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靈巖寺介紹導遊詞
略陽縣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甫閣頌》也在寺內。
《甫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巨集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當時,是為紀念漢武者太守李翕修劍閣棧道而書刻的。故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甫阝閣頌》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我國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外,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專著,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並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裡;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為十一字,第十五行為十八字,其餘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後,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於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曆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壎補刻,並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壎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為申如壎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為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為“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群眾就訛傳“蔡邕撰並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為“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誌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裡橋甫阝閣頌為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於略陽縣城環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以及全縣民間藝術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佔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儲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築群,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佈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巨集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
《甫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巨集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當時,是為紀念漢武者太守李翕修劍閣棧道而書刻的。故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甫阝閣頌》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我國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外,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專著,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並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裡;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為十一字,第十五行為十八字,其餘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後,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於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曆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壎補刻,並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壎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為申如壎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為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為“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群眾就訛傳“蔡邕撰並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為“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誌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裡橋甫阝閣頌為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於略陽縣城環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以及全縣民間藝術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佔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儲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築群,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佈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巨集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