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育的故事
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鉅富的財產蕩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配的神明。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閔損蘆衣
周朝時期,孔子門生之中,德行出眾。以孝行著稱的閔子騫,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為了更好的照顧閔損,父親續娶了一位妻子。後來,繼母生了兩個孩子,
這年冬天,閔損父親要外出了。對閔損說:“有你娘在家照顧你,我也就放心了。記住,在家要聽孃的話。”閔損說:“放心吧”。然後父親就走了。
父親外出以後,閔損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間飛快度過。家裡所有的重活,幾乎都落在他一個人肩上。但是閔損對此沒有一點怨言。
繼母的兩個孩子在放風箏,繼母對閔損說:“閔損,還不趕緊幹活兒!劈完柴禾,再把水缸裡的水填滿。”閔損說:“是的,母親。”這時候,他的兩個弟弟在爭著吃飯,不讓閔損和他們一起圍著桌子吃飯。當閔損看到繼母為兄弟夾菜時,不僅想起生母對自己的教誨。
生母教導閔損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到了冬天,後母讓他穿著蘆花填的“棉衣”,而讓兩個親生兒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閔損被凍得直哆嗦。閔損的父親看見長子穿著“棉衣”還哆嗦,追問下知道了實情,十分生氣,要趕走後妻。閔損便對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求父親不要這樣做。”繼母得知後,非常受感動,悔改了自己的行為,從此以後對三個兒子一樣看待。
篇二:蔡順拾椹
西漢末年,有個孝子叫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侍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那個時候兵荒馬亂,年歲饑荒,老百姓沒有吃的東西。蔡順拿了兩個籃子去採桑椹。他拿著兩個籃子是為了把比較熟的桑椹留給母親吃,比較酸的留給自己吃。蔡順就這樣去採,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盜賊。在這千均一發之際,剛好盜賊看到他手上拿著二個籃子,覺得很好奇,就問:“你採桑椹為什麼要拿兩個籃子?”蔡順告訴他:“因為我母親喜歡吃甜,所以甜的留給我母親吃,酸的留給我自己吃。”盜賊聽了之後很感動,就送給蔡順牛、羊各一頭,穀米一擔,還有一些銀兩,讓他可以回去奉養母親。蔡順不肯接受。他的至誠孝行感化了赤眉軍,赤眉軍當下該過,洗清赤眉。此後為紀念蔡順的德行,這條河改為“洗眉河。”
篇三:田真嘆荊
隋朝時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裡同胞弟兄們。一共有三個。大的名叫田真。第二個名叫田慶。小的名叫田廣。弟兄們三個人。要想分家了。家裡的錢財產業。都已經議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來有一棵紫荊花樹。長得來非常的茂盛。因此議定把這棵紫荊花樹。也勻均分做三份。那裡曉得這棵紫荊樹。還沒有等他們來分。就頃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見了、嘆口氣說道。樹木呢,原來是同株連根的。一知道將要分砍了。所以頃刻憔悴。照這樣看起來。那麼我們的人。還及不來這株樹木呢。因此悲傷得了不得。兄弟們仍舊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愛了。那棵紫荊樹,竟依舊照從前一樣的榮茂起來。
兄弟三人驚呆了,神樹,真是神樹啊!大哥田真雙手擁抱著紫荊樹,深深為紫荊樹這濃厚的生命感應而讚歎;我們兄弟骨肉之間,還有什麼理由不團結一心呢?兄弟同心,其力斷金啊!田真、田慶、田廣燒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約。
兄弟三人圍著花兒馨香、金枝玉葉的紫荊樹跳起了吹快的舞蹈。
篇四:彥光移俗
隋朝時期,樑彥光在短短的時間把向州民風刁焊,自私自利,遺棄老人,兄弟反目,朋友不信的風俗治理得人心淳樸,親親和睦,尊賢守義,講忠講信的和順景象。樑彥光教育民眾:建國軍民,教學為先。不是好書不讀,不是好的典籍不看,重要的是以身做責。他講解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人處世只問是否符合道義,不問是否有功名,作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移風移俗。他對焦通說知錯就改,孝行第一。他告訴人們,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從此,相州地區,因為樑彥光推行的德行教育,百姓接受了感化之後,去除了惡風惡俗,一時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改善。天下呈現出遵賢守義、兄弟和睦、講忠講信的和順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