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必讀文章

  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必讀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心靈的韌度

  心靈的韌度,可以說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品格,一顆像琉璃杯一樣容易破碎的心,你能指望他成就什麼偉大的事業?樹高千尺,是因為它曾無數次的經受住了狂風暴雨的洗禮;船行萬里,是因為它能一次次經受得住驚濤駭浪的撞擊;一個人能成就掀天揭地的功業,完全是因為他能承受得住無數大大小小的失敗和挫折的打擊。失去了韌度的心靈,肯定也將失去一個個生命的價值得以展現的機會,失去人生中成功和輝煌的未來……

  被稱之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當他還只是一個9歲的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時,因為家裡貧窮,就不得不告別母親,和父親一起到大阪去打工,過著一種自己養活自己的生活。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到一家大阪電器公司去應聘,當公司的總經理看到,站在他面前的還是一個衣著破爛、又有些瘦弱的孩子時,總經理從心裡不想要他,但又不好意思讓這個少年太傷心,就隨口說了一句:”我們現在不缺人手,你過兩個月再來吧。”過了兩個月,松下果然來了,總經理又推辭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懂電器知識的人,你懂嗎?”松下老實的告訴他說自己不懂。回到了家裡,松下就買了幾本有關於電器知識的書,兩個月後,又來到了這家,並告訴那位總經理說:”我已經學會了許多的電器知識,並且以後我一邊工作還可以一邊學習。”誰知聽了這話,那位經理反而皺了皺眉頭說:”小夥子,出入我們這家公司的都是很有點紳士派頭的人物,你看你這身髒兮兮的衣服,我們怎麼要你呢?”松下聽後,笑了笑說:”這好辦!”回家後,他就讓爸爸拿出所有的積蓄,給他買了一身漂亮的制服,就又一次來到了這家電器公司,這一下那位總經理可算真服了松下,他一邊用欣賞的目光看著松下,一邊笑著說:”像你這樣有韌勁的求職者,我可是第一次遇到啊,就憑你的這股韌勁,我也不能不要你了啊!”

  從不向失敗低頭,這正是松下幸之助最後走向成功的祕訣!

  後來,23歲的松下辭去了大阪電器公司的工作,開辦了自己的松下電器公司。經過了幾十年的拚搏和艱苦勵志創業,終於使自己的公司成了世界最著名的公司,松下電器幾乎遍佈全世界。有一年,松下電器公司要招聘10名基層管理人員,而報名的竟有幾百人。在一週的面試和考試中,松下曾發現了一個叫神田三郎的年輕人,考試成績非常的優秀,面試中,其言談舉止,也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認為神田三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當松下拿到錄用名單時,卻沒有發現神田三郎的名字,於是就派人複查一下考試情況,結果發現神田三郎的成績總分名列第二,因電子計算機出了點故障,把分數和名次排錯了,從而導致了神田三郎的落選。松下立即吩咐糾正錯誤,給神田三郎發去錄用通知書。然而,兩天後,公司派人來轉告了松下一個驚人的訊息:神田三郎當看到自己名落孫山之後,於當天晚上就跳樓自剎身亡了。

  聽到這訊息,松下默然沉思了好長時間,一位助手,在旁邊自言自語地說:”多可惜,這麼一位有才幹的青年,我們沒有錄取他。”可是,松下卻接過他的話說:”不,幸虧我們公司沒有錄用他,意志如此不堅強、心靈如此脆弱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我們的公司要發展,世界經濟風雲變幻,每個人恐怕都會受到可能比考試落選更大的失敗或挑戰,如果在失敗之後,沒有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的壯志和堅韌,而是一死了之,這樣的人你敢依靠嗎?”

  其實,如果你知道了松下在剛剛20歲的時候,就被醫生給判了”死刑”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能理解他為什麼會如此的輕蔑死亡,而又那麼的推崇一個人的成功品質了。

  這一年的夏天,有一次他從海濱浴場回來後,發現痰中帶血,他當時非常的害怕,就馬上去找了醫生。醫生檢查後,臉色陰沉的告訴他是肺病。肺病!這兩個字對他來說無疑就像是晴天霹靂一樣,使松下驚恐萬分,因為他的哥哥就是患肺病而死的;當時,還沒有治療肺病的特效藥鏈黴素,得了肺病,無異於就是等死!等他心情平靜下來之後,想到:”反正都得死,與其傻傻地等死,還不如趁活著的時候,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快快樂樂地按照自己的方式享受這生命中的每一天。”從此,他不再想自己的病,而是照樣的工作,每當遇到困難,他都笑著對自己說:”哈哈,死亡對我來說都已經是無所謂的事了,難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值得我怕的事嗎?”然而,奇蹟終於慢慢的出現了,肺病在松下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面前,不但沒有加重的跡像,反而一天天的好了起來。對待病魔和死亡的心態,其實,正是他在自己事業的發展中,對待失敗和挫折的心態……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沒有了心靈的韌度,就宛如混凝土中沒了鋼筋,恐怕你的大廈建得越高,就越是脆弱的難以經得起任何撞擊!沒有了韌度,你就只能做一棵隨風撲伏的小草;沒有了韌度,你就只能做一條柔弱的附著於大樹之上的青藤。

  心靈的韌度,正是一個人成就功業的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品格!

