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種植的技術

  知母,別名:蚳母;連母;野蓼;地參 。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知母的栽培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知母的栽培技術

  知母,別名:蚳母;連母;野蓼;地參 。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晒乾,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乾。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祕。

  知母的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7m。具多節的圓柱狀地下橫走根莖,其節上有鱗片和鬚根。莖直立,不分枝,四稜形,節上多呈紫紅色,無毛或在節上有毛叢。葉互動對生,具極短柄或無柄;莖下部葉多脫落,上部葉橢圓形,狹長圓形或呈披針形,長5-1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枯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粗銳鋸齒,表面暗綠色,無毛,略有光澤,下面具凹陷的腺點,無毛工脈上疏生白以柔毛。輪傘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刺尖,較花萼短或近等長,被柔毛;花萼鐘形,長約4mm,兩面無毛,4-6裂,裂片狹三角形,先端芒刺狀;花冠鐘形白色,長4.5-5mm,外面無毛,有黃色發亮的腺 點,上、下脣近等長,上脣先端微凹,下脣3裂,中裂片較大,近圓形,2側裂片稍短小;前對能育雄蕊2,超出於花冠,藥室略叉開,後對雄蕊退化,僅花絲殘存或有時全部消失,有時4枚雄蕊全部退化,僅有花絲、花葯的殘良;子房長圓形,4深裂,著生於花盤上,花柱伸出於花冠外,無毛,柱頭2裂不均等,扁平。小堅果扁平,倒卵狀三稜形,長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知母的生長習性

  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原生在劍川海拔2000米以上的背陰溼潤沙土地帶,土著白語名稱“根栽子”***gen zai zi***,植株高120至160釐米左右,株幹呈四梭形,節間相距約2釐米,每節長4片葉、呈十字形對生,葉基部環繞株幹開芝麻花形白色絮狀,不結籽,植物 分類學歸於脣形科地瓜屬。生長習性:春季萌發生長,立冬節令枝葉枯萎,採挖其地下串生肉根。

  適應性

  地參適應性廣,喜陰、耐溼、耐寒、不怕瘠薄,生命力極強,無論田間、地頭、庭院、河邊、樹林行間均可種植。

  知母的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氣候,耐寒,耐乾旱。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質壤土和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在陰坡地、粘土及低窪地生長不良,且根莖易腐爛。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選3年以上生的植株採集成熟種子,置30-40℃溫水中浸泡24h,撈出稍晾乾後,即可進行秋播。秋播在封凍前,春播在4月。條播,行距10-25cm,開1.5cm深的淺溝,將種子幸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5cm,保持溼潤,20d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間苗,按株距7-10cm定苗。每1hm2播種量7.5-10.5kg。分株繁殖:早春或晚秋,將根莖挖出,切成3-6cm長段,每段帶1-2個芽,按行距25-30cm開溝,株距10-15cm栽種,覆土5cm鎮壓。

  田間管理

  每年除草鬆土2-3次,雨季過後秋末培土,天旱要及時澆水,除留種上應剪除花薹,促進根莖生長,提高產量。每年4-8月,每1hm2應分次追施尿素300kg,氯化鉀195kg,秋末冬初應施複合固體化肥***氮:磷:鉀=5:5:5***495kg,可溶性磷肥99kg。

  病蟲害防治

  蠐螬為害,幼早咬斷苗或咀食根莖,可澆施50%馬拉松乳劑800-1000倍液,或茶籽餅6倍液。

  知母的採收加工

  分根繁殖者2年,直接播種者3年收穫。於10月上旬到地凍前,或早春出苗前均可。刨出根狀莖抖掉泥土,晒乾或烘乾。幹後去掉鬚毛即為毛知母,趁鮮剝去外皮,不能沾水,用硫磺薰3-4小時切片,再晒乾或烘乾為光知母,也叫知母肉。1.5~2千克鮮根可加工O.5千克乾貨。

  有關材料報道,知母鬚根與根莖的重量為1:1,且鬚根中有效成分含量達根莖的50%以上,故鬚根也可藥用。由於知母皮佔藥材的比重較高,達15.6%,且有效成分和擬菌均高於毛知母和光知母,故知母採收加工時以不去皮為宜。藥理、植化分析為知母鬚根入藥及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應引起臨床加工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