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十三弟簡介

  雍正皇帝十三弟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實為22子***,滿洲正藍旗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雍正皇帝十三弟少年時代

  胤祥生於1686年***具體月份存在爭議***,自三十七年七月12歲的胤祥第一次跟隨皇父去盛京謁陵後,直至四十七胤祥年九月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前整整10年間,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無論去哪裡,必將胤祥帶往。僅此即足以說明,康熙帝對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間作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種種表現,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外,還頗有辦事才力,善於協調人際關係,是一難得人材。這應是胤祥為康熙帝所青睞的主要原因.[1]

  胤祥能文能詩,書畫俱佳。康熙四十一年,玄燁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隨駕。某日,玄燁在行宮召集大臣和皇子們研習書法。不僅親書大字對聯當場展示,還邀請眾人觀賞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書寫的對聯,據說,諸臣環視,“無不歡躍欽服”。如此驚歎的舉動,自然有阿諛逢迎的成分,但兩位皇子擅長書法確是事實。這一年,胤祥17歲,如果不是心裡有底,玄燁又怎麼會讓他同皇兄一起當場獻技呢?胤祥繼承了滿洲人的傳統技藝,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有記載提到,他“精於騎射,發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獵,一隻猛虎突出林間,他神色不動,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見者無不佩服他的神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後,皇八子允禩的老師何焯在給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為皇帝所鍾愛者,前途無量。不足20歲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連供職清廷的漢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祥不知為何,失寵於康熙,終康熙之世,既無重用,也沒有受封。***注:網上流行的胤祥曾被“十年圈禁”一說,實為文學影視作品的杜撰。有大量史料,如皇子請安折、出席康熙六十大壽、拉攏文士屈復等等,能夠證明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六十一年的十四年間擁有行動自由***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關係,雖然沒有太多史料可尋,但可以肯定兄弟倆是親密無間的。雍正給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學由他親自教授“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逢塞外扈從,兄弟倆“形形相依”。當康熙出巡只帶他們其中一個扈從時,即使短暫分別,兩兄弟也會詩書往還。雍正還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詩作收在詩文集中,讓胤祥的少數作品得以傳世。

  雍正皇帝十三弟怡親王

  任繁任艱,幹才卓著

  在康熙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胤禛便任命胤祥為四位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胤祥在十幾年遭受冷落之後,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自然竭全力報效,以償知遇之恩。

  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為雍正的臺柱。其理事之才絕非常人能及,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完全不像個從未與政的皇子。這也堅定了雍正繼續重用他的決心。康熙晚年,經濟、軍事、浮稅、刑獄等均已出現危機,哪一件都極為棘手,並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像胤祥能同時治理那麼多棘手的國家大事,卻均井井有條的,在歷代能臣中實屬罕見。初年到三年,胤祥擔任事務大臣、處理康熙、孝恭喪事,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戶部,參與西北軍事的運籌,辦理外國傳教士事務。三年底,會考府解散、大臣卸任,胤祥除了繼續以前的各項兼職外,加議政大臣,營田水利,領圓明園八旗禁軍,辦理胤禛藩邸、陵寢事務,密謀籌辦軍需並對用兵漠北進行戰略謀劃,還要承擔皇帝臨時交辦的審斷案件,代行祭祀等諸多差務,可謂職任繁多,綜理萬機。雍正帝曾經十分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間的至誠相托和忠心以報,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也是不多見的。

  ***一***精於理財

  雍正元年,胤祥受命戶部。該部所司直接關係國計民生,而且事務繁多,頭緒複雜,康熙末年以來積存的許多弊端都亟待解決,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奮理事,不稍懈怠。首次清理過去遺留的舊案,由於數量頗大,胤祥打破以往常規.採取規定限期和獎勵勤勉相結合的辦法,將幾千宗舊案都理出頭緒。當時中央新設會考府,專門負責稽核財政出納,辦理清查虧空、收繳積欠的事務。胤祥深知此事至關重要,遂盡職盡責,認真辦理。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稽核、駁回不符合規定的奏銷專案近百起,有效地防止了濫支舞弊的浪費現象。同時,又查出戶部虧空銀250萬兩,經奏請皇帝,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情況,採取諸如直接查抄;把虧空官員的職位全部凍結,“如限內交完,伊等應升之缺聽其升轉”;以類似於分期付款的方法逐年減扣官員獎金等方式分別加以解決。對一些與造成財政虧空有直接關係的王公親貴也毫不容情,連履郡王胤裪等人都被勒令變賣家產清還虧欠。有人因此責怪胤祥過於苛刻無情,然而也正是憑著這種不徇情姑息的認真態度,他才較好地貫徹了雍正皇帝旨意,使虧補欠還,整頓財政取得顯著成效。

