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家鄉美景的散文精選

  家鄉猶如母親,是用她的一草一木在哺育我們成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篇一:家鄉的油茶樹

  我的家鄉盛產茶油,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是我記憶中最溫馨的一幕。

  油茶樹,是我家鄉最常見的樹種。她和松樹長期和諧地共存在一起,分層利用空間。而近二十多年來,松樹撤出了,油茶樹這種灌木卻仍然頑強地堅守著陣地。油茶樹在園林鑑賞者眼裡是非常不起眼的,它沒有完美怪異的的樹形,沒有奇麗色彩,它像一位的質樸的村姑,身穿的是農家自制的粗布衣裳,紮實著馬尾辮,頂多插一朵家鄉的野花,超凡脫俗,純天然地生活在那片沒有喧囂的世界裡。但它卻總是讓家鄉的人們惦念著。

  春天,特別是清明節前後,油茶樹已長出了新綠,家鄉的大地便披上了盛裝。山山嶺嶺的翠綠像是水墨畫中的景色被渲染過似的,青翠欲滴,捧手可掬,讓你的心靈得到洗禮,脫盡塵埃。特別是與樹周圍的蔓草融為一體,你會情不自禁在草坪上打個滾,或仰臥著從綠錦似的樹梢間欣賞藍天白雲,或又轉身反撲擁抱大地感受小草的溫軟。最愜意的是,你突然發現那濃綠的枝頭有白嫩嫩的像“白熾燈”一樣閃亮的“茶泡”在和風中顫悠著,這使你頓感有了食慾,但又不忍去摘取她。破壞這綠意中的亮麗。

  油茶樹的夏天和秋天,是她長生繁育的季節。家鄉的父老鄉親也似乎暫時遺忘了她,她過著那屬於她自己的寂寞的日子。可是一到冬天的“霜降”前後,山野的油茶林裡便沸騰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到這山裡來了,學校也要放一週“摘茶籽”假,他們全天候的在這裡摘茶球。他們有的是送飯來的,有的甚至就地做飯,菜一般是現成的,早就準備好薰得黝黃滴油、醃製的又香又辣稍微一蒸的“榨肉”。而小孩子最開心的是在那堆積如山的茶球中嬉戲,象是在泥淖攀爬,又像在雪地裡登山,毫不亞於現在幼兒園裡的塑料球或氣球堆裡翻騰。油茶樹是“帶子懷孕”的,茶籽的生長期整整一年,在摘茶球的同時,人們還可以欣賞那潔白的茶花,享受蜜蜂的哼唱。稍大一點的孩子又多了一份福利,從樹下如被褥似的蕨菜叢裡折其一枝,抽出芯來,做成吸管,銜在嘴裡,把吸管刺進茶花的花蕊中,輕輕地一吸,口中的甜意,卻讓你美在心裡。更有甚者,帶上一個洗乾淨的小藥瓶,把吸進管中的糖液又吹到瓶裡,儲存起來,在一個優閒的時間,一次性的喝下去,在那年代可算是痛痛快快地享次口福,過一個饞癮,讓你對她在口舌上產生依賴。

  但最使我敬仰油茶樹的是她的品格。她耐得了淒涼又守得住貧賤而又不忘感恩。油茶樹生長過程,不需要特別的照料,常是自生自滅,順其自然,盡其天年。她不用高貴的肥料,也不必精心地栽培。她的生存環境也不挑三揀四,不論是肥沃的黑土地,還貧瘠的黃土地,她都能盡情地生長。哪怕是遭受山火焚燒的滅頂之災,她也要在砍去樹身的樹蔸上長出新芽,三五年後也要結果。對生活,她一片赤誠,不抱其中的怨枯燥乏味,不詛咒人生的平淡無奇;對環境,滿腔熱情,她不在乎舒適與惡劣,不計較功過得失。只是默默無聞地紮紮實實地開花結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歲月的風雨中勤勤懇懇地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激情,消受自己的花樣年華。每年的冬季,人們就會從不同地方回到家來摘茶球。記得小時候,有的年頭要摘半個月,還要請親戚來幫忙。榨油也榨好幾天,收益頗豐,我們當地人都稱她是“地寶”。那時我讀大學每年的學費就靠這茶油。她不像現在種的臍橙那樣,費心費力,又是要家畜糞肥,又是要剪枝傳粉,又是要病蟲害的防治,天天在果園裡管護著,盛產期過後,其人生系統還要升級甚至於更新換代。而油茶樹最多是每隔三五年翻翻土,當然最好是在下雪天上山把樹上的螞蟻窠劃破,讓螞蟻凍死,或是用火薰死帶回家餵雞。她憑藉旺盛生命力,頑強強的毅力,敦厚的品格,堅強地生長著,開她的花,結她的果,反哺著和她一樣淳樸憨厚農民,回報著這片明淨的青山綠水。

