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道禮儀文化***2***
當然,潮汕地區也產茶。其中潮州鳳凰山所產的鳳凰茶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
相傳宋帝南下潮州時,從鳳凰山經過,因為口渴,在林中採摘樹葉沖水喝,喝後頓覺甘醇爽口。以後當地老百姓就專工栽培這種樹,因而成為有名的“鳳凰茶”。
【茶具】
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衝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大抵有十來種,我們這裡僅介紹五種:
一、茶壺
潮汕土語叫做“衝罐”,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茶壺標準有四字訣:“小、淺、齊、老”。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
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蓋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
“老“,主要是看茶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
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杯至二十杯。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工夫茶。
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
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
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都很受歡迎。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
用來置衝罐,有各種式樣,講究“夏淺冬深”。冬深是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不用布氈,是為了不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葉變苦,原因是茶裡的單寧酸溶解了。
【工夫茶的工夫過程】
工夫茶之收工全在烹茶、沖茶之法。大約有八個過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排中就有風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
第二、納茶
開啟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出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將茶葉放在上面。
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菜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進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第三、債湯
《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日,沿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只衝一角,然後再衝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
第五、刮沫
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位***沖水過猛過多,溢位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是湯杯,第八是灑茶,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潮汕工夫茶的最高境界是精篩細品,端起滾燙的熱茶,喝茶人應輕輕地吹,慢慢地喝,細細地品,喝出茶的味道和品味。要讓茶在口中慢慢迴旋,品其味,回其甘。整個過程,口鼻生香,喉底回甘,芬芳沁心脾。潮汕工夫茶醇厚甘爽,濃而不澀,香韻悠長,回味無窮。
潮汕茶道禮儀文化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