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遠了再關門短文閱讀答案
在閱讀《走遠了再關門》裡,會發生怎麼樣的事情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遠了再關門》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走遠了再關門》閱讀原文
①QQ裡,好友頗多。那日與一聊友閒談,忽然 收到一好友的資訊: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對她說聲“晚安”,卻發現她的頭像已經變成了灰色。我的雙手停在鍵盤上,只得刪除那句已經打出來,卻沒有來得及發出去的問候。
②真的這麼急嗎?連給我說聲“再見”的時間都沒有,抑或是我過於矯情?
③數日前,我去拜訪一位前輩。該翁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種超脫淡然。攀談一番後,我起身告辭,老人把我送到門口,握手告別之後,我便向樓下走去。下到一樓時,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車鑰匙落在他的客廳了,便又“咚咚”往上跑。當我又回到他的門前時,老人才剛準備關門回屋。看我又上來,就問何事。我說明原因,老人走進客廳又折回來,將鑰匙遞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陣告別。我下了幾層臺階,一轉身,發現老人正看著我。我既客氣又好奇地說:“外面太熱,趕緊回屋吧。 ”老人微笑著說:“我身體不好,不能送你下樓,那就等你走遠了再關門。 ”
⑤等你走遠了再關門!多麼溫暖的一句話。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於外出辦事。出門前,孩子拿著剛做完的作業讓我檢查簽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題是這樣的:下課了,同學們紛紛教室。上面兒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詞是“跑進”。我立刻火冒三丈,大聲呵斥道:“下課了,你跑進教室,你上的什麼課?啊! ”為了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特意把“下課”和“跑進”兩個詞說得很重。兒子剛想辯解,我一把將他的作業扔在茶几上,然後,摔門而去。事情過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乾二淨。有一天收拾屋子,無意間看到了兒子的日記: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氣陰。今天我讓媽媽檢查作業,其中有一道題目我並沒有做錯,上體育課的時候,下課鈴一響,我們的確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媽媽為什麼不給幾秒鐘讓我解釋呢?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了整整一下午。 ”
⑧兒子的話像一道閃電穿過我的五臟六腑,讓我渾身頓時有一種觸 電的感覺。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狹隘。
⑨客人走遠了再關門,是一種善;留下幾秒,聽對方把話說完,是一種善;在驕陽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紅燈而不搶行,是一種善;等對方先掛電話,是一種善;路面積水,司機把車速降下來,是一種善。有些善很小很小,並就那麼短短几秒鐘。然而,正是那麼短短的幾秒鐘,卻能在心中氤氳*** yīnyūn煙雲瀰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動。
《走遠了再關門》閱讀題目
1、按照示例,分析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及句意。*** 2分***
示例:抑或是我過於矯情
【分析】詞意:多心,猜疑
句意:太過於求全責備。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狹隘。
【分析】詞意: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等你走遠了再關門”讓“我”感到溫暖的原因是什麼?*** 2分***
3、文章一共寫了三件事,請用四個字概括最後一件事:QQ聊天→拜訪前輩→ 。這三件事之間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請你用一個字予以概括: *** 3分***
4、對文章的主旨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學會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於細微處見 精神。
C、注重細節,真情無價。
D、學會理解,學會做人。
5、同學們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對①⑥自然段討論較多,認為這兩則材料與文題關聯不夠緊密,有的說可以刪去另選材料,有的說內容與材料的安排上談談你的理解。*** 3分***
6、請你再列舉一個學校生活中“善”的具體事例,來印證你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分***
《走遠了再關門》閱讀答案
1、*** 2分***詞意:糊塗***不冷靜***。句意:對兒子的愧疚***感到自己那時多麼糊塗******詞意1分,句意1分***
2、*** 2分***老人對“我”的尊重與關心***“尊重”與“關心”各1分***
3、*** 3分***作業簽字***檢查作業***;善***第一空2分,第二空1分***
4、*** 2分***A
5、*** 3分***乍一看,似乎都有其道理,但細讀則不然。*** 1分***從內容上看,三件事,***QQ聊天,拜訪前輩,作業簽字***一個共同特點是:聯絡緊密,都是平常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從不同角度恰好地表現了“善”的主旨*** 1分***;從材料的安排上看,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順序安排的,有序且嚴謹。*** 1分***
6、*** 2分***示例:①上下樓梯靠右行;②就餐要排隊;③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等等***不是學校生活的不給分****** 12分***
看過走遠了再關門 短文閱讀答案的人還:
1.《走遠了再關門》閱讀訓練及答案
2.中考語文閱讀強化練習及答案詳解
3.別讓心靈的天空籠上霾閱讀題答案
4.一夜能走多遠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