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跟貓不和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但凡有貓狗相遇的場面確實都表現得不太美好,為什麼會出現狗跟貓不和的場面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狗跟貓為什麼不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貓與狗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冤家,儘管它們往往能夠獨立地與人類友好相處,但它們之間的仇恨卻似乎與生俱來。狗貓追咬決鬥一場、不歡而散的場面隨處可見,但是,貓狗究竟為什麼不和呢?據德新社報道,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動物學家哈拉爾德·施利曼指出,貓狗結怨主要在於兩者交流不暢,但根本原因則是緣於長期進化過程中對生存資源的殘酷競爭。
“貓狗天生是冤家”似乎已成定論,甚至有童話編派貓的不是,說是由於貓的陰險奸詐使狗蒙受不白之冤,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在現實生活中,但凡有貓狗相遇的場面確實都表現得不太美好,兩種動物只要相逢,似乎必定是一場“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其實即便是從小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兩者也很難融洽相處,不是貓對狗怒目而視,就是狗對貓齜牙狂吠。
貓狗都有自己的祕密語言,狗的叫聲有170種之多,而貓咪的面部表情卻非常豐富。
動物學家發現,貓和狗都有自己的“祕密語言”,它們會用身體和叫聲的變化來表達各種意思,狗的叫聲可以分為170種,各種叫聲所表達的意思也各不相同:
短促而又連續的“汪、汪”聲表示“快來和我玩”;只有一聲“汪”則意味著“開門,我要出去”,或是“我們一起去散步吧”,或是“我餓了,給我一根香腸吃”。
對於狗來說,肢體語言遠比單純的叫聲所表達的意思要多。當狗搖晃尾巴,或前腿抬起,只用後腿著地時,就意味著它現在非常開心;狗在人面前打滾,表示“你是我的主人,我一切都聽你的”。
相對於狗的170種叫聲,貓的叫聲可謂單調。
目前,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敝慌?宄?思鋼稚?羲?澩鐗囊饉跡閡簧?ldquo;喵”表示“你好,我來了”;兩聲“喵”表示“我要吃東西”,或是“開門,放我出去”,或是“快看看我”。
與***,貓的肢體語言也很豐富。當它用頭輕揉你的褲腳時,就是在說“我對你很信任,我喜歡你,快來和我玩”;當它用尾巴輕輕打你,則表示“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你能不能快點”;當它兩腳來回倒換時,就意味著它現在非常開心。
南斯拉夫的動物學家們還發現,貓咪更多的語言是用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傳達的,它可以用鼻子、面頰、耳朵、前額等不同部位肌肉的動作來表達各種意思。
此外,貓的瞳孔的放大與收縮也有不同的含義。
例如,貓咪兩耳下垂到水平線上,瞳孔縮小,這是一種心情憂鬱的表現。貓的鬍鬚也能起到交流的作用,當它的鬍鬚向一個方向伸直時,就是在說“我感覺很好”,或是“我好喜歡你”。
貓狗結怨主要緣於它們的生活習性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有著巨大的差別,甚至根本相反。
德國漢堡大學的動物學家哈拉爾德·施利曼認為,貓狗矛盾主要是緣於貓與狗兩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有著巨大的差別,甚至根本相反,以至於往往一方善意的舉動卻會被誤解為惡意相向。
施利曼舉例介紹說,如果一隻貓咪對你豎起尾巴時,表明它正向你示好;而如果一隻狗對你豎起尾巴,則表明它正對你充滿敵意。相類似的,如果貓發出呼哧呼哧的聲音,則是它愜意地向人邀寵,而當狗鼻子喘著粗氣的時候,那你可得躲得遠點,因為它們那是真的發怒了。
以色列基爾尼特·海依姆動物研究所所長門策爾博士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為了進行實驗,門策爾博士找來了一條名叫“阿比”的西班牙長毛狗和一隻名叫“吉姆”的德國短毛公貓。這一貓一狗都是一歲左右,自生下來便生活在自己的同類中,彼此從未見過面。實驗開始時,它們被關在同一間寬敞的實驗房裡,消除了陌生感並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以後,彼此都產生了“要同對方一起玩”的意向。
但是,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後果嚴重的誤會。阿比為了表達它“一起玩”的意圖,伸出了一隻前爪並起勁地搖動尾巴。這完全是出於狗的傳統習慣。在這裡,伸出狗爪的動作並非是向人搖尾乞憐的舉動,而是狗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它的含意是“給我一點兒吃的”或“跟我一道玩玩吧”。可在貓的語言中,它的含意恰恰相反,伸出爪子搖動尾巴的意思是:“***!要不我用爪子抓你!”因此,公貓吉姆立刻警覺起來,並做好迎戰準備。半晌,發現長毛狗並沒拿它怎麼樣才算放了心。可能是為了緩和氣氛,它又主動向狗表達了自己的“好意”—————發出了舒適的“呼嚕嚕”的聲音,想主動找阿比玩一玩。但對於狗來說,這卻是一種威脅性語言,等於“別來惹我,否則我就咬你”。這一回是貓的語言的含意與狗的理解大相徑庭了。儘管這一貓一狗有著友好相處的良好願望,卻由於語言的隔閡,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貓狗上千年曆史的敵對狀態,主要是由於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迫於對生存資源進行爭奪而造成的殘酷競爭。
