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鉛筆畫圖片

  古建築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築以及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築,在我國,這些建築很有價值。你對它有多瞭解?今天先和小編一起欣賞這些,希望你會有所收穫的。

  欣賞

>

  1

>

  2

>

  3

>

  4

>

  5

  古建築民居形式與裝飾

  潮汕城市,都是從原來的縣城、墟市、港口發展起來的。城內按中國傳統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縱橫列成直線,也有依地理環境或某些人為原因而彎曲的。大街多為店鋪,小巷多為民宅。臨街店鋪多為單間或多間連體結構,面狹而進深,多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頂瓦屋。上有閣樓,後半為客廳或臥室,前半為店面。店鋪人家也有小巷內的住宅。小巷裡有許許多多的建造單元:富戶人家建三廳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戶建造二廳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點金***或一廳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戶單間或多間連體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難覓,往往難以統一規格。潮汕各城市舊民宅牆體多為三合土夯築,均較矮,磚砌樓房極少。揭陽、潮州、潮陽等早城和開埠僅有百餘年曆史的汕頭市,兩、三層以上的水泥結構樓房都是在本世紀20年代以後才有的。汕頭市少數四、五層以下的樓房是30年代才興建的。民宅也仍多是一、二層平房。從80年代開始,城鎮的多層建築日增,高層建築***十層以上***才逐漸出現。 揭陽至今儲存著不少有名的古建築物和古民居。如 孔廟、 關帝廟、 雙峰寺、城隍廟、丁日昌府、方耀故居、三山國王廟等。

  古建築的保護現狀

  連日來,樑思成林徽因故居、長沙古城牆、重慶蔣介石行營都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名人故居和古建築頻頻被破壞,引起了人們對於古建築保護的諸多討論和思考。

  與此同時,知名建築及藝術評論家方振寧正在為鐘鼓樓間的四合院和前門廊坊頭條、廊坊二條的保護做著自己的努力。他連續多日在自己的微博和部落格中,對上述地區的現狀做了梳理,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古建築保護的更多注意。作為一名當代建築的評論和策展人,方振寧先生從1985年開始關注古建築的保護,並且十分重視如何使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他在採訪中說道,“我在策劃建築展覽的時候,很關注這樣的主題,比如怎樣儲存、記憶老建築,怎樣將他們改造成現在能夠使用的場所。會特別強調這兩個方面怎樣交替的運用,這是關於傳承和記憶的問題。”

  面對越來越多的古建築被破壞事件在不同地區發生的情況,方振寧先生認為,如今在古建築的保護過程中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法律跟不上,我們對於文物或者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速度慢。有一些古建築沒有被納入其中,法律法規能夠包括的範圍非常有限,使得一些沒有被納入不可移動文物的房子被拆。所以,對於這些文物或許可以分為幾類:不可移動的、具有史蹟性的等等。要不斷的增加專案,比如聯合國文化遺產,不可能一年把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遺產全都指定,每年都會有不同的申報。另外,比如出土的、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像長沙古城牆,這些以前不知道的,專家們覺得非常重要的發現,就需要立刻納入保護範圍之中。

  第二是在進行重大專案時,需要進行公民投票,通過民主的方式廣泛徵求意見。

  在此之後就是透明性,不能偷偷摸摸的,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就對古建築進行大面積的施工。需要寫清專案的名稱、許可、施工單位、負責人及***、竣工後的效果圖及投訴電話等。

  另外,最重要的是教育,這不是法律能夠解決的問題,要提高普遍的教育水準,同時也需要媒體的監督。

  在進行了多年古建築保護的努力之後,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築遭到破壞。對此方振寧表示,自己依然會堅持下去,“如果我能通過媒體讓大家知道,讓更多的人覺悟,學習著去保護這個城市、建築,或者說有書留下來,這就是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