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泰山的民間故事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泰山靈芝救母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泰山南麓有家姓張的,母子二人,獨生子名叫張勤,母親生過三個孩子都夭折了,四十歲上才生了勤兒,第二年丈夫不幸跌死在泰山後石塢的山澗裡。為了餬口,張勤從十歲就去給夏財主放羊。

  一個深秋的早晨,霜白草枯,涼氣襲人。張勤趕著羊群,走過黑龍潭,來到馬蹄峪附近,羊群散開啃草,張勤呆呆地坐在石崖上。他掛念著母親:母親積勞成疾,病倒大半年了,既請不起大夫,又無錢買藥,只是四處奔波,求個“偏方”從山上找幾樣草藥,維持著生命。回想起母親勤勞的一生,千辛萬苦把自己養大,自己雖十幾歲了,卻無力給母親治病,不禁傷心起來,淚流滿面。

  一聲羊叫,張勤驀然抬頭,只見一位紅衣女郎從東山上飄飄而下,輕步走到張勤面前,張勤又是晾喜,又是疑惑,忙用衣袖擦擦眼睛,看到女郎面如桃花,笑容親切,手捧一束靈芝,溫柔地對張勤說:“得知你母久病,特獻靈芝治療。這束靈芝可分三次煮湯飲用,三日後你再來此相見。”張勤手接靈芝,伏身拜謝,女郎伸手將他挽起,安慰說:“牧哥不要悲傷,服下此藥,你母親的病三日可愈。”說罷,自回東山去了。張勤望著女郎的倩影,一直目送到雲霧深處。

  張勤回到家中,按照紅衣女郎的囑咐,仔細煎煮湯藥,讓母親服用。果然藥服三天,病體痊癒,母子甚為歡喜。

  第三天早飯後,張勤勤懇懇趕著羊群向馬蹄峪走去,翻過竹林寺,遠遠看見石崖旁紅衣拂動,女郎抬手致邀,笑顏相迎,張勤急步趕去,心中又是感激又是喜悅,說:“母親病已痊癒,我母子終生不忘你的救命恩情。”女郎笑著說:“你母病癒,誠可慶賀,但她年老體弱,生活仍有困難,今後我還要幫你兩件事:一是繼續採集靈芝,供你母服用,漸至身體康復;再是給你縫洗衣衫,減輕你母勞累。”說著,從石崖上拿起個包袱交給張勤,叮囑說:“明天換上這身新衣,把舊衣捎回給我。”說罷,又回東山去了。

  此後,張勤和紅衣女郎每天都在馬蹄峪相會。女郎情真意切,瀟灑有致,邊縫洗衣服,邊笑言歌語。從此,張勤衣著整潔,精神煥發,他母親更是高興。

  不久,這一訊息被夏財主的兒子百般貴得知。夏貴是個花花公子,一心想見紅衣女郎。這天,夏貴穿戴絲綢衣帽,派傭人帶著美酒佳餚,隨張勤一同上山。走到馬蹄峪山崖,卻不見女郎到來,一直等到夕陽西下,連人影也未見到,只得垂頭喪氣地溜回家去。

  十天後,張勤在馬蹄峪石崖旁又見到了紅衣女郎。女郎面色肅穆,懇切地對張勤說:“我係泰山老母的侍女,憐你貧困,看你勤勞,誠實孝道,深為愛慕,乞得老母同意,遂取靈芝相助,現你母病癒,為防止意外,老母嚴旨,命我不再出山,今特來相告。再獻靈芝一束,望你母高壽。”張勤聽了,很為留戀,又怕夏貴再來相擾,遂慷慨地說:“仙妹進山保重也好,不然會招惹是非的,今雖分離,但救縣恩情,永記心懷。”說罷向女郎躬身告別。女郎依依不捨,相視良久,才回首灑淚而去。