不過,施利曼的理論認為事情遠非如此簡單。他相信貓狗的長期敵對關係,更主要是由於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迫於對生存資源進行爭奪而造成的殘酷競爭。“實際上,在貓與狗的冤爭背後,遠遠不只是這樣交流誤解的問題。”
施利曼指出,這首先是一個深刻的、有著上千年曆史的敵對狀態,因此有必要考慮回溯到貓與狗在野生狀態下的生存背景。貓和狗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早期食肉動物,但隨後逐漸沿著兩條軌跡開始進化,成為貓科和犬科。
當時貓和狗並不像今天這個樣子,它們體型相差不大,軀體長,四肢短,上下頜有44顆強而有力的牙齒。貓狗都是專門撲獵小型草食動物的老練殺手,由於它們捕食同樣的獵物,經常因搶食而發生爭鬥。此後,由於狗的進化較快,早在1.5萬年以前,狗就已經成為人類的夥伴,而貓則比狗經歷了更加漫長和艱苦的努力,在大約9000年前才脫離野生世界。正因為此,狗兒較貓兒更有優勢,在各種貓狗大戰中狗總是勝多敗少。
貓狗這樣宿敵類似的敵對關係,在野生動物中普遍存在。
施利曼指出,野生動物中有著許多與貓狗宿敵類似的敵對關係。如對於狼或者狐狸以及野貓來說,它們與猞猁之間也有著深仇大恨;對於獅子和豹子而言,當它們狹路相逢時,也常常會出現一番爭鬥。
他們結冤的原因在於進化過程中,它們不幸形成了有著一些基本相同的口味嗜好,也就是說其捕殺的獵物往往相同,這些野生動物之間因此而出現了簡單且直接的競爭關係。
“由此而造成的動物敵對狀況,在自然界其實並不少見。”施利曼介紹說,對於自小被在人類家庭中作為寵物飼養的動物而言,它們的敵對狀況會得到改善,但敵意依然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中,只是作為一隻寵物的生活習慣壓制了它們雙方的攻擊性。
施利曼認為動物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還對年初有訊息說曼谷的某處動物園裡出現了一隻老虎媽媽與一隻小豬寶貝和睦相處的新聞作出了類似的評價:“它們在天性中是存在衝突的。如果母老虎餓急了,或者小豬仔戲耍過頭惹惱了母老虎,母老虎獵殺的天性可能就會重新出現。”
為什麼狗會怕貓
為了進行實驗,門策爾博士找來了一條名叫“阿比”的西班牙長毛狗和一隻名叫“吉姆”的德國短毛公貓。這一貓一狗都是一歲左右。它們打生下來便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同類中,彼此從未見過面。實驗開始了,它們被關在同一間寬敞的實驗房裡。消除了陌生感並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以後,彼此都產生了“要同對方一起玩”的意向。
但是,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後果嚴重的誤會。阿比為了表達它“一起玩”的意圖,伸出了一隻前爪並起勁地搖動尾巴。這完全是出於狗的傳統習慣。在這裡,伸出狗爪的動作並非是向人搖尾乞憐的舉動,而是狗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它的含意是“給我一點兒吃的”或“跟我一道玩玩吧。”可在貓的語言中,它的含意恰恰相反,伸出爪子搖動尾巴的意思是:“***!要不我用爪子抓你!”因此,公貓吉姆立即對阿比充滿了戒備心。問題完全是貓言狗語互譯過程中出現的誤解引起的。可是這些可憐的動物又怎麼知道呢!
過了一會兒,公貓吉姆消除了戒心,想主動找阿比玩一玩。貓的這種意圖是通過發出一種舒適的“呼嚕”聲來表達的。對於狗來說,這卻是一種威脅性的狺狺聲,等於“別來惹我,否則我就咬你”。這一回是貓的語言的含意與狗的理解大相徑庭了。儘管這一貓一狗有著友好相處的良好願望,卻由於語言的隔閡,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門策爾博士再用其他的貓和狗反覆進行這項實驗,結果都表明,貓狗之間並沒有絲毫天生的怨仇。它們根本不是宿敵。由於貓狗語言互譯過程中不斷加深的誤會,才使得它們採取這樣一種互相仇視的態度。這雖然會引起扭鬥和撕咬,但不會出現“蓄意謀殺”和“歐鬥致死”的局面。
順便說一下,貓狗不和還應歸咎於狗的主人的莫名其妙的反貓偏見。許多愛狗如命的人同時又恨貓入骨,並且把這種情緒傳染給他們的狗。他們從小便唆使狗去咬貓。習慣成了自然,這些狗一見到貓就咬牙切齒窮追不捨。由於人的縱容,有的狗消除了不敢咬死貓的顧慮,往往致貓於死地,貓的報復也愈來愈厲害。在這裡,動物之間的仇視,責任不在動物本身,是人教會了它們誓不兩立。反之,有人的把貓和狗自幼放在一起餵養,貓狗關係卻相當融洽,這不僅因為它們都掌握了一門“外語”,很少出現誤會,還跟主人的“教育”有關。因此,倘若人們嚴格遵循“一切動物都平等”的原則行事,那麼“貓狗不和”並不是不可消除的,它們可以通過相互瞭解來消除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