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早戀的文章

  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對早戀的看法

  衡量一個人是否正常的必不可少的一項標準就是你在中學時可否早戀,你要回答no,那你肯定不是個正常人。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到了上中學的年齡還不想春花秋月之事,那他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精神病。可是你要說,不是我沒想,而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那我還是要說你現在不是個正常人,為什麼呢?因為你處在一種壓抑狀態。這種壓抑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那就是心理扭曲,合理的欲求不能實現,你還能成為一個正常的人嗎?當然不能,所以你是一個非正常人。但是你肯定不服氣,因為你覺得你和周圍的人一樣正常。那我就告訴你吧,中國大多數人到了中學時代就開始不正常了。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壓抑,就算你從初一開始談戀愛吧,但你肯定受到過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就算你是一個很大膽很不在乎的人吧,但社會環境必然會給你以影響,或許是潛意識的影響,你自己也沒覺察到,但你的心理卻逐漸被扭曲了,只是不同的人程度不同而已。為什麼那麼多人中學畢業進入大學或走入社會以後就迫不及待的找物件呢?這正說明了他們在中學一直受到此方面的壓抑,所以當禁錮一旦解開,人的愛慾也就像火山一樣爆發了,所以他們以前是一直處在不正常的狀態中。但是當他們從中學走出來的時候一切都晚了,這就像一張被折過的紙,無論怎樣也消除不了摺痕。因此,現在的中學生朋友們,如果你們要爭取做一個正常的人,那麼你們就一定要義無返顧地去和你們的另一半相親相愛!

  現在的教育界反對中學生早戀的主要理由是不利於學習和成材,這完全是一種謬論,誰反對早戀誰就是想吃人!中國的教育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制度,它口口聲聲喊減負,而實際上是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我是過來人,可謂是死裡逃生,我要感謝早戀的救命之恩!正是因為早戀才使得中國的中學生們沒有集體跳樓自殺。你或許要說很多中學生並沒有談戀愛,可他們也沒有自殺呀。這裡你忽略了戀愛的另一種方式,即暗戀或單相思。雖然他們沒有表白出來,但這畢竟也是戀愛,所以它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戀愛功效。在強大的考試壓力下,他們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單薄,他們是多麼地孤獨,他們幼小的心靈正在遭受著教育的蹂躪。 他們需要戀愛,這緩解了他們的痛苦,使他們在陰陽交合中產生了巨大的力量,互相安慰,相互攙扶著,終於擊敗了高考的惡魔,走進了大學的殿堂。早戀實在是功不可沒!

  在激烈的現代競爭社會中要獲得成功,不但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而早戀的人也肯定要比中學畢業後才戀愛的人情商要高。由於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他們往往缺乏一種與人溝通的能力,這對他們以後走上社會是很不利的。而一個早戀的人,他在與戀人的相處中學會了理解寬容關懷,獲得了溝通能力,他在心理上也必然早熟,他走上社會以後一定是個受人歡迎的人才,他就一定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所以我說早戀早成材。

  :關於大家所說的“早戀”,故事是別人的

  關於大家所說的“早戀”,故事是別人的,有些人,好好看看吧,可能能學到點什麼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在北大荒度過的。初三學期,我的成績躍居全班第一,位居第二的是我們班班長,叫馮徵陽。說老實話,馮徵陽比我聰明,他的物理成績始終比我好。我的物理成績一直不是很理想,個別有難度的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想到了馮徵陽。我把不會的題寫在紙條上,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夾在他的書裡,因為那時候男生女生是絕對不說話的。

  馮徵陽平時寫字很草,為此老師經常批評他,但他為我解答難題是卻寫的十分工整,解題步驟也十分詳細,我經常看見他利用上課時間,冒著被老師批評的危險,埋頭為我專心致志的解答難題。

  一天早晨,我走進教室,發現同學們沒有坐在座位上,而是圍繞著黑板好奇的看,並興奮的說著什麼。原來,黑板上帖這一張紙,上面畫著兩隻羊,旁邊寫著:公羊愛母羊,馮徵陽愛張鈺陽***我叫張鈺陽***。我氣憤極了,衝上去把那張紙死得粉碎。

  “真實的,敢做怎麼不敢當呢?”一位女同學說。

  “看她那清高的樣子,平時對咱哥們瞟都不瞟一眼,原來思想那麼骯髒!”一位男同學說。

  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那時候“早戀”一詞的殺傷力和現在的“***”差不多。

  很快,這件事情被初三的其他班級的同學知道了。每天我上學,放學,課間路過其他辦門口的時候,教室口聚集的男同學就會大聲喊:“母羊出來了,公羊哪去了?"

  我寢食難安,度日如年,除了上學,放學,再也不到走廊上去了。我是學習委員,每日必送的作業,也由好朋友代勞。

  一天,始終沉默的馮徵陽被激怒了,他從教室後面拎起一把水跡未乾的拖把,衝著那幫男生劈頭蓋臉的打過去,其中一人的頭上被打出了一個大包。那小子糾集了他班上的一夥男生,在放學的時候打馮徵陽。馮徵陽在班裡也很有號召力,便組織我們班的一群男生和他們對打。

  一時間,狼煙四起,班無寧日。終於,一日放學後,班主任便把我們叫到到辦公室,沒容我們說什麼,便指著我們大聲說:“那麼倆一個學習委員,一個是班長,怎麼就不讓我省心呢?早戀不說,還大群架!”

