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如何治療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朵疾病的一種,需要特別注意,那麼你們知道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怎麼辦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真菌性外耳道炎治療措施

  1、0.9%生理鹽水外耳道沖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鏡或和手術顯微鏡下,細心清除外耳道膿液、滲液、痂皮、脫屑等。

  2、區域性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紗條貼敷外耳道,囑患者每3~4小時滴上述藥物1次,每天更換紗條1次。

  3、慢性的外耳道炎可以用新黴素、多粘菌素等抗生素類的藥物和潑尼鬆龍、地塞米松等激素類藥物的合劑、霜劑,軟膏等進行塗敷在患處,同時要經常的換藥。

  4、懷疑與過敏因素有關者,可用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

  5、積極治療感染性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耵聹栓塞、異物等。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在自然界中存在種類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溫度高、溼度大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況可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

  1、正常人的外耳道處於略偏酸性的環境,如由於耳內進水或不適當地用藥,改變了外耳道PH值,有利於真菌的孳生。

  2、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膿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積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

  3、全身性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長期大劑量應用抗生素,都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條件。

  4、近年來抗生素的不正確使用和濫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機會。外耳道真菌病常見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麴黴菌、毛黴菌、放線菌、青黴菌等。來自CADIS一組資料報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近平滑念珠菌佔42.9%,黑麴菌為35.7%,40%的人發病前用過抗生素。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狀

  1、早期會有耳內發癢或奇癢及悶脹感,有少量水樣分泌物。

  2、若因炎症使脫落的上皮與菌絲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則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

  3、若有細菌感染,則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及流膿。

  4、檢查時多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者菸灰色黴苔,其狀如薄膜或粉絲,甚似發黴。揭去苔膜,可見外耳道面板充血腫脹,表面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將黴苔置於載玻片上,滴加少許10%氫氧化鉀溶液,蓋妥並適當加溫,若於顯微鏡下見到菌絲體或芽胞狀物,即可明確診斷。

  外耳道炎的預防措施

  1、未病時就注意衛生,尤其是兒童。凡有化膿性中耳炎、耳癤腫、嬰兒溼疹者,更應格外注意區域性的乾淨與乾燥,保持耳及其周圍清潔,並要注意不要亂掏耳朵。

  2、既病之後,切忌水洗。如其汙穢或痂皮堆積,可先用植物油塗擦,待其疏鬆之後,再用紗布或消毒過的軟紙輕輕擦淨。實在必須洗滌者,用苦蔘湯。

  3、按時更換外用藥,按時進服內服藥。

  4、癢時忌搔抓,必要時泡些食鹽水,滴在癢處。其濃度以能達到止癢為標準。如是小兒要防止他亂抓搔擦。

  外耳道炎的檢查方法

  1、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

  有耳屏壓痛和耳郭牽引痛;外耳道瀰漫性充血,腫脹,潮溼,有時可見小膿皰;外耳道內有分泌物;如病情嚴重,耳郭周圍可水腫,而周圍淋巴結腫脹或壓痛。

  2、慢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面板多增厚,脫屑,或有痂皮附著,撕脫後外耳道面板呈滲血狀。可有少量黏膜的分泌物,或有白色豆渣狀分泌物堆積在外耳道深部。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