  篇二:我的家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揮手的離別,離別後,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席慕蓉***

  ——題記

  坐在深秋的夜裡,突然感覺到了寒冷;秋天的餘熱還沒來得及消弭散盡,雨雪霏霏的寒意便接踵而來了。歲月,總在不經意間如流水般在指尖遺落,不太真實的搖曳著光陰匆匆。然而,於我而言:最亙古不變的永遠是家鄉那一片美麗的桔園;最難以割捨的永遠是家鄉那一縷輕柔的呼喚;最依戀渴盼的永遠是家鄉那一份淳樸的守望;最無法隱藏的永遠是家鄉那一盞孤燈的溫暖;最魂牽夢縈的永遠是家鄉那一抹安寧的等待。

  溶溶水澗,萬籟俱靜;月光下只有青碧的流水,婀娜的竹影,玲瓏閃爍的星光和溫暖的燭火;石凳上有一個老人在教一個小孩兒唱歌,一首“太陽出來了喲,喜洋洋哦喲喂”響遍了整片桔林,整個山丘。岩石在歡快的聆聽,花草在寂靜的享受,歡聲笑語在山丘上久久迴響;沉沉咀嚼,喋喋不休。

  小的時候,最愛做這些事:在樹葉上寫上願望,放在水裡飄向無盡的遠方;把心裡的委屈和埋怨寫在紙上,裝在黑色玻璃瓶裡埋在不易被人察覺的地方,那時候亦是知道那是見不得陽光的碎語,只有表姐總是好奇肆意的把它們挖出來,對著世界敞亮;偶爾也在沙礫上寫字,第二天竟然發現聖誕老人把它們都帶走了。也曾小心翼翼的將死於非命的青蛙淺淺的埋葬,比較正式的立上一塊墓碑,放上野花野果,每次路過的時候都作揖敬禮,表示虔誠的祝福與祈禱。

  不僅如此,我的家鄉最具特色的該是那一片美麗豐碩的桔園了;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白色素朵芬芳開遍,調皮的鋪滿整個美麗的山丘;太陽溫和而又慈祥的照耀在大地上,緘默在陽光下行走、奔跑,好一陣絕世而獨醉的瘋狂。記憶特別清晰的還有桔子成熟的9~10月份,露珠在綠葉上含情脈脈的輕語著,放眼望去,一片碩果金黃,彷彿有數不完的小燈籠在微風中甜甜的歡笑,樹跺兒也被壓彎了腰。生於山丘,極小的時候便不再拘謹爬上樹梢,摘桔子吃了;好大好甜好香好新鮮的味道啊,彷彿置身於天堂,品著蟠桃。採桔子的時候,爺爺會用大大的鐮刀把桔子割掉,然後我跟在爺爺背後,邊撿再邊吃,快樂得像撿到了金燦燦的大元寶。哈哈哈。

  過往,彷彿一闋清詞,反覆停留在指尖將回憶緩緩吟詠、靜靜播放;歲月是一首變幻的歌,歲月是一本泛黃的書,歲月是一條蜿蜒的河,歲月是一段崎嶇的路。我的家鄉,在歲月裡,彷彿一位飽經滄桑的耄耋老人,慢慢褪去了昔日的豐盈和繁茂。老樹說:山村有故園,十年無人住。俟我再來時,一園黃葉樹。不見舊時痕,夢斷荒草路。撫門想半天,不知在何處。時至今日,爺爺奶奶已故去多年,爸爸媽媽亦在珠海永久定居,無人打理的桔園早已狼藉蕭條,物是人非事事休,難回眸,只留一粟清淚染衣袖。

  歲月多變,從昨天的青絲婉婉變成今天的白髮蒼蒼,從昔日的豐盈繁茂變成今天的無人問津,只留我暗自站在疏影琉璃的軒窗下,眼看著我的家鄉漸行漸遠,不再挺拔和豐饒;歲月蒼蒼,滄海桑田都在彈指一瞬間,再美好的詩行終究斑白成殤,只留我暗自站在疏影琉璃的軒窗下,將曾經默默的寫在紙上,記在心上;歲月漫漫,回望家鄉淳樸的山水、素潔的守望,只留我暗自站在疏影琉璃的軒窗下,任淚珠匍匐滑落成行。

  多麼愛你,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多麼愛你,那塊富饒美麗的土壤;多麼愛你,那片豐碩清甜的金黃;我是多麼愛你啊,我的家鄉:是你哺育了我成長,是你教會了我歡笑,是你滋潤了我的生命;連同我的溫柔和善良。

  我是多麼的愛你啊,我的家鄉!

