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故事
“以貌取人”是指用自己的觀念來評判事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宰予,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睡大覺。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後來宰予參與作亂,被殺死。
孔子另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孔子聽說了,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義】以:根據;貌:外貌,容貌;取:衡量。指用自己的觀念來評判事物。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例句:用人要以人品、能力為取捨依據;不應~。
辨形:取;不能寫作“娶”;貌;不能寫作“藐”。
示例:郭沫若《海濤集·塗家埠四》:“但也只怪我們~,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
近義詞:以名取士
反義詞:量才錄用
歇後語:劉備輕看龐統
燈謎:皇帝選美女
相關人物介紹:
1、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
史記記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宰予的故事:
宰予,能言善辯,是孔子學生中"言語"方面的高才生。宰予有點懶,白天上課睡大覺,被老師罵得狗血噴頭。宰予除了有點懶之外,還經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為難老師,因而孔子經常批評他。不過,孔子雖然經常批評宰予,但批評歸批評,批評過後又諄諄告誡,喜愛如常。一次,宰予問老師一個這樣的問題:"老師,一個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井裡頭有仁在那裡',他應不應該跳到井裡去呀?"孔子一眼宰予,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作為君子,他可能被引誘,但不可能被陷害;他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愚弄。"過了一段時間,宰予又問老師:"老師,三年的居喪守孝時間,未免太長了吧。作為一個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對'禮'就會生疏;三年不練習音樂,對音樂就會忘記。舊的糧食吃完了,新的糧食也已收割,一年一換的打火木也已經輪了一回。守孝嘛,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宰予,而是反問他:"父母去世了,沒有滿三年的守孝期限,就吃新糧食,穿好衣裳,你安心嗎?"宰予回答說:"安心。"孔子很不高興:"你安心,你就這樣做唄。君子守孝期間,吃飯沒味道,聽音樂不感到快樂,起臥不安心,所以才不這樣做。如今你安心,你就這樣做好了。"等到宰予起身走出去後,孔子痛心地搖搖頭嘆口氣說:"宰予這個人啊,真沒有仁愛之心呀。兒女出生後,需要三年才能脫離父母親的懷抱。父母親去世後守孝三年,是天下所有人都應該遵行的規則,宰予就難道沒有得到父母親三年的護愛麼?"
後來,魯哀公詢問宰予用什麼木料作土地神主的事,宰予回答說:"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慄樹。用慄樹的意思是,使老百姓畏懼戰慄。"孔子聽到後,很生氣,對宰予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說了;既成的事實,是無法挽回的;既然已經過去,就不必再追究了。"最後,宰予擔任臨菑的大夫,參與了田常作亂的事,被砍了頭、滅了族,孔子為此感到十分惋惜。
2、澹臺滅明,複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魯國人。
對南昌的影響。戰國時,江西全境屬楚,那個時期中原諸國把不尊禮儀、不從仁德的地方稱為"蠻夷"。楚國為了與中原諸國融為一體,得到他們的承認,在治國、外交各方面以禮儀制度和思想作為行為準則。澹臺滅明離開孔子後就南下到達楚國,"從弟子三百人,設去就,名施乎諸侯",足見澹臺滅明當時弟子之眾,聲名之大,後來這些深入南楚腹地,對楚地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那時候的南昌雖然遠離中原,但是地從來沒有被稱為"蠻夷"。
也就因為這樣,澹臺滅明在後輩的成就當中名聲一次次提升,最開始澹臺滅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到1624年明天啟四年,就附祀於關陽鎮"二賢祠"。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把澹臺滅明由從祀曾子和子游升為主祀,從而"二賢祠"又改名"三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