  :態度決定一切

  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成敗的關鍵不在於擁有什麼樣的出身,擁有多高的智慧,而在於我們做事的態度!

  世上,有著數不清的人。一生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歡,有人悲。有人得,有人失。為什麼,一樣的開始,結局卻不同,一生的際遇更是懸殊。

  其實,這都取決於你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勇敢地去面對,還是頹廢失落,自怨自艾地破罐子摔碎。

  真的,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輩子都一帆風順,一生風平浪靜。無論誰,都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困難面前,要無畏地去努力,百折不撓,不要去逃避,逃避只會使你越來越弱,直至不堪一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經受不了一點挫折,一失敗便萬念俱灰,不想重來一次,也不敢再去奮鬥,只因害怕再一次失敗。

  大千世界,人生百態。如何面對人生,是快樂,是悲傷?不能讓你的人生去決定,也不是任由命運擺佈著你,應該自己把握!

  有人會在失敗時念叨著:“命運,命運!既然早已註定,有何必去強求,隨遇而安吧。”但是否但災難降臨時,也要死死坐著,說著:“一切皆是命……”不,決不是,這只是弱者的表現,我們,要把握著自己的態度,努力去進取!

  其實,是人生改變你,還是你改變人生,都有你自己決定。即使人生路上充滿顛簸,憂傷與悲痛始終緊隨著你。但只要你始終讓笑容陪伴著你,無論多麼困難,多麼傷心的事也闖得過去,這就是人生的態度!本來,人的一生很美,也很甜。但往往,消極頹廢的人生態度卻會使你的本應精彩的一生過早落幕,或是讓人生中充滿苦澀,使本應五彩繽紛的人生黯淡無光。

  積極的人生不一定會使你成功,但消極的人生態度卻一定會使不思進取,從而放棄一生!

  態度決定一切: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之路的權利,開心也罷,悲傷也罷,帶者認真對待人生的態度上路,慢慢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吧!

  :直面苦難

  周國平

  世上並無絕對的幸運兒,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啟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世態炎涼,好運不過爾爾。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讓他變得深刻些。

  一個人只要真正領略了平常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麼的浮誇,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麼的做作。

  不要對我說:苦難淨化靈魂,悲劇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難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臺上的繪聲繪色來掩蓋生活中的無聲無息。

  浪漫主義在痛苦中發現了美感,於是為了美感而尋找痛苦,誇大痛苦,甚至偽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種語言,真的痛苦卻沒有語言。

  望著四周依然歡快的生活著的人們,我對自己說:人類個體之間痛苦的不相通也許正是人類總體仍然快樂的前提。那麼,一個人的災難對於親近或不親近的人們的生活幾乎不發生任何影響,這就對了。

  幸運者對別人的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兩者更強烈的也許是僥倖:幸虧招災的不是我!

  不幸者對別人的幸運或者羨慕,或者冷淡,但是,比兩者更強烈的也許是委屈:為何遭災的偏是我?

  不幸者需要同伴。當我們獨自受難時,我們會感到不能忍受命運的不公正甚至於不能忍受苦難的命運的本身。相反,受難者人數的增加彷彿減輕了不公正的程度。我們對於個別人死於非命總是惋嘆良久,對於成批殺人的戰爭卻往往無動於衷。仔細分析起來,同病相憐的實質未必是不幸者的彼此同情,而更是不幸者各以他人的不幸為自己的安危,以及幸災樂禍。這當然是愚蠢的。不過,無可告慰的不幸者有權的得到安慰,哪怕是愚蠢的安慰。

  我相信人有素質的差異。苦難可以發生動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矇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素質大致規定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鍊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則會把人擊碎。

  這個限度對幸運同樣適用。素質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難,也能承受大幸運,素質差的人則可能兼毀於兩者。

  佛的智慧把愛當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我的智慧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於痛苦,我只願有一種智慧足以使我不毀於痛苦。

  如同肉體的痛苦一樣,精神的痛苦也是無法分擔的。別人的關愛至多隻能轉移你對痛苦的注意力,卻不能改變痛苦的實質。甚至在一場共同承擔的苦難中,每人也必須獨自承擔自己的那一份痛苦,這痛苦並不會因為有一個難友而有所減輕。

  我無意頌揚苦難。如果允許選擇,我寧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創造和享受。但是,我相信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性的某些特質,惟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於它來之不易,就決不會輕易喪失。而且我相信,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

  [賽涅卡說: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他忽略了第三種情況:和命運結伴而行。——周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