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喝中藥傷胃嗎

  很多人都認為中藥絕對不會有副作用,是最安全有效的藥物。其實,中藥的副作用雖然比西藥小,但也仍然是存在的。服用中藥的同時也是需要注意一下有哪些是對腸胃是有傷害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開方也要綜合考慮病人的體質、病情以及藥物的性質和功能。

  一般來講,藥物要辨析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其中苦寒藥多用於清熱、瀉火、解毒,但是久服易傷元氣,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如日常服用的板藍根,藥性苦寒,屬於清熱解毒的藥品,對於體質較強、易上火的人群療效較好,但如果患者本身屬於虛寒體質,面色發黃且經常拉肚子,則不宜久服,否則會因其苦寒傷胃,引起胃痛、怕冷、食慾不振等症。

  此外,市場上流行的減肥養顏類中藥製劑,大多含有大黃等藥物,而大黃性味苦寒,更不宜久服,否則不但損傷脾胃,還可引發黑腸病、腎結石等病症。

  中藥理論有“苦寒傷胃”之說。所以,用藥應“中病即止”,如需久服,則需要根據病情,辨證施治進行整體調理。有些中成藥服用後胃有不適感,因此這類藥品就需要飯後服用,且每服用一週,停藥1-2天,就可達到治療而不傷胃的目的。對於體質偏虛寒的患者,如經常脾胃不和、容易腹瀉、畏寒肢冷者,可用米湯送服寒性中藥,因為米湯性味甘平,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可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傷害。

  很多脾胃虛弱的老人以及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小孩,服用性寒味苦的中藥時更應多加小心,服藥不要超過一週,以免傷害脾胃。如需長期服用,可請醫師根據病情適當酌減藥量。

  服用中藥必知的小細節

  1、蜈蚣劑量應以克為單位

  目前個別中醫處方使用蜈蚣時仍以條為單位。有人做過測定,蜈蚣一條最小者0.5克,最大者1.73克,相差3.46倍。蜈蚣為有毒中藥,入煎劑常用量為1至3克,如按條計,有可能因為用量小而不起治療作用,或因用量過大而發生中毒。故臨床醫生處方時應以克為單位。

  2、人蔘蘿蔔互不禁

  過量服用人蔘常產生心悸、胸悶、興奮、失眠等症狀,如果不甚嚴重,可用大量蘿蔔煎湯代茶飲以解除上述症狀。故一些人認為正常情況下,人蔘不能與蘿蔔同服,否則降低人蔘的功效。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本草綱目>>中卻有人蔘補氣,蘿蔔理氣,二者相反相成的記載歷代食療方中又有“人蔘蘿蔔湯”,特別適用於脾胃吸收功能較差的“虛不受補”者。中醫行家認為補氣不理氣則氣滯。近代藥理研究證明,蘿蔔不但不影響人蔘的藥理作用,而且通過干擾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可以解除人蔘的中毒反應,並理氣寬中消積滯,有利於人蔘中補益成分的吸收。

  3、神曲建曲不可代用

  部分醫藥人員把神曲、建曲視為同物異名,相互代用。其實二者組方各異,適應症不同。神曲又叫六神曲,由辣蓼、青蒿、杏仁等加入麵粉及麩面混合而成。其味甘辛,性溫,為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的常用藥建曲又叫建神曲,各地處方略有不同,其味苦,性溫,為健脾消食、理氣化溼、解表藥。總之,建曲主要作用是健脾消食、理氣化溼、解表,神曲則是健脾消食,無解表作用,二者不可代用。

  4、煮食後的鱉甲不能供藥用

  有些藥材收購部門和部分醫療單位將群眾煮食後的鱉甲、龜板收購來作為藥用,這是不對的。鱉甲、龜板主要成分是動物膠質,一經水煮則大量溶出,這樣就失去了原藥材的性味和功能,起不到應有的治療作用。藥用品應是山鱉、龜捕殺後剝取,除去殘肉晒乾,以砂炒或醋炙後使用。

  5、牛黃解毒片不能包治牙痛

  現在很多人認為牙痛就是上火的現象,認為吃一些牛黃解毒丸就會很好了。但是實際上牙痛的原因很多,除了上火牙會疼之外,還有齲齒、牙髓炎、智齒冠周炎、牙外傷、牙髓結石、畸形中央尖、埋伏牙、上頜竇炎、頜骨骨髓炎、三叉神經痛及頜骨面頭部深埋的惡性腫瘤等。這些原因導致的牙痛,單靠牛黃解毒片不能解決問題的,應及早找醫生診斷找出原因以免延誤病情。

  6、新生兒不宜使用中草藥注射液

  中草藥注射液中通常加入苯甲醇1%~2%,以減輕注射時的疼痛,苯甲醇在體內氧化成苯甲酸進一步藉助於酶系統轉化成馬尿酸排出體外。而新生兒上述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故容易發生苯甲酸中毒。輕則發生酸中毒,中樞抑制,重則可導致死亡。有文獻綜述16名新生兒使用了含0.9%苯甲醇的生理鹽水沖洗過的血管插管或接受了含苯甲醇的藥液而導致死亡。故為安全起見,新生兒不宜使用***尤其是過量使用***中草藥注射液。

  服用中藥的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蔘忌蘿蔔、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面板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藥裡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裡。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汙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效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

  ***5***中藥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嚥而加糖,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專家介紹,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鹹能軟,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有些中藥加了糖就會改變苦味湯藥的藥性而影響療效。

  一些苦味藥能刺激末梢神經,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達到幫助消化、促進食慾的目的。如果在藥裡放了很多糖,完全掩蓋了苦味,就會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複雜,糖特別是紅糖中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藥裡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後,就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藥的相關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