  ***二***水利營田

  治河患、興水利,是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的國家大計之一。營田一事,與水利相輔相成,但是更為艱難,歷胤祥經宋元明,屢舉屢廢。怡親王認為“水害不去,則田非吾田,尚何營?”因而對此事抱有毅然必行的態度。雍正三年冬,胤祥水利營田事務,他不避風寒,經過一冬春的實地勘查,從疏通河道,築堤置閘,開引河,開挖入海直河,到區域田土疆界,開挖溝渠,他都詳細規劃,製成水利圖進呈。經奏準,設立了營田水利府,將直隸諸河分為四局管轄。胤祥數次親臨指導,修河造田,闢荒地數千裡,募民耕種。因治理京畿水利有功,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還聘請南方農民教種水稻。一年初見成效,數年之後,使京畿災荒窪澇地區,變成了千里良田。水災相對減少。雍正五年***1727***,直隸水稻豐收,北方民間不習慣吃稻米,胤祥奏請政府撥款按價收買,以鼓勵農民種水稻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胤祥還注意瞭解全國各地的情況,當他得知“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淺塞。”每到雨季,河水氾濫成災,他又奏請修復江南水利,雖未能親自前往,他依據屬下水利人員提供的資料,指導規劃,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東南數十州縣河流疏暢,獲灌溉之利。

  雍正贈胤祥的詩中有這樣一句:“經理度支需贊畫,疇諮水土奏豐穰。”寫的確實是實情。雍正朝前期,胤祥以主要精力整頓財政和發展生產,成效顯著。為雍正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提供了物質條件。

  ***三***重視武備

  雍正朝時期,怡親王主管的內務府全面包攬了武器的製作事項,產品包羅永珍,從打釘到鑄造大炮一應俱全。五年正月初一日,怡親王命造“威遠”鐵炮十尊,先話樣,“我府內有威遠炮一位,爾要來將尺寸作法記明,照樣造十位。再查廢炮內,有此樣炮無有?富寧安說過有子母炮架樣子,爾向他問明,何樣作法?與造辦處所做炮架樣式同否?爾做一炮架樣並炮樣,俟我回來時看。遵此。”然後不厭其煩地指示:“此樣甚好,著照樣做。其圈與挺子比此樣要純厚,楞子亦要渾實些。”最後還要拉去盧溝橋試炮。又同年正月二十二日,西安進竹營炮,怡親王著照樣,但須減輕,郎中海望啟奏:“此炮皮薄,若再輕些,惟恐不能保重。今欲將炮膛做徑一寸八分。”怡親王即虛心接納建議。雍正六年正月三十日怡親王諭:“著將子母炮續造一百位。”鐵炮需配炮車,七年閏七月初三日郎中海望奉怡親王諭:“造車處已造成炮車三千四百輛,……爾再造六百輛。”又如七年閏七月,怡親王著做腰刀一萬把,賞出征軍人用。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命製作鳥槍一千枝,腰刀二千把,大小刀二千把。等等

  在天津建立海軍一事,雍正也交與怡親王負責。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六日,和碩怡親王胤祥等議覆:“查天津之海,東接盛京、朝鮮邊界,南通福建、浙江等省,實海路之要口,京師之重鎮。陸路雖設綠營汛兵,而海防更屬緊要。***略***將此所派兵丁,令八旗滿洲、蒙古都統等,於各該旗餘丁內挑選堪學習操練者,每滿洲旗分各派兩百名,設立三佐領。蒙古旗分,每旗挑選五十名,設立一佐領。照依左、右兩翼,立左、右兩營。至水師兵丁,火器最為緊要,應將此兵丁俱設為熗手。再,天津附近京城,其管轄官兵,應設副都統一員。此所設副都統,應於現任副都統內欽點一員。鑄給信印,令其總管。***略***仰請皇上於漢侍衛綠營官內,揀選熟練水師者,多賞數員,分撥八旗教習。此所派出教習官員,俱令各食現任俸祿。俟教習三年後,特遣大臣查驗。如果學習熟練,即將教習官員交部議敘,以應升之缺即用。***下略***”

