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議論文範文

  議論文的寫作在高中寫作教學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一種易於指導卻難於出效的一種文體。有哪些典型的議論文範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這也是一種承諾

  我要你重獲原來的生活,認定了這一輩子的承諾。———《承諾》

  這是著名歌手劉德華借已故藝人黃家駒所作之曲填詞,並領銜香港眾歌星演唱的賑災歌曲。每每聽到這首歌,我總不免心潮澎湃,頃刻之間我就感覺自己成了汶川人。

  5·12汶川地震過去一年多了,但它留下的太多太多的東西讓我們不能忘卻,也不會忘記:有捨己救人的英雄,有與死亡之神對峙幾十小時甚至百餘小時的堅強勇者,更有全國人民源源不斷的救助物資和愛心。就如前面歌詞所提:讓災區人民儘快過上原來的生活。

  我的部落格和QQ空間上有一張照片,它也是全國人民非常熟悉的:一個男子將因地震而亡的妻子綁在身上,騎摩托車將亡妻送回家。這張由CNN記者拍攝的照片,藉著媒體和網路傳遍了神州大地。照片中的好男人———吳家芳的事蹟廣為傳頌,一時間有很多人將其奉為偶像,甚至有 許多女性“爭嫁好兒郎”。吳家芳也成了因地震而知名的人物,剛建成的地震博物館還將其摩托車永久收藏。

  然而“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某網友語***。在離5·12還沒一週年之際,就傳出了吳家芳再婚的訊息,一時網路譁然。指責聲此起彼伏,眾網友憤怒交加,大有被吳家芳忽悠、玩弄之感。在很多人眼裡吳家芳不再是好男兒,而只是個虛偽的小人。然而,我卻要大聲說“不”,他依然是個好男兒。

  據說地震災區災民的自殺率非常高。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很多災民還未從親人逝去和財產損失中恢復過來。因此,災區的重建和災民的心理治療成為兩項重要的任務。就如《承諾》所唱那樣:重獲原來的生活。而讓災區人民重獲原來的生活不僅僅是政府的任務,更是全體炎黃子孫應盡的義務。

  一年多了,我們仍在關心災區建設,仍在關心災區人民。我們無非是希望災區人民早日從悲痛中走過來,然而我們做到了嗎?前面指責吳家芳的網友,他們做到了嗎?

  沒錯。吳家芳是英雄,但他也是地震的受害者,他也需要別人關心,也需要別人幫助,也需要重獲原來的生活,早日從陰影中走出來。他 結婚是為了得到家人的關愛,為了儘量從喪妻的悲傷中解脫出來。我們又憑什麼因此指責他呢?每個因地震而遭受巨大傷害的人從痛苦 中解脫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得到家的溫暖。因此,吳家芳結婚,我們更應該祝福他,為他高興,而不是指責。

  吳家芳不是聖人,也不會像傳說中那樣與其亡妻化為飛蝶或星星,他還要生活。溫告訴災區人民:要好好活著。前面所提的網友的 指責,豈不是讓吳家芳承受比喪妻更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

  “我要你重獲原來的生活!”不僅僅是唱唱而已,更是每個炎黃子孫用心的承諾。

  篇2:交流的無奈

  滑鼠輕擊,按鍵輕點,電波激發一個個資訊點,程式碼串聯起一個個字元。此時此刻,你的話語就傳達到我的身邊。高速發展的現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們瞬息之間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訊方式,我們能夠真正地瞭解彼此嗎?