  第二年春天,張勤的母親減衣不慎,又感風寒,病臥床上。張勤為母求醫,剛出家門,迎面遇上了一位姑娘,容貌與紅衣姑娘很相似,不覺注目詳視。姑娘大方地對張勤說:“我叫靈芝,家住山後,今晨父母命我趕來給張勤的母親治病,你快帶我前去。”張勤聽了,似信似疑,與姑娘一同來到家中。只見姑娘先走至張母床前問候,然後從包袱內取出藥丸,幫張勤攙扶母親服用。藥到病除,張母起身相謝。姑娘對張母說:“念你母慈子孝,父母命我給你治好病後,即與張勤婚配,永久侍候你老人家。”說完叩首便拜,張母喜出望外,欣然同意,高高興興地給兒子辦了婚事。靈芝勤勞能幹,張勤也不再給夏家當牧工,一家人過上了自由團圓的生活。

  :泰山黑龍潭和白龍池的傳說

  在泰山西路,有一個著名的風景點——黑龍潭。這潭約一丈方圓,潭水碧綠,深不見底,無論天氣多旱,從不見潭水下降。據說,這潭與東海相連呢。在黑龍潭的南邊不遠,還有一個方圓數十丈的大水灣,叫白龍池,池淺水清,碧波盪漾。如果走上長壽橋,凌空鳥瞰,潭池相映,恰似鑲嵌於群山懷抱中的兩塊綠寶石。這白龍池和黑龍潭,還有著一段不平凡的來歷呢。

  相傳,明朝時候,泰山腳下住著一個很有名的石匠,名叫張志。張志妻子早逝,膝下只有一對孿生兒子,老大叫黑龍,老二叫白龍,兄弟兩人不僅長相各異,性格也迥乎不同。老大憨厚耿直,長得五大三粗,黑乎乎的;老二聰慧機靈,長得精幹苗條,白生生的。兄弟二人,在父親的教導下,既養成了勤勞樸實的秉性,又學會了一套精湛絕倫的石匠手藝。

  萬曆年間,天下大旱,土地乾裂,禾枯苗死,百姓們心急如焚。這天,張老漢剛走出家門,看見成千上萬的百姓,排著長長的隊伍,抬著牛羊等供品,去寺廟乞神求雨。張老漢看罷,不禁長嘆一聲:“唉!我空有一身手藝,卻不能為百姓鑿井解難。”一時氣急,回家後便臥床不起,臨終前,他對兩個兒子叮囑說:“你們倆要想方設法為百姓解難啊!”說完便離開了人世。

  兄弟倆含淚埋葬了父親,便帶上工具上了山。他們知道,泰山上名泉很多,只要鑿開一個,便可解救山下百姓的燃眉之急。可是,奇怪得很,兄弟倆跑遍了山前山後,卻沒找到一個泉眼,黑龍急了,他對白龍說:“就是鑿通東海,也要找到清泉。”一句話提醒了白龍,是啊,泰山不就是玉皇大帝的一塊鎮海寶石嗎?泰山下面壓著的就是東海龍宮的水泉,因此,泰山才有“山多高,水多長”的奇景,只要把泰山鑿透了,還愁找不到水嗎?兄弟倆決定,黑龍身強力壯,去鑿開山泉,白龍體弱力小,去鑿水池,以便日後蓄水。

  第二天,倆人選好地點便分頭幹了起來。他們整整幹了七七四十九天,白龍終於把池子鑿好修完了,黑龍鑿透了四十九層地巖,卻見不到半點的水氣。於是,兄弟倆又同心協力,開挖深潭。他們不分晝夜,拼命鑿著、挖著,餓了便啃口乾糧,困了就在潭底休息。就這樣,又過了三十一天,兄弟倆已鑿通了第八十層地巖。突然,地下傳來“轟隆”、“轟隆”水流撞擊岩石的聲音。黑龍高興極了,一把奪下弟弟手中的錘子,說:“來,歇一會兒,咱們再一鼓作氣,鑿透了這層地巖,就可以見到水了。那時,鄉親們該有多高興!就是九泉之下的父親,也可以瞑目了。”誰知,白龍卻一人默不作語,陷入了沉思。他抬頭望著那高高的像明月一樣掛在頭頂的潭口,說道:“哥,你想過嗎,如果我們鑿透一點就走,那泉水什麼時候才能灌滿這千尺深潭?如果我們把洞鑿大,泉水必然噴湧而上,咱們又怎能逃得出去呢?”聽了弟弟的話,黑龍也不禁心寒起來。最後,他們決定,為了早日使鄉親們擺脫苦難,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於是,兄弟倆一起動手,在第八十一層巖板上,鑿出一條大縫,然後兩人用力將石板掀起,只聽“轟”的一聲,泉水像突起的巨龍湧了上來,頃刻便灌滿了千尺深潭。泉水噴湧而上,流滿了水池,流到了山下,而黑龍、白龍兩兄弟,卻由於躲閃不及,被水淹沒了潭裡。

