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關羽的戰略失誤趣聞

  關羽的一次戰略失誤,致使劉備12年努力付之東流,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公元219年對於劉備來說是即高興又傷心的一年,在上半年的漢中之戰中,劉備擊敗了曹操,取得了漢中地區的控制權。在屬下的勸進之下,劉備稱漢中王,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但是樂極生悲,一個人天大的壞訊息隨之而來。荊州被孫權的軍隊佔領,而荊州地區的守將關羽兵敗被殺。而且這次事件是關羽主動挑起的,由於關羽的一次戰略性的失誤,導致劉備集團的努力付之東流。

  一、關羽的出兵沒有接到任何人的命令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一直說關羽在北伐的過程中水淹七軍的故事。但是在此事背後暴露出來一個天大的問題。當時漢中之戰已經結束,關羽率領荊州地區的主力部隊去進攻曹操控制區的正面,是一個非常不明智的選擇。而且很難找到關於關羽出兵的記載,無論是劉備或者諸葛亮都沒有命令關羽出兵。當時劉備集團的總兵力為11萬人,主力又在四川地區,荊州地區的守軍最多有3萬人。而北方對峙的各路曹軍超過10萬,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諸葛亮不會下達這樣的命令。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漢中之戰中,張飛、黃忠等人戰功赫赫,關羽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這個人傲氣太重,他在各方面都不想落於人後。關羽進攻湖北北部的軍事行動,極有可能是關羽自作主張做出的。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第一大將,各方面的能力十分齊全。因此劉備委任關羽鎮守荊州。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關羽不可能事事報告,所以關羽在荊州擁有極大的自主權。但是關於在處理周邊關係上,卻表現出了能力不足的問題。面對東面的孫權集團,關羽說話直來直去,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的演技。因此孫權方面十分惱火,孫權集團的內部已經在計劃用武力奪取荊州的問題。關羽的一個舉動,更是導致雙方的關係完全破裂。在進攻襄樊一帶的軍事行動中,由於軍糧不足,關羽擅自徵用了孫權控制區內的糧食。這一行動直接激怒了孫權,孫權開始和曹操聯合,準備夾擊關羽。

  二、荊州的得失,關乎著劉備集團的發展

  關羽在全力進攻曹操的同時,自己的身後出事了。孫權的軍隊佔領了荊州,在兩軍的夾擊之下,關羽大敗虧輸,最終關羽兵敗被俘。起初關羽準備假意投降孫權,然後尋找機會逃回蜀中見劉備。不過孫權也不是那種沒有腦子的人,當年曹操如何對待關羽,關羽都沒有投降。現在主動投降自己,孫權明顯感覺有問題。更何況關羽在劉備集團屬於三號人物,僅次於劉備和諸葛亮。投降孫權之後,他連前十都進不去,這更加使孫權確定關羽是詐降。為了夜長夢多,孫權決定殺掉關羽。關羽的死訊傳到蜀中之後,劉備暴跳如雷。關羽是他手下唯一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關羽的死真真正正讓劉備痛失一臂。

  更要命的問題來了,荊州地區失守之後,劉備集團之前的戰略計劃全部被打破。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戰略計劃是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夾擊曹操,劉備集團一系列的戰術行動都是圍繞著這個戰略服務的。但是現在荊州地區失守,僅僅依靠益州地區的一路軍隊很難擊敗曹操。由於荊州的失守,只是劉備集團12年的努力全部化為泡影。關羽被殺之後,劉備集團再也沒有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張飛能力略顯不足、馬超不受信任、黃忠垂垂老矣、魏延資歷太淺,至於趙雲,則是被嚴重神化的人物。關羽被殺、荊州失守對劉備集團的打擊相當大,於公於私劉備都要復仇,但奪回荊州才是重中之重。劉備集結了國內的主力部隊6萬多人,準備以張飛為前鋒進攻孫權。

  三、劉備的失敗使局勢雪上加霜

  關羽被殺的一年多以後,劉備集結國中的主力進攻孫權。但是就在出兵的前夕,又一位大將張飛被謀殺。開弓沒有回頭箭,事已至此,劉備只能自己統帥軍隊出征。劉備的軍事能力一般,面對那些中等的將領還可以,但面對那些名將,他只有捱打的份。劉備遇到了孫權手下的名將陸遜,最終劉備戰敗,6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集團在遭遇了關羽被殺、荊州失守以後,已經是實力大損。現在又加上了張飛被殺、劉備兵敗,搞得本就危急的形勢雪上加霜。劉備去世之後,把一個殘破不堪的山河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禪和諸葛亮。而負責主持大局的諸葛亮已經是焦頭爛額,面對當時的局面,即便是聰明絕頂的諸葛亮也已是無力迴天。諸葛亮隨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延長這個政權的壽命,但這個政權最終不是北方政權的對手。

  關羽的簡介: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