  “聽說你們倆還一起照了相。把照片交出了,我先帶你們保管。”班主任繼續說。

  我和馮徵陽目瞪口呆。

  對於我們的解釋,班主任根本不信。馮徵陽火了,對班主任說:“真是豈有此理!你聽誰說的?我找他算賬去!”

  因為馮徵陽的“認罪”態度不好,班主任把我和馮徵陽“早戀”的事告了馮徵陽的家長。從那天開始,一直到中招結束,我再也沒見過馮徵陽。我也做出了一生中最錯誤的選擇:報考“小中專”!因為我可以到外地上。那一年我的中招成績是全班第一,比第二名高出了一百多分。

  很快,我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到師範學校報到的那一天,我坐在中巴車上,我見到了馮徵陽,他竟是那輛中巴的司機!馮徵陽告訴我,他沒參加中考,班主任找我談完話後,他突然對學習不感興趣了,學了開車。現在他和父親一起經營這輛中巴車,雖然有點累,但每天都有可觀的收入。

  馮徵陽和我談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是羞澀的。他告訴父親,不要收我的錢。下車的時候,馮徵陽衝著我揮手。望著他疲倦的樣子,在轉頭的一瞬間,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那一年他才17歲。

  “小中專”畢業後,20歲的我離開了北大荒,到山東做了一名教師。整整二十年過去了,這期間,我會經常想到馮徵陽,惋惜他被生硬的改寫了人生。

  人是脆弱的,尤其是一個不更事的孩子。同學的一場惡作劇,老師的一次誤解,甚至是一個並無惡意的玩笑,都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早戀”這個詞,它離我們太近了,尤其是今天。在大街上,校園裡,隨處可見的一對對走在路上,看見這種情景我們習慣性的想到“戀人”這個詞,可是在那些所謂的“戀人”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戀人?

  有人說現在的人,尤其是90後的一代,感情得主題是悲傷的,因為在的成長曆程中,我們有太多的缺失,我們需要我們缺失的東西,我們就去找那些東西,我們不可能向小時侯那樣依偎在父母懷中,所以我們大多不會向我們的父母尋找那份缺失。很自然的,我們就把尋找的目光投向了我們的同學,投向了我們的異性同學,我們希望在他或她的身上找到自己要的那份溫暖。男女生在感情上有很大的互補性,仔細想想,大家所說的“早戀”好像就是這種互補性的表現。這種互補行為是誰都無法徹底禁止的,因為這是這個社會高速發展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只要我們的時代在進步,就止不住這種互補行為,豐富的物質生活造成了精神上的極大缺失。

  我們不知道正確的方式,再加上別人的冷嘲熱諷,學校的錯誤引導,很自然的“早戀”就和罪惡劃上了等號,這種互補和“早戀”直接掛鉤。

  我想說,如果大家再見到那種“早戀”的事,不要去嘲笑他們,其實他們很無奈,他和她就像一顆漂泊的蒲公英,渴望著心靈的歸宿。他們彼此給對方的東西,可能就是他們心靈上缺失的,我們的嘲諷可能把他們弄成“馮徵陽和張鈺陽”……

  :關於早戀的看法

  現在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在校有早戀情況。老師校長不知抓了多少次,可還有不少“情侶”在校園裡晃盪。有的家長是完全反對早戀,有的家長覺得只要不影響學習是可以早戀的。

  我談一下我對早戀的看法。

  之所以會出現早戀,是因為孩子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由於荷爾蒙導致對異性產生好感,不過按正常人的生理情況來看,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那些對異性做出牽手啊,擁抱啊,說什麼“我愛xxx”或“我愛xx”

  之類的孩子,只是受大人的影響,簡單的來說,就是看愛情片看多了,腦神經受影響。

  許多家長說孩子不懂愛是什麼,其實孩子懂愛的,不然怎麼會在情人節那天送巧克力給她***他***,哈哈。

  有些家長並不反對孩子早戀,但是他們卻擔心孩子早戀會不會影響成績。我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十七歲的女孩愛上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女孩成績很好。男孩女孩是在網上認識的,女孩被男孩溫柔的聲音深深地吸引,發誓這輩子只愛男孩一個人。自從認識男孩以後,女孩的成績從名列前茅到直線下降,連高中都沒法讀下去了,爸媽知道後打了女孩一頓,女孩不服氣,最終選擇離家出走……由此可見,早戀是有可能造成成績下降。但是我個人認為,真正會談戀愛的孩子,是不會影響成績的,如果在不影響成績的情況下,還能跟孩子眼中所謂的

  “愛人”處理好關係,那麼說明孩子是十分厲害的。

  媽媽從小就跟我介紹有關戀愛的事,媽媽說孩子青春期發育,對哪個男生有好感是正常的。但要記住我們是中國人,中國婚姻法是不允許未成年兒童談戀愛的,所以我們要遵守中國的婚姻法***我媽太厲害了,這個理由你想談戀愛都不敢談啊***。我承認我有喜歡的男生,這只是單純的好感而已,過了青春期就不喜歡了。***但我才小學五年級啊***

  我的思想比較開放,我認為早戀是可以的,但有要求:

  1、不可以影響成績和正常作息時間。

  2、不可以用家長的錢作為戀愛的基礎,但也不可以去偷去搶別人的物資。關於物資,自己想辦法。

  未成年是不可以參加工作的,所以還是……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