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是非的典故
典故大家應該都知道吧,那典故有哪些呢?下面請欣賞小編給大家帶來,歡迎閱讀
不明是非的意思
不能清楚分明地辨別出是與非。
伯夷、叔齊為商末孤竹君之子。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商朝後期,孤竹國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長子伯夷。幼子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孤竹國君死後,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坐。”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讚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後來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採這裡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後來又進一步的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你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你對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在後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歷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唐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惟獨西漢東方朔不以為然,說這兩人是“古之愚夫”,認為“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固守滅亡的事物而不變,算什麼賢人? 又傳說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采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
顛倒是非的造句
1、但是佩尼先生不是勢利小人,也不是顛倒是非或者其它什麼樣的人,他提供了很實用的建議。
2、這種顛倒是非的做法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
3、他們有時簡直要鬧到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程度。
4、那是真主,你們的真實的主宰。在真理之外,除了迷誤還有什麼呢?你們怎麼顛倒是非呢?
6、我們用它來形容那些故意顛倒是非的人。
7、他們經常使用顛倒是非、賊喊捉賊的伎倆。
8、我愛你,必須在吵架時依然討你歡心,即使錯在你,我可以顛倒是非!
9、顛倒是非,——這是他所謂證明。
10、顛倒黑白,顛倒是非。
11、這足以證明,今次新疆當局已到達指鹿為馬、刻意顛倒是非並藉以展現自己權威的地步。
12、如果任意為之,只能導致黑白顛倒、是非混淆。
13、簡直就是黑白是非顛倒。
14、他們說得是非顛倒。
15、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夢到袋鼠表明你對於現狀的態度是:你覺得世界有些是非顛倒,只有你的耐心和勤奮能幫你擺脫困境。
16、這個人說得是非顛倒。
17、顛倒黑白,搬弄是非!
18、恐怕喝了就忘記律例,顛倒一切困苦人的是非。
19、完全採納他們的看法,往往會犧牲真理,顛倒是非,造成錯誤與遺憾。
20、這些足見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狼子野心和顛倒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