  鄉親們得知此事,一個個眼含熱淚,從四面八方來到山上,憑弔為救助他們而獻身的兄弟。以後,人們便將潭子取名“黑龍潭”,將水池取名為“白龍池”以示悼念之情.

  :泰山雷震茶的傳說

  泰山穿石谷巍峨險峻,像一柄利劍聳入雲端,山羊不敢攀,老鷹不敢落。每逢春天,山坡上野花遍地,香飄四方,溪水流碧,松柏長青,確是令人陶醉。

  穿石谷的背後,有座陡峭的石崖,崖頂上長著一棵茶樹。相傳,在電閃雷鳴、大雨傾注的時候,採下來的茶葉,香味純正,甘甜可口,清火去病,長喝還能延年益壽,人們把此茶取名“雷震茶”。不過,真正的雷震茶卻很少有人能喝到,因為採回的茶葉還須有一番精工細作的功夫,才能有此效力。山前有個姓楊的人家,得到祖傳祕方,專制雷震茶。

  這年六月的一天,天空烏雲密佈,一絲風沒有,四周沉悶的令人窒息,熱得讓人心煩。突然,一聲悶雷,撕開了四周的屏風,東北風急驟而來,越刮越大,吼叫著捲起那枯枝碎葉,整個天空又頓時被刮黃了。

  俗話說:風是雨頭。一場暴雨眼看就要來了,這正是採茶的好時機。

  這時候,楊家的一位老人,戴上了防風草帽,穿著精製的蓑衣,裝束得頭緊腳緊,渾身便利,拿起籃子,看由黑變黃的天空,心想:人黃有脾,天黃有雨,今天這茶是採定了。

  楊家老人,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涉水過澗,爬山越嶺,來到崖下。從這裡通住崖頂的這段路非常陡峭,以前,為了採到雷震茶,曾有多少人在此喪生,連屍骨都無處找尋。只見楊家老人緊扳石壁,手握荊條,一步步艱難地往上挪動。他的手被扎破了,衣服被劃爛了,他爬著、爬著,忽然,一陣狂風把他颳了個趔趄,險些失腳掉下萬丈深淵。楊家老人屏住呼吸,定了定神,緩了口氣,才又慢慢地攀上了崖頂。

  崖頂漆黑一片。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緊接著一聲巨響,天被震破了,傾盆大雨劈頭蓋臉地倒了下來。楊家老人藉著閃電的光亮,看清了茶樹,他高興地上前抱住它,好像怕它跑掉似的。他忘記了雨淋帶來的寒冷,忘記了雨點敲打的苦痛,採下了一把把綠油油、嫩生生的鮮茶。

  就這樣,楊家老人年年如此,不畏風險採雷震茶,一家人喝了,一年到頭,大病小災從不沾邊,個個耳聰目明,滿面清秀。

  寒暑交替,春冬變換,不知過去了多少年月,楊家也不知傳了多少代。有一年,楊家一位老人就要歸天,臨斷氣的時候,再三叮囑他的兒子說:“雷震茶是寶茶,我死後,你們一定要親自上山……”說完,老人就嚥氣了。

  可是,過了不久,楊家的這位主人就把上輩的衷言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他想:我何必去擔那份風險?把茶樹刨回來,栽在門口不就完了。不幾天,他真的把茶樹挖了回來,栽到了正屋門口。茶樹倒也活了,可總不如以前茂盛。

  第二年六月天,閃電連著閃電,雷聲接著雷聲,楊家這位主人,一腳站在門裡,一腳站在門外,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茶採來了。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茶葉放到壺裡一泡,色不是原來的色,味不是原來的味,一家人喝後,連年生瘡長病。不久,楊家這位主人,也因此染病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