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簡介

  在卡文迪許漫長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把氫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由於卡文迪許在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後人稱他為“化學中的牛頓”。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卡文迪許人物簡介

  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又譯成: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 --- 1810年2月24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在卡文迪許漫長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把氫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由於卡文迪許在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後人稱他為“化學中的牛頓”。他證明了水並非單質,發現了庫侖定律和歐姆定律,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實驗,被認為牛頓後英最偉大科學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論人工空氣》、《卡文迪什的電學研究》等。

  卡文迪許人物生平

  在18世紀期間,英國的一些化學家,如布拉克以及普利斯特里等人,都是出身於中產階級的學者。

  亨利.卡文迪許生於1731年10月10日,那時他的母親正在法國休養,所以他生在法國南部。卡文迪許的祖父和外祖父分別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他是在牛頓病故四年後出生的,他讀過牛頓的全部著作,一生最佩服牛頓的學識和為人。

  卡文迪許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所以,卡文迪許從小就得到父親的鼓勵,希望他在學術上能有所成就。11歲的時候,他被送到當時著名的貴族中學學習了8年之久。到1749年,他18歲,進了劍橋大學,一直到1753年,他22歲,因為不贊成劍橋大學的宗教考試,所以沒取得任何學位,他離開了大學。

  卡文迪許離開劍橋大學後,就跟父親旁聽英國皇家學會的會議,每個星期四中午,參加學會的聚餐。到了1760年他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這一頭銜的榮耀持續。在英國,凡是有FSR***皇家學會會員***頭銜的人,依然受到人們的尊敬。

  在18世紀時,還沒有公家辦的實驗室。所以卡文迪許在自己家裡裝備了一座規模相當大的實驗室,他終身在自己家裡做實驗工作。

  他一生沒有結婚,過著獨身生活。曾經有人說:“沒有一個活到80歲的人,一生講的話像卡文迪許那樣少的了。”

  卡文迪許實驗室

  卡文迪許實驗室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實驗室。卡文迪許實驗室舊址***實際上就是它的物理系。劍橋大學建於1209年,歷史悠久,與牛津大學同為英國的最高學府。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建於187l~1874年間,是當時劍橋大學的一位校長威廉·卡文迪許私人捐款興建的。他是十八~十九世紀對物理學和化學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的近親。這個實驗室就取名卡文迪許實驗室,當時用了捐款8450英鎊,除去蓋成一棟實驗樓館,還買了一些儀器裝置。

  卡文迪許扭秤實驗

  卡文迪許在物理學上最為人推崇的重大貢獻之一,是他在年近70歲時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實驗,從而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再是一個比例性的陳述,而成為一項精確的定量規律,引力常量的測定也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佐證。

  17世紀時雖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給出了計算兩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F=G***m1*m2***/r^2***其中F為萬有引力,G為引力常量,m1,m2分別為兩物體的質量,r為兩物體的距離***

  但牛頓卻沒有給出引力常量的具體值。雖然科學家一直努力想測出該值,但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結果,因為一般的物體之間萬有引力十分的小,所以萬有引力常數也很小***測量值約為6.673E-11m^3/***kg*s^2****** 。

  而在卡文迪許完成他的實驗以前,天體的絕對質量是不能精確地測定的,只能由行星的衛星軌道來決定行星質量的相對值。

  版本一

  1797年卡文迪許完成了對地球密度的精確測量。他使用的裝置是約翰·米切爾設計,但米切爾本人不久去世,將裝置遺留給了沃拉斯頓,後被轉送給卡文迪什。裝置是由兩個重達350磅的鉛球和扭秤系統組成。為了消除氣流乾擾,卡文迪許將裝置安裝在一個不透風的房間,自己則在室外用望遠鏡觀測扭矩的變化。之後他向皇家學會提交報告,給出了目前看來仍然比較精確的地球密度值。這一測量被稱為開創了“弱力測量的新時代”。很多文章稱卡文迪許求出了萬有引力常量,實際上卡文迪許當時只關心地球的密度,並沒有涉及其他。而採用卡文迪許的測量結果通過計算可以求出萬有引力常量和地球的質量。

  版本二

  1798年,卡文迪許改進了約翰·米歇爾所設計的扭秤,在其懸掛扭秤的金屬絲上附加一塊小平面鏡M,如圖2所示,實現了對金展絲扭轉角度的放大,利用望遠鏡在室外遠距離操縱和測量,防止了空氣的擾動***當時還沒有真空裝置***。他用一根39英寸的鍍銀銅絲吊一6英尺長的木杆,杆的兩端各固定一個直徑2英寸的小鉛球m,另用兩個直徑12英寸的固定著的大鉛球m’吸引它們,測出鉛球間引力引起的擺動週期,由此計算出兩個鉛球的引力,從而推算出萬有引力常量G的數值為6.754X1O-11N·m2/kg2。他的測定方法非常精巧,在八、九十年間竟無人能趕超他的測量精度,就是現在看來,卡文迪許的測量仍有相當的精確度***1979年G的測量值為6.6720XlO-11N·m2/kg2***。卡文迪許把自己的這個實驗稱做“測量地球的重量”,他通過測定的G值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現代數值為5.517g/cm3***,成為“稱量地球第一人”。