  篇三:醉美家鄉

  “盤江西繞七星關,可渡橋邊萬仞山。”我的家鄉在北盤江岸,比鄰貴州。江水由西向東,像一條舞動的飄帶,將這片神奇的土地隔為南北兩塊。南邊群峰逶迤,松柏繁茂,土地肥沃;北邊壁立千仞,險峻巍峨,重巒疊嶂。家鄉坐落在南岸,像一個和樂的嬰兒躺在搖籃裡,還能時時傾聽旋律悠揚的搖籃曲。對岸的懸崖構成一道屏障,擋住了北來的風,“嬰兒”舒適地享受溫暖的陽光。

  冬春兩季,江面水流緩處清澈見底,可見魚兒嬉戲。水流急處白浪滾滾,躍動千堆雪。盛夏則江水猛漲,濁浪翻騰,滔聲震天,江上有兩座橋,一座單拱鋼筋混泥土大橋,無論白晝,車來人往,絡繹不絕,是連線雲貴的紐帶。另一座三拱石橋,古樸典雅,恬靜地臥在江上悠閒地靜聽潮水的輕唱。橋頭垂柳依依,若是晚上,瀉下的月光,定會撥動橋上的人兒情思千千結。兩橋相隔三十米左右,默契回望,靜默相守,書寫著古今神話的傳奇。

  這座石橋叫“普濟橋”,是有來歷的。光緒年間,曲靖文官趙勳丞當年進京趕考,路經此地,須過此江,臨江犯難,洪水暴漲,如何渡江?他當即發下誓言:“蒼天在上,如明日水落,令吾渡河而不誤考期,高中後定來此修築一石橋,普度眾生。”翌日,江水果然減退,他得以順利過江,如期趕考。之後,命其子趙越***廣東虎門總司令***還願修橋。有詩讚曰:“將軍樂善,以濟行人,履道坦坦,人皆頌之。”

  家鄉偏遠,卻美景如畫。人在畫中,畫在詩中。

  “仙境留何處,宛溫水月宮;蟠桃栽哪裡?花片泛溪中。”“桃花溪”是江岸的一條溝,溝裡巨石林立,溪水潺潺,一年四季是最熱鬧的。五十年代前,溝兩側的山坡上,到處是野桃樹,春暖燕來,繁花似錦,蜂鬧蝶舞,風驚花雨,紛落水中,清溪泛錦,呈現出“花在水中飄,水在花中游”的奇景。如今,溝岸也植桃樹,垂柳。芳節至,暖風拂過,桃夭柳媚,蘆花起舞,引來閒人如梭,有的乾脆亮開喉嚨對唱情歌,春光醉人,人且自醉。懸崖上有個石洞,裡面一股清泉直瀉溝底,形成一個天然的瀑布,江風順溝而上,習習勻勻,吹散瀑布,細密的水珠漫天飛舞,似片片飄飛的雪花。織成青煙,凝成雲霧。

  瀑布下有個山洞,像半個月亮。即使盛夏,也是天然的冷庫。因此,是極好的避暑勝地。或坐洞中,或躲石下,或臥石頂,隨意地談天,散漫地撥水,悠閒地玩牌。四野的翠帳,既養眼,又清心。如果山水暴漲,崖頂飛瀉而下的洪流形成氣勢壯觀的瀑布,足可震懾心魄。秋來風涼,草黃菊豔,蘆叢舉旗,疊翠流金。就地取材,清甜的溪水,乾燥的柴禾,石頭壘的鍋莊,早有人支起大鐵鍋,燉上土生土長的山羊肉,冒著騰騰的白氣,香飄四溢。

  邀約上親朋良友,咂一口自釀的包穀酒,豪爽地大嚼,開懷地狂笑。火堆裡燒得黑乎乎的馬鈴薯,用樹枝敲敲打打,外殼金黃脆香,裡面白嫩甘甜,回味無窮。冬景蕭條,草枯葉落,蘆花百勝雪。喜歡鍛鍊的人們細數著階梯,從山腳喘到山頂,從山頂奔到山腳。三五成群,來來往往,是扯不斷的線,是掙不散的珠。摩崖石刻字跡清晰,傳說為徐霞客所題:“仁知之情,動靜之理,桃花流水,出自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

  “可渡山水堪一絕,萬丈懸崖如刀切。”桃花溪右側的懸崖,當地老百姓稱“老白巖”。砂石結構,巖面筆直,像鋼刀切開一般,十分齊整。巖上灌木叢生,鬱鬱蔥蔥,藤蘿纏繞,蒼蒼翠翠。裸露出的山岩的肌膚,似白玉,勝嫩藕,襯著翠帳,彷彿白雪堆積在蔥鬱的枝頭,炎夏哪有雪?探尋白巖峰。因此得名“翠屏積雪”。白色的砂粒其實是氧化了的酸礬,風一吹,紛紛揚揚撒落下來。空中落何物?疑是雪花飄。此景名為“雪花蓋頂”。清朝文官陸天寶曾詩賦:“屏列橋西翠色繞,巖花落盡雪花飄;幽巖不負春風熱,幾度經春雪未消。”

