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的讀書心得
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在此分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世間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無數靈魂墮落了,丟失在無邊的黑暗海洋中,而最為悲慘的是那裡沒有援救。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命原本為愛而生。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原本是一個誠實的安分守己的勞動工人,一直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忍飢挨餓,不惜偷取麵包維持他們的生存。此舉雖不正確,但卻足以證明他足夠善良,他的生命本應閃耀善良的光輝。 世人皆善,奈何生命卑微,很多人無以為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試想,假使我們正遭受著飢餓的迫害,生命垂危,我們能以微弱的良知和廉恥心去對抗人類與生俱來的強大的求生本能嗎?無溫飽,何以知廉恥?
人類之所以渺小,就在於無法穿越或者說是很難穿越苦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侷限。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事甚至做壞事,並不是我們情願的,一定是受外界逼迫,不得不為,而一旦這種受逼迫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拯救,成為習慣,靈魂一再墮落,便造就了所謂的壞人。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是貧窮逼
迫冉·阿讓去偷去麵包以救濟飢餓的外甥,最終被判處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又因持黃色身份而受到歧視,無法生存,所有這一切導致冉·阿讓開始盲目地對社會進行報復。是背叛和歧視殘害著蘇婷,出賣自己的靈肉以維持私生女兒的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而造成其苦難的根源無疑便是社會,是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以及無人救贖的社會現狀。
《悲慘世界》之所以厚重,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他深刻揭示並諷刺的正是這種悲慘的社會現狀所導致的人性的扭曲。如若《悲慘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冉·阿讓在承受社會各方面帶給他的壓迫後,仍無一絲一毫怨恨,一心向善,難免會讓我們覺得主人公不食人間煙火,無血無肉,無愛憎,是一個聖人而不是凡人,多少會有些不真實。
人終究是人,我們甚至無法保證自己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善良的姿態,何以強求他人沒有仇恨、幽怨,一心向善,守護住他們自己的靈魂?我們能做的就是原諒和救贖,救贖苦難的靈魂。
冉·阿讓在刑滿釋放,尋找安身之處而被幾乎所有人拒之門外後,推開了當地受人尊敬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家門,好心的主教收留他過夜,在他偷走主教大人的銀器並被逮捕後,主教仍替他辯解,最終倖免被捕。此時,冉·阿讓善良的本性已經被喚醒,他自己也相信,他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他的心已經完全改變了。只是19年的監獄生活早已把他對社會法律的仇恨轉化為對
整個社會的仇恨,包括對一切善良,無辜,公正的抗拒和仇恨,他還無法接受這種與他所下決心完全相反的良心的覺醒。而在搶了小瑞爾威的四十個蘇後,內心的矛盾終於爆發,他看到自己以往的醜陋並勇敢接受自己靈魂上的覺醒。
至此以後,冉·阿讓洗心革面,在神父的啟示下,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樂善好施,仁愛寬厚,興辦福利,收養了蘇汀可憐的女兒珂賽特,感化了冷酷頑固的警探賈維,拯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最終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人世。
正是原諒和救贖,給了苦難中的人們光明和希望,甚至支撐起一個個柔弱的善良的靈魂,而一旦這些靈魂從苦難的汙穢中超脫出來,微弱的救贖的光芒就會再亮一些,照耀到更多黑暗的不為人知的角落。
但願苦難中,救贖都在。
篇2
《悲慘世界》是一本多麼偉大的書籍呀!它使我瞭解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善良與邪惡的瞭解 。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當我剛接觸這本著作是我對主角冉阿讓我首先是對他同情。為了因受飢餓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這不僅讓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當他被釋放出來時接受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最後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當人招待。環境改變人的本質。在服刑期間他早就養成了那種惡習。一開始他並沒有被主教的那種仁慈所改變,並且他偷了主教德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諒了冉阿讓,並且把他偷得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冉阿讓。終於冉阿讓醒悟過來了,他帶著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於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他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命運是折磨人的。冉阿讓並沒有以這樣的結局結束他的一生。他的命運就這樣的折磨他,讓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讓的一生是讓人感慨的,也是讓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麵包徹底的變壞,在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變為一個徹底的好人,作為市長。這是多麼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汙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篇3
在某天午夜,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裡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