一樣的朋友,即便榜上無名,只要肯吃苦,善動腦,腳放正,就能趟出一條星光大道!”

  ***文/刀 劉***

  勵志文章:成功貴在堅持不懈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同樣,成功的祕訣不在於一蹴而就,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持之以恆。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1987年,她14歲,在湖南益陽的一個小鎮賣茶,1毛錢一杯。因為她的茶杯比別人大一號,所以賣得最快,那時,她總是快樂地忙碌著。

  1990年,她17歲,她把賣茶的攤點搬到了益陽市,並且改賣當地特有的“擂茶”。擂茶製作比較麻煩,但也賣得起價錢。那是,她的小生意總是忙忙碌碌。

  1993年,她20歲,仍在賣茶,不過賣的地點又變了,在省城長沙,攤點也變成了小店面。客人進門後,必能品嚐到熱乎乎的香茶,在盡情享用後,他們或多或少會掏錢再拎上一兩袋茶葉。

  1997年,她24歲,長達十年的光陰,她始終在茶葉與茶水間滾打。這時,她已經擁有37家茶莊,遍佈於長沙、西安、深圳、上海等地。福建安溪、浙江杭州的茶商們一提起她的名字,莫不豎起大拇指。

  2003年,她30歲,她的最大夢想實現了。“在本來習慣於喝咖啡的國度裡,也有洋溢著茶葉清香的茶莊出現,那就是我開的……”說這句話時她已經把茶莊開到了香港和新加坡。

  還有一個故事。

  新生開學,“今天只學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每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每天做300下。”老師說。

  一個月以後有90%人堅持。

  又過一個月有僅剩80%。

  一年以後,老師問:“每天還堅持300下的請舉手!”整個教室裡,只有一個人舉手,他後來成為了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

  這是兩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子吧!孟喬波和柏拉圖,一個賣茶的商人和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發現:成功沒有祕訣,貴在堅持不懈。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其實,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能真正堅持下來的,終究只是少數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祕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

  從事期貨行業以來,亦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總被他們的執著和堅持感動。曾在《我的期貨夢想》中寫道“我喜歡期貨的神奇和魔力,經過無數綠肥紅瘦的日子,前方的路充滿荊棘和考驗,堅持不懈才會有夢想和希望。”如今的我,也在努力並堅持著,不過是想一條路走到底而已。

  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從“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都應該堅持,堅持生命的困惑、領悟和真諦。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時候,細細回想起來,才會覺得沒有虛度曾經美好的年華,才會覺得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充滿價值。

  

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