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使舍人典故有什麼含義

  魏文侯生於春秋末期,是戰國的開端者,那麼魏文侯使舍人典故講了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魏文侯作為一代明君肯定會有大量的舍人,這些人可以在魏文侯需要的時候為魏文侯出謀劃策甚至是可以為其犧牲性命,一個人要讓自己的舍人能夠對自己忠心耿耿是需要有點本事的,最起碼是需要有籠絡人心的本事的。魏文侯就是這樣一個可以拴住舍人的心的人,只要是心在魏文侯這裡,走到哪裡都是魏文侯的人。

  史書《說苑》記載,魏文侯讓舍人毋擇去送一隻天鵝給齊侯,但是中途卻弄丟了天鵝,但是毋擇還是去了齊侯那裡,將裝天鵝的籠子送給了齊侯,並且說自己寧願被殺也一定要完成任務,天鵝飛走了也一定要將魏文侯的好意帶到,將籠子獻給齊侯,齊侯覺得這個人實在是一個人才,於是想要留下毋擇,說願意將自己都城外的百里沃土送給毋擇,讓毋擇不要回魏文侯那裡了,但是毋擇卻沒有絲毫的留戀,表明自己不願意留下的心跡後堅決的返回了魏文侯處。

  這則小故事一方面說明了毋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時也表明了毋擇對魏文侯的信任與忠誠,如果是一般的人可能會想到回去不知道會受到何等的懲罰,不如留在齊侯處享受那百里沃土,毋擇選擇即使是受到懲罰也要回去說明了毋擇相信魏文侯會對自己犯的錯誤有一個公正的評判,即使是接受懲罰也不背叛魏文侯,可見魏文侯是一個多麼讓人信賴的人,一個多麼能籠絡人心的人,其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魏文侯是一個怎樣的人

  魏文侯是一個怎樣的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看一下魏文侯做了哪些事情。魏文侯在繼承王位成為魏文侯的時候魏還是一個四面受敵的國家,魏國從軍事地位而言屬於易攻難守,所以如果魏國不能強大就非常可能被瓜分,所以魏文侯非常憂慮,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魏文侯的成就可能就是從這些憂患中得來的。

  魏文侯繼位後首先做的就是推行改革,魏文侯能夠做到禮賢下士,能夠做到從諫如流,所以人才自然也就很容易蜂擁而來,魏文侯任用了很多出身低賤的人,甚至是有很多缺點的人,包括李悝與吳起。在李悝和吳起的推動下魏文侯推行了一系列的變法,包括農業、軍事、法律、貿易等各個方面。魏文侯是戰國時期第一個進行變法的國君,在用人方面打破了各種限制,大大的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做到了賞罰分明,所以用人制度的變化使得魏文侯獲得了社會的優秀的管理人才。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成就,魏國逐漸的強大起來。

  在對外擴張方面魏國一開始拒絕了韓、趙的拉攏,在自己沒有強大起來之前拒絕了來自各方面的戰爭要求,等到其真正的強大起來之後就開始了積極的對外擴張,不僅僅佔領了衛國,還出兵打敗了秦國,使得自己的領土獲得大大的擴張,成為了戰國的一代霸主。並且將自己的新政帶到了佔領區,獲得了佔領區人民的歡迎。

  在文化方面,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將子夏請到自己的國家,拉攏了一大批的知識分子,使得魏國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中心。

  從魏文侯所做的這些事情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個雄才大略,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一代霸主。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是什麼關係

  魏文侯生於春秋末期,是戰國的開端者,公元前403年,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戰國從這一刻開始了。魏國這個時候已經在魏文侯的帶領下走出了內憂外患的境地,變得越來越強大了,魏文侯不僅僅要成為一個經濟強國,軍事強國,更是要成為一個文化的中心,事實上,魏文侯做到了。

  魏文侯為了讓魏國變得強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經濟、法制、軍事等各個方面,這些改革使得魏國變得強大,魏國變得強大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加強了文化建設,魏文侯甚至以國君之尊拜一些思想家為師,誠心誠意的接受這些人的教誨,這對於一個封建時代的國君來說是相當難得的。

  《戰國策——魏策》就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作樂,魏文侯說鐘聲不協調了,好像是左邊的高一些。田子方笑了,魏文侯趕緊問為什麼笑,田子方說,國君應該擅長治官之道,而不需要精通音律,國君對音律辨別的這麼清楚,可能在治官方面就有些聾了。聽到這樣的指責,魏文侯不但不生氣,反而誠心誠意的說:“善,敬聞命。”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魏文侯的胸懷是多麼博大,一個地位這麼高的人能夠做到誠心誠意的拜師學習已經屬於不易,態度如此的謙卑更是讓人不禁動容,可見魏文侯的成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