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耳鳴的治療方法

  耳鳴表現為無相應的外界聲源或電刺激,而主觀上在耳內或顱內有聲音感覺。那麼,有什麼呢?下面小編帶您去看看吧!

  上火耳鳴病因:

  外界聲音傳進入耳最終達到聽覺中樞大皮質所感知,有賴於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中耳傳音結構的阻抗匹配作用;

  二是內耳聽覺感受器將聲能轉變成神經衝動;

  三是從耳蝸神經核經腦幹至領葉聽皮層的神經傳導暢通。

  這三個環節的任何一處發生故障均可產生耳鳴。

  從原因和解剖上,可將耳鳴分為耳源性耳鳴和非耳源性耳鳴兩大類:

  1.耳源性耳鳴 臨床上耳源性耳鳴佔耳鳴病人的絕大多數,常有耳聾。

  1傳音結構病變:包括外耳及中耳的病變,如外耳道炎、耵聹栓塞、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室積液、耳硬化症等。此類病變耳鳴為低調性伴傳導性聾,耳鏡檢查可發現病變。咽鼓管異常開放者,其鼓膜隨呼吸扇動,產生隨呼吸同步的吹風聲。檢查時見鼓膜鬆弛,隨呼吸扇動,聲阻抗可幫助診斷。

  2耳蝸病變:病變涉及內耳迷路,常見的有噪音性聾、老年性聾、藥物中毒性聾、突發性聾、梅尼埃病、病毒或細菌性迷路炎及骨迷路病變等。一般有明顯的病史,檢查為感音性耳聾,耳鳴與聽力損失最大的頻率接近,多為高音調耳鳴,是耳鳴比較嚴重和多見的原因。

  3蝸後病變:包括內聽道及腦橋小腦角病變,如聽神經瘤、腦膜瘤、膽汁瘤、血管異常或:Hunt綜合徵等。聽神經瘤除一側耳聾及耳鳴外,多伴有同側三叉神經麻痺及前庭功能喪失。Hunt綜合徵為突發性面癱,耳帶狀皰疹,有時伴耳鳴、耳聾。此類病變引起的耳鳴,多有蝸後性聾。

  2.非耳源性耳鳴 泛指一切不伴耳聾或聽覺器官疾病引起的耳鳴。

  1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包括從腦幹到聽皮質通路的病變,如多發性硬化、腦瘤、腦血管病變、腦炎及腦外傷等。此類病變引發的耳鳴發生率也較高,腦外傷、腦膜炎、多發性硬化常後遺耳鳴耳聾,且十分令人煩惱。

  2心血管病變:亦屬常見的耳鳴原因之一,耳鳴常呈搏動性,其中約有10%為高血壓。貧血者因心臟輸出量增加而搏動性耳鳴,有時可為持續的嗡嗡聲,這可能與中樞或內耳供血不足有關:動脈粥樣硬化伴血管栓塞者,亦可出現耳鳴。

  3代謝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或功能亢進均可引起耳鳴。糖尿病引起的耳鳴發生率很高:高血脂伴血管阻塞及感音性聾者,其耳鳴的發生率高於常人。有報道,維生素缺乏亦可發生耳鳴。

  4頸部病變:見於頸動脈瘤、頸動脈受壓或狹窄、頸靜脈球體瘤、頸椎病所致的耳鳴,常為同側低調耳鳴,可與心臟搏動一致,有時在頸部可聽到血管雜音,這種雜音可在壓迫頸動脈時而暫時消失。

  5耳周圍器官病變:見於耳附近的肌群抽搐,如咽鼓管肌群或顎肌陣攣,引起耳內“克搭”、“克搭”的響聲,病人和檢查者均可聽到。另外,顳下頜關節病變或咬合不全,有時也可引起耳內彈響聲。

  6神經症和精神病:常見神經衰弱病人,訴耳鳴且多伴有記憶力減退、失眠、頭昏、腰痠、乏力等症狀,但查體及聽力檢查均無異常發現。

  :

  ①藥物治療

  常用血管擴張劑改善內耳血迴圈,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蔘片等;或改善內耳組織能量代謝的藥物,有ATP、輔酶A等;抗驚厥藥,如卡馬西平、西比靈、利多卡因等能抑制聽覺系統的異常興奮活動。

  ②掩蔽療法

  用耳鳴掩蔽器治療耳鳴,是利用外界的聲刺激來抑制內耳或聽神經的自發性興奮,也可用助聽器代替掩蔽器。

  ③心理治療

  如生物反饋療法:是利用不同的生物反饋訊號訓練患者進入鬆弛狀態,恢復體內相對平衡,以達到治療耳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