  除此之外,選武官本來是兵部最重要的權力,然而事實上,雍正七年以前全國中低階官吏***三品以下***的銓選權卻不在兵部,而在怡親王。

  ***四***參贊軍機

  雍正為了對準噶爾用兵,於雍正七年***1729***六月***另有說雍正四年***,設立軍需房***即軍機處的前身***,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參予了作戰規劃,他對路程得遠近,山川得險易瞭如指掌。更重要得是他及時有效地保證了轉運軍事供應,不僅理財有方,而且排程得宜。數以千萬計的軍需,概出於國庫,沒有向民間另行攤派。胤祥經常採取讓晉商祕密購辦軍需的方式,和雍正及地方政府配合默契,從沒出過差錯“挽輸數年,海內未嘗知有用兵之事”。

  西北用兵一事,從雍正四年開始就在祕密籌劃,看往來奏摺,非常有趣。雍正四年想入兵西藏,當時怡親王去辦水利,沒在北京,雍正也沒商量,就在給嶽鍾琪的硃批裡吐露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意思,於是嶽鍾琪進呈了一份入兵計劃,雍正還廷議討論通過了,結果怡親王一回京就給否了,雍正又趕緊給嶽發旨糾正。

  怡親王在北京,雍正突然想到一個用兵的辦法,和眾大臣商量,大家齊聲稱讚,只有怡親王說:“此言不足恃...”雍正說:“朕深以王言為是...”然後發文嶽鍾琪討論,嶽鍾琪說根據當地情況,皇帝的看法是有問題的,並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多看法和怡親王相同,於是雍正硃批:“朕偶有此意,廷臣皆以為然,唯怡親王與卿論同,所以諭問,所議甚是。”

  雍正六年七月十三日,嶽鍾琪就軍需問題上折雍正。

  硃批:交部議奏,本上有旨,所奏軍需、造槍二折,暫留中。今日怡親王家中有點私事,待王行走時,將事情交與王后,下回奏摺來批。

  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嶽鍾琪上折。摺子到北京時怡親王已亡故。

  硃批:怡親王仙逝,朕之痛惜苦衷實非墨之能諭,朕方寸既亂而兼乏樞機運籌之助……***於是召嶽鍾琪回京面諭,從此大軍暫停進剿***

  ***五***外交事宜

  胤祥管理理藩院和四譯館事務,負責例如歐洲傳教士、朝鮮屬國的外交事宜。

  葡萄牙大使來京,即住在怡王府交輝園。捷克數學家、天文學家、音樂家嚴嘉樂從北京寄給茲維克爾的信***1727年11月28日***中這樣寫道 “1726年10月16日皇帝的十三弟和碩親王告知在京的歐洲人:為葡萄牙專使來華,皇帝命令從我們中派幾個人出城恭迎專使進京,皇帝同時讓我們帶給專使御賜的食品……10月19日和21日這位十三王爺召德里格先生和我進王府,在深夜領我們進他的房間,表現了對我們特殊的恩崇。他談起音樂,給我們提了很多問題,像是認真想向我們請教。但由於他國務十分繁忙,再加上這一地區的防治水災問題,他這異常親切的學習、談心,也不得不早早結束了”。朝鮮《承政院日誌》中記載“上曰,雍正初既誣辱,後復除減歲幣者,何意耶?樘曰,聞去年七月,十三王***怡親王胤祥***,請於雍正,自使臣以下,至於驛卒輩,皆給糧饍,特為優”。

  雍正四年冬,閩浙總督高其倬奏請撤銷南洋貿易禁令。次年春天,怡親王胤祥會同大學士、九卿討論了高其倬的建議, 認為繼續禁止往販南洋已無必要, 於是下令弛禁, 歷史十年的南洋貿易禁令從而撤銷。

下一頁更多精彩“雍正皇帝十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