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嶽書法作品
劉嶽老師,號無寒齋主,1933年生,劉庸後裔,山東濰坊市人。劉老師的書法蒼勁古樸、穩健俊秀、超凡脫俗、意境深遠、獨具特色。在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尤其榜書等方面均有頗深造詣。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劉嶽先生的書法藝術
劉老師特善榜書,他的榜書巨集處佈局,高處著眼,大處落筆,流暢中帶勁挺,寬博中寓精到。在六尺整張上,書“龍”、“虎”、“壽”、“佛”,為福壽山書“壽”***6M×6M***字,為蒙山九龍潭書5米見方“九龍潭”…劉先生的榜書結體新奇、險峻,筆勢強健,從容自如,無嬌柔造作之姿,無刻意勾畫之態,如巖巖泰山,似滔滔黃河,氣勢磅博,震撼人心。劉先生的蠅頭小楷深得鍾繇、文徵明的精髓,筆筆分明,疏朗秀逸,寬綽有度。
劉老師善用淡墨,落筆如煙如雲,有層次呈五彩,濃淡相宜,濃的華滋潤澤,淡的醒亮厚重,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明吳逸雲認為:“作書作畫,皆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劉老師的各書體皆以氣勝,以氣傳神,以神使氣,逸氣、大氣、精氣、靜氣、霸氣、老氣,均發於心,聚於筆,見於墨。觀劉先生的書法如臨高山大川,視野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劉老師繪畫功底寬厚,體裁廣泛,花鳥、山水均有很深的造詣,其中山水遠學董源、范寬、石濤近學傅抱石、李可染、錢鬆巖等,注重寫生,師法自然,幾十年來走了很多名山大川,形成了用筆構圖簡約,氣韻生動,格調高雅,意境高遠,感染力強的特點。
博學兼通
要想超越前人,《書譜》中的這段話是要認真閱讀的:
《易》曰:“觀夫天文,以察時變;觀夫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於祕奧;而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必能旁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熔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念無方。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筆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書法美學集料選注》52-53、782頁***
為了便於理解,今譯如下:
《易經》上說:“觀察天體執行,可以知道時序的變化;觀察禮教文化,可以用來感化治理天下。”何況書法的神妙,從創立文字就開始取自於人自身***心與手***,假使筆法運用還不得法,不周全,說明還沒有完全掌握技法的奧妙;然而書法變化萬狀,要靠心靈去溝通,那就一定能旁通點畫的情趣,廣泛地探究書法發展的道理,融合蟲書、篆書的神妙,調和草書、隸書的韻致。體察自然各種事物的個性和功用,便會使書法的“神”更加豐富多變,“形”同八種樂器音符交替演奏,使人感到韻味無可比擬。引申至點畫道理,將許多筆畫擺在一起,其形狀各不相同;許多的點排列在一塊兒,就須有各不相同的體態姿勢。一個點的書寫,往往成為整個字的準則,一個字的形態可成為整篇作品的標準。筆畫雖然各不相同但不牴觸,和諧而又不雷同;留筆不遲重,行筆不迅疾;燥筆帶有潤澤,濃墨伴隨枯勁。把作字的規矩都融化到用筆的方圓變化中,將一切法則隱含在筆勢的曲直變化之內;用筆變化多端,時而藏、時而露、時而動、時而靜;窮盡字型的形態變化於筆端,融合世間性情格調於紙上;得心應手,忘卻法則。就這樣,離開了“二王”的法度,也不會迷失方向,違反了鍾繇、張芝的規則,書法同樣美妙。
這段文字深刻地闡明瞭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不能只表現自己的性格,正如《周易》所言:“觀夫天文,以察時變;觀夫人文,以化成天下。”書法藝術是人類社會的文化,它要融自然、社會於個體之中,具有陶冶、教化人的作用。同時它又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承擔著繼承和發展的重任。書法的最高追求就是超越前人,而不是墨守前規。這裡筆墨是至關重要的,既要入乎規矩,又要有所創新。入門之前,自應循規蹈矩,力求合乎法則。及其既久,熟能生巧,則應融會貫通,所謂“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 無間心手,忘懷楷則”,“ 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參見以上兩部分《書法美學資料選注》提要***
書法如何超越前人?脫離漢字?漢字繪畫?漢字拼接?漢字抽象?等等,總之漢字寫成不像漢字,這種試驗進行了將近20年,但是並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道理很簡單,因為漢字是書法的母體,母體沒有了,還有後代嗎?其實超越前人,並不難理解,書法史歸納得很好:混沌萌生***史前至夏***→渾然入序***商至西漢***→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求規隆法***隋唐五代***→尚意宣情***宋至明中***→抒性揚理***明中至清***。後一個時期都是對前一個時期的超越,而超越的前提就是對前一個時期理念和技法的把握,沒有這個前提,超越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前者的把握越紮實、越豐厚,超越的幅度就越大、越高。
感謝《書法導報》用了兩個整版的篇幅刊登和評介了劉嶽老師的書法作品,他沒有任何的頭銜、官銜、職稱之類,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師,但是他“潛心筆耕、暢遊墨海,他不慕名利,醉心書畫,從不接受媒體採訪,拒入‘名人辭典’,常以‘布衣’、‘庶民’自稱”。在《心存正氣,勢貫長虹》和《融神使使氣,據德遊藝》兩篇評論中有這樣兩段話:“劉嶽用筆,外不拘於形,內不拘於物,方寸間,展天地之正氣,筆筆有顏筋柳骨之蒼勁豪邁,字字有羲之、獻之之瀟灑高逸。行文如龍遊天際,有酣暢淋漓之感,而無矯揉造作之態,非技藝嫻熟之不能,非物會於心之不能,非包羅永珍之不能。”“他自然地將顏之樸厚、歐之險峻,魏碑之嚴整,隸書之筆意,尤其將褚遂良的寬博奇偉、矩度嚴謹自然融為一爐,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這樣的評價並不為過。在當下官名、人名大大高於書名***書法的名聲***的情況下,我為今日書壇能有這樣書家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