  翠屏巖半山腰,有一組醒目的摩崖石刻,傳說為諸葛亮所題。三國時期,孔明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分三路大軍入滇,會師曲靖。諸葛亮班師回朝,取道滇東北,路經此地,正值盛夏,雨過天晴,一彎長虹掛山腰,洶湧澎湃的江水滾滾東流,河岸有丹頂鶴安然覓食,於是揮毫潑墨,在石壁上題下“飛虹竚鶴”。後有人按筆跡雕鑿,得以留傳至今。

  大軍欲渡江,水流湍急,將軍命人沿江探尋,回報曰:“有舟楫可渡。”將軍喜曰:“可渡就好!”家鄉“可渡”之名由此而來。

  大軍在盤江南岸安營紮寨,周長五百米的範圍,如今還保留遺址呢。

  離翠屏巖不遠的崖頂上有個石洞,洞中佛像二十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始建於明末清初,常年香火不斷,廟會十幾次,經歷年修繕,寺廟已初具規模。最熱鬧的是“三月三”,有上萬人云集這裡,三月初一到初三,無論白晝,香客絡繹不絕。特別到了夜晚,星星點點的燈火從山腳蜿蜒到山頂,像蠕動的巨龍,像閃爍的珠串。要拜佛,可不容易,得從山腳爬到山頂,盤旋曲折的階梯,望不到盡頭,即使空身,還沒到山腰就已氣喘吁吁,腿腳痠軟,香汗淋漓,停下一歇,更是無力,此時是考驗人的意志力的時候了。

  懷著信念,拖著雙腿,爬到廟門口,早已急喘如牛,氣幹力竭。門內有口井,看到外溢的水便有了力量,舀上一瓢,咕咚下肚,涼到心尖,頓長精神。佛法無邊,佛力無窮,我不得而知。只是人們說,虔誠拜佛,佛佑安樂。快樂、平安是人人都想擁有的最簡單而偉大的心願,堅守一種信念,也就懷有一份永不磨滅的希望。希望滋生力量,力量創造奇蹟。萬物相生,相互關連,世間許多理論是唯物主義無法論證的。

  我記得中考那年,母親帶我來到廟中,我先是好奇,而後驚訝。她命我先淨手***用井裡的水把手洗乾淨***,用完齋飯,拖我去拜文殊菩薩,熙熙攘攘的人,疑惑,羞澀,扭捏。母親氣急了,告誡我要誠心。我效仿別人,跪在佛前,雙手合十。我並未低頭,看著菩薩慈眉善目,笑意融融,我默默許下心願,母親也跪在佛前小聲地念叨了好一陣,聽不清內容,但一定是希望我中考如願。給菩薩敬了香,我迫不及待地遛了。回到家中,被母親罵了好一會兒。

  中考第一科結束,回到宿舍,數學老師帶領我們對答案,我覺得自己丟了好多分,很是氣餒,其他同學也一樣,失去了信心。晚上,我們七八個同學偷跑出去,聚到一同學家玩起了撲克牌,徹夜沒睡。天一亮就去考試,那早考英語,頭腦發脹,渾身飄忽。播放聽力,只覺得耳邊嗡嗡的噪音……渾渾噩噩走出考場,記憶裡一片空白。下午考化學,頭痛得要命,還在考場裡小睡了一會,匆匆答完交卷。中考就這麼稀裡糊塗結束,假日裡,爸媽忙著籌錢為我自費擇校做準備。成績下來後,奇好。老師吃驚,父母震驚,我百思不得其解,早以為完了,結果令人出乎意料。母親堅信佛祖的神力。我老師的解釋似乎更合理,因為我平時基本功硬,所以沒有受到影響。我人生僅此一次拜佛,不解其中迷,難尋其中味,卻記憶猶新。也許,善男信女們堅守的也是一種信念吧。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順利畢業,毅然回到家鄉,紮根故土。目睹其發展和變化。雖然步伐有些緩慢,但終究是在前進。

  政府撥款在街中心建立了小廣場,清晨和傍晚,樂聲歡快,人們跳起廣場舞。每年的七夕節,廣場上如期舉行山歌大賽,好多省份的歌手前來參賽,那場面非常壯觀,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去年,我的家鄉楊柳被評為“山歌之鄉”,傳承了獨特的明間藝術。也是去年,家鄉申報“最美鄉村”,差一點點就審批了。雖然沒有成功,但將來還有機會。不過在我心中,在家鄉人的心中,永遠是最美的。

  我眷戀著這片土地,我陶醉於景中,我沉醉於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