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的禁忌有哪些

  中藥是很多人選擇的治病方法,但你知道嗎,吃中藥也有禁忌,搭配一些食物時可能會影響藥效。喝中藥有哪些禁忌?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喝中藥的禁忌,希望對你有用!

  7個喝中藥的禁忌

  1、忌生冷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儘量避免食用。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後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後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症”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溼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症更加嚴重。

  2、忌蘿蔔

  專家提醒,不管是吃中藥還是吃西藥,在服藥期間都應該儘量避免吃蘿蔔,否則的話藥性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很多人之所以會服用了大量藥物後病情沒有起色,與飲食不當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吃中藥的時候更不能吃蘿蔔,當然除了一些服理氣化痰的藥物外。之所以在此期間不能吃蘿蔔,是由於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蔘、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

  研究已經證實,蘿蔔會削弱人蔘等的補益作用,因而大不到治療以及滋補的作用。因此經常有吃中藥習慣的人要注意,對蘿蔔必須要敬而遠之。

  3、忌辛辣

  各種辛辣的食物對於正在服用中藥的人群而言同樣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則的話不僅會削弱藥性,甚至還會與中藥反應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中醫指出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因此在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的情況下應該儘量避免這類食物,或者癰瘍瘡毒治療期間也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比如像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這些食物如果在吃中藥期間食用的話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症並且引起出血癥狀。

  4、忌油膩

  各種油膩的食物在服用中藥期間同樣要忌口,中醫指出油膩食物性多粘膩,並且還有助溼生痰、滑腸滯氣的特點。食用後會與藥物混合並且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尤其是一些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更應該少吃這類食物。

  這些都是在吃中藥期間不能吃的食物,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降低藥性並且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吃中藥期間還應該避免吃西藥,以免藥性相沖。

  5、忌發物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面板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鑑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6、忌腥羶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溼、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賴以發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羶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羶,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羶味。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溼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羶之物。

  7、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鹼等產生沉澱,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2~3小時後再喝。

  喝完中藥不宜吃水果

  喝完中藥後,最好先等一下。因為水果是生的,吃下去之後不容易一下子就消化掉,所以會影響到中藥的吸收。

  在喝中藥時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藥更是如此。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藥時,講究“四氣五味”,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並參考辛、甘、酸、苦、鹹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空腹服藥時,寒涼藥或者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型別的中藥,服用時間也不同。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

  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藥時,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變化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侷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喝中藥的技巧

  1、把握中藥服用時間

  中藥一般要求在飯前或飯後服用,但是不管是飯前或是飯後,在時間間隔上都不能距離吃飯時間太短。很多人飯前空腹服用或飯後飽食服用,最容易嘔吐,既影響進食,又影響營養和藥物吸收。河南省中醫院的李鯉主任告誡病友,服用中藥要堅持“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的原則,在兩餐之間取其“中”,即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9點左右時用藥,此時,既是飯前又是飯後,既不影響進食,又不耽誤服藥,在身體獲得豐富營養的情況下,更益病體康復。

  2、控制服藥量

  古語有“中藥灌滿腸”之說,這說明每次服用的中藥量是越多越好。但飲入大量有苦味的藥液,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服,服藥量也要因人而異。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劑,每劑三煎,取汁混合共約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為最好。

  3、注意服用方法

  服用時,先預備一杯溫開水,然後閉住氣,一口氣連續將中藥飲下,再用溫開水漱口,最後可嚼口香糖,以壓苦味。有些病友為驅除苦味,喜歡在中藥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聽從醫生指導。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

  因此,藥液***後,最好迅速含貯於舌根部,自然嚥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嚥下。

  4、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乾淨利落,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