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意思是什麼

  孝順[xiào shùn] 的意思是: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近義詞:孝敬、孝順、孝心、孝道、孝義、孝情、孝悌

  反義詞:不肖 忤逆
 

  引證解釋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晉 袁巨集 《後漢紀·安帝紀上》:“觀人之道,幼則觀其孝順而好學,長則觀其慈愛而能教。”《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這 張主管 是個本分之人,況又是個孝順的,聽見娘說,便不往鋪裡去。”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水滸傳》第九四回:“﹝ 何才 ﹞與本州庫吏最密,當下探知此事,他便攛掇庫吏,把信賞錢大半孝順州官,其餘侵來入己。”《紅樓夢》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長安 節度 雲老爺 和府上相好,怎麼求太太和老爺說說,寫一封書子,求 雲老爺 和那守備說一聲,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 張 家那怕傾家孝順,也是情願的。”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金瓶梅詞話》第七四回:“ 李桂姐 道:‘三位師父宣了這一回卷,也該我唱個曲兒孝順。’”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大凡做賊的見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貓兒,見形便伏;做公的見了做賊的,就是仙鶴遇了蛇洞,聞氣即知。所以這兩項人每每私自相通,時常要些孝順,叫做‘打業錢’。”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明史·李邦華傳》:“是時 神宗 好貨,中官有所進奉,名為孝順。疏中刺及之。”
 


孝順
 

  孝順詞語造句:

  1. 愧疚,可以讓我們對家人多一份孝順,少一份叛逆;愧疚,可以讓我們對朋友多一份忠誠,少一份虛偽;愧疚,可以讓我們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謾罵;愧疚,可以讓社會多一份責任、多一分承擔、多一份美好。

  2.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3.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4. 光君對父母百依百順,真是個孝順兒子。

  5. 孝順:不敬何以別乎,主要是態度上,小孝可以治家,中孝可以治企,大孝可以治國。

  6. 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7. 孝順父母。不只是嘴上說說,即使多打幾個電話也是很好的。

  8. 他的研究表明,財富越多,隨之而來,子女就越不孝順這正是長久以來許多為人父母者將信將疑的。

  9. 天生心眼好,孝順郎;天生手發癢,愛拎包;天生皮厚實,當沙包;天生勤奮人,愛操勞;天生眼光高,若求妻,非你不娶!

  10. 奶奶說我是聰明的孩子,也是乖巧的孩子,更是孝順的孩子。
 

  孝順詞語辨析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孟子並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麼。後來漢代人趙岐指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經》的,所以當他的弟子曾參問他順從父母就是孝順嗎?他會和吃驚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至於什麼時候該順,什麼時候又不該順,則可以藉助孔子孟子的觀點。

  因此用孝順是不是準確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會更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