  相關實驗

  在卡文迪許的實驗中利用了一個扭秤,典型的設計可由一根石英纖維懸掛一根載有質量為m1及m2的兩個小球的杆而組成,如圖3.6a所示。每個小球距石英纖維的距離L相等。當一個小的可測量的扭矩加在這個系統上時,在石英絲上可以引起扭轉,記下這個扭轉值可以標定扭秤。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扭矩,它是由具有恆定的、作用力已知的彈簧在m2的位置上施加一個水平的力而組成。

  如果質量為M1及M2的兩個物體分別位於與質量為m1及m2的兩個小球的水平距離很小的位置上,我們可以觀測到石英絲的旋轉,如圖3.6b所示。我們可以分別決定m1與M1以及m2與M2的距離r1及r2,然後求施加在杆的端點的水平方向上的力,由此確立加石英纖。

  從質量M的測量所得的偏離,再根據上面所說到的,由石英絲旋轉大小而取得的扭秤的標定,我們可以決定N之值。由於我們可以測量N,L,r1,r2以及所有不同物體的質量,在方程***3.48***中除了G以外,所有量都是已知的,於是可從方程***3.48***直接決定G,其值為G=6.7×10^***-8***達因·釐米2·克-2。***A^B表示A的B次方***

  一旦G的值已知,利用開普勒第三定律,方程***3.47***可以立即決定太陽的質量。開普勒第三定律實際上是包含太陽及行星的總質量M的,但是對不同行星進行計算後,我們可以證實,太陽的質量很接近於M,而行星的質量僅約為~0.0013M⊙,在近似計算中可以忽略。利用已知的月球軌道及相似的方法,可以導得地球的近似的質量。

  卡文迪許人物評價

  卡文迪許公開發表的論文並不多,他沒有寫過一本書,在長長的50年中,發表的論文也只有18篇。除了一篇在1771年發表的論文是理論性的以外,其餘的論文內容都是實驗性和觀察性的,大部分是關於水槽化學方面的,先後發表在1766年到1788年的英國皇家學會的期刊上。

  卡文迪什在1766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論人工空氣》,“人工空氣”一詞為波義耳首創,用來指存在在某種物質中,通過化學反應可以釋放出來的氣體。如普利斯特里通過碳酸鹽與酸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文章中卡文迪什在嚴格保持溫度和壓強條件的前提下,對當時已知的各種氣體的物理性質,特別是密度進行了嚴謹而細緻的研究,並首先研究出二氧化碳、氫氣等氣體的收集方法,較系統地研究了二氧化碳和氫氣的性質。這篇文章使他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

  1767年,卡文迪許發表的論文介紹了他,關於水和固定空氣***二氧化碳***的實驗。

  1773年,卡文迪許用兩個同心金屬球殼做實驗,發現了電荷間的作用規律,從而驗證了自己的之前的結論——卡文迪許之前曾圓滿解釋了電荷在導體表面分布並嚴格遵守距離平方反比律的原因。

  1781年,卡文迪什採用鐵與稀硫酸反應而首先製得“可燃空氣”***即氫氣***,隨後測定了它的密度,研究了它的性質。他測出氫氣和氧氣化合成水時的體積之比為2.02:1,從而證明了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

  在1783年他研究了空氣的組成成分,做了很多試驗,發表的論文的題目是“空氣試驗”。也就是這個時候,他發現水是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的。他還發現了硝酸。

  還有一部分是關於液態物質凝固點的研究,發表於1783年到1788年。

  1797年,卡文迪許最後的一項研究十分著名的,是關於地球平均密度的問題。他在改良約翰·米切爾設計之後,通過實驗測量了地球平均密度。卡文迪許提出的數字是5.448克/釐米,公認的是5.48克/釐米。這說明當時試驗已經相當準確。這項實驗同時實驗驗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確定了引力常數,被後人稱為“卡文迪許實驗”。

  卡文迪許在熱學理論、計溫學、氣象學、大地磁學等方面都有研究。1798年他完成最後的實驗時,已年近七十。

  在他逝世以後,人們發現他有大量文稿,一直藏著未經公開發表。這部分未發表的論文相當多,電學部分由19世紀的大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教授整理後在1879年出版,化學和力學部分是由愛德華.普索於1921年主編出版的。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