  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給我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的時代,書信早已被冷落,它們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們心中的只是父輩們發黃的寫著或黑或藍鋼筆字的紙張。必須承認,電子傳媒有著書信無法比擬的優點,方便,快捷,費用極為低廉,但是轉瞬即來的資訊,大多數的時候就如同三個月就長大的肯德基香辣雞,往往味同嚼蠟。手機和***裡收到的往往只是一連串自創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轉發的數字符號,往往並沒有給我們充實飽滿的感覺,反而感到時時的空虛和無助,彷彿一場疲憊的夢幻。

  這就是交流的無奈。我們很難或者無法拒絕突如其來的電話資訊的打擾,做好的安排與計劃付諸東流。很多時候往往最大的無奈不是別人從我們這裡奪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現實中給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變不了的,因為我們還要生活。只是對於後者,又有誰人能夠做到?如今是一個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沒有了對於資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欣喜,也減淡了“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的叮嚀;遺忘了“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訊息,他鄉且舊居”的囑咐。書信時代,有的是:“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的擔心與牽掛,多的是“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在那一封封親筆書寫的信件裡,“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充滿了未被浮躁時代洪流所淹沒的親切與溫馨,浪漫與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願望與囑託,然後在無盡的期待中翹首以盼書信鴻雁回傳。在手寫書信這個載體上,我們前輩們的思考進一步深入擴充套件,字字推敲,款款情深,豐富細膩的情感在筆尖流淌,文字後面浮現的面孔和情感,對一種深度情感模式的嚮往,曾經多麼讓人激動不安。

  手寫書信所附帶的傳統的元素文化價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網路所湮滅的危機。是的,科技解決了符號傳遞的問題,但是還是沒有解決真正交流溝通的問題。因為“如果意義不在詞語裡,而是在腦子裡或是在對客體的參照裡,那麼,什麼東西也不能保證,意義可以跨越兩個腦子而成功遷移”。假如我們缺少了等待與珍視,我們註定是不能“心連心”的人,我們發出的電子訊號最終消散在茫茫太空,我們從未知之中來,又往未知之中去。

  篇3:閒敲棋子落燈花

  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麼?文學家莫言一語中的,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觀念 意識,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一切變得快速而又便捷。人們不用再鴻雁傳書,有了手機,問候便在頃刻之間到達;人們不用再案牘勞形,有了手機,汗牛充棟只是字典中的故事;人們不用再千里相聚,有了手機,彼此間的交流便在朋友圈中流淌。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滿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後,人們的內心是不是有些悵然若失?是的,手機帶給我們便捷,可是我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享受。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客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的《約客》是千百年前的閒適生活,如今的我們,在行色匆匆中,早已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只專注於螢幕的方寸之間,任憑時光流轉,夏秋冬春,已然無福亦無心享受這有張有弛的慢生活。如果我們是趙師秀,在等待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梅子黃時雨。蛙聲遍雨中,只會專注於微信、微博的重新整理、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電話過去質問對方的爽約。現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體會不到等待時的一 點點期盼、一陣陣焦急和那一絲絲失落。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迅速得償所望,卻最終留給我們荒蕪的內心。

  還記得余光中的《催魂鈴》嗎?那精確而間歇的發作,那一疊連聲的催促,凡有耳神經的人,沒有誰不悚然驚魂,一躍而起的。它高亢而密集,鍥而不捨,就像一排排囂張的驚歎號一樣,滔滔向我們捲來,攝人心魄。我們就如同《摩登時代》中的卓別林一樣,被機器控制,成了機器的奴隸。人被自己發明的東西所奴役,這便是“異化”。我們發明了機器、工具,我們又常常被他們所束縛,迷失了內心。

  不禁懷想那個浪漫的雪夜,綠蟻新醅,紅泥爐火,“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道出了思念舊人之意。淡淡的感傷在天晚欲雪的等候中彌散……倘若那個時候有手機,劉十九定會飛速趕來,那份經由等候而更顯珍貴的誠懇親切也終將大打折扣了。

  於夜深人靜之時,捫心自問,我們為何生活得如此倉促?在這樣的節奏中我們幸福嗎?有人說因為有了手機,手機改變了生活。我想說,因為人的欲求而創造了手機,因為人的欲求又改變了生活。手機只是依託的形式,人們相互競爭構成的社會,社會中追名逐利的風氣,風氣裡的急功近利,讓我們已經不再有時間和 精力去享受一場精神的盛宴,是我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踐踏了自己的靈魂和內心。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我步入叢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等我們迷失了,我們才開始瞭解自己真正所需。放下手機,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應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