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之歌主題演講稿

  七彩雲南絢麗的自然風光璀璨奪目,高山蜿蜒連綿、壩子星羅棋佈催生滇人特有的情懷和品質。“高原情懷,大山品質”,是流淌在雲南人血液中的紅土精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紅土地之歌主題的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當紅土地景色照片見諸報刊,特別是獲獎後,令多少曾經到過東川,甚至就定居在東川的攝影家捶胸頓足,恨不能把自己手中的相機摔了。不起眼的山巒、普通的梯田,連種植的馬鈴薯、油菜、蕎麥、玉米等莊稼也沒有一樣是珍稀物種,但是它們組合在一起,猶如油畫家手中一塊塊形狀各異、色彩鮮豔的調色盤。那些攝影家們哀嘆:這麼美的景色,自己當初怎麼就沒有發現?

  遺憾沒有就此終止。

  一位富二代攝影愛好者,駕駛豪華越野車,載著二三十萬元的攝影裝備奔往東川,路上碰到一位挎著不過萬元非專業相機、乘班車而來的攝影家。兩人一見如故,富二代請“非專業相機”上了車。然而,剛進入紅土地精華景色區域,“非專業相機”下了車,死活不再上車。恭敬不如從命,富二代開車走了,沿路拍了大量漂亮的照片,遺憾的是,回去後因為與已經刊登的照片雷同,一張照片也沒有被報刊相中。一天他在一家雜誌上發現“非專業相機”的照片,景色像兩位身著五彩繽紛彝族百褶裙、動作一致的婀娜舞女。這個景他一路上根本沒有見到,便打電話詢問。“非專業相機”回答:紅土地像美女一樣,是多面的,不是所有視角都能看到她楚楚動人的眼睛。成功的攝影家,不是靠幸運,而是他善於尋找發現美的視角。在公路上能看到的景色,別人早都拍過了。所以他離開公路,尋找別人沒有拍過的視角。

  一位早就期望在自然風光攝影方面有所建樹的資深人像攝影家,想到東川撿個漏。當他與一幫初入攝道的青年千里迢迢趕到昆明時,不料天不作美,嘩啦啦下起雨。他臨時決定與青年分手,留下會當地攝友。當晚雨就停了。這位資深攝影家次日起程,至中午趕到東川。剛一會面,那幫青年就興奮地告訴他,早上雲霧繚繞,紅土地頃刻化作飄浮在雲間大小不一、萬紫千紅的花朵,猶入仙境,令人陶醉,但只維持了半小時左右。資深攝影家一人又住了一週,也沒有看到那種景色,留下遺憾,垂頭喪氣返回。

  要欣賞到美景,就像要得到佳人,往往需要超常的付出。

  “調色盤”是紅土地招牌姿色,觀賞的最佳時機為5月和10月。有人不知此中三昧,隨便找個時間前往,實地一看和照片的景色截然不同,便信誓旦旦地說,那些紅土地照片都是攝影家後期電腦加工偽造的。有人碰巧看到了紅土地招牌姿色,那流暢的線條、如詩如畫的景色,美得超出他的想象。他既不瞭解當前國家農村政策,也沒有在當地進行實地調查,就斷定紅土地上的植物不是農夫為了收穫種植的莊稼,而是當地政府下令群眾按照畫家繪的圖畫種植的植物,因此不僅不欣賞,而且厭惡至極。

  紅土地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色,時而變為身披綠裝的時髦女郎,時而又變成身著白色婚紗的秀麗新娘……就像紅土地的美是多層次的。然而,有的人只看到莊稼收成;有的人只看到地下礦藏;有的人只看到風光景色。這種缺乏層次的視力,曾讓東川人坐了一次“過山車”。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東川人只看到了地下的銅礦。清朝時四分之三的錢幣,由東川所產銅鑄造。1949年後,東川因產銅量大,成為一個地級市。由於不顧一切地過度開採,植被被破壞,泥石流頻發,尤其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際銅價開始下跌,加上國家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能採的銅礦所剩無幾,東川落入資源枯竭境地,採礦公司破產,礦工失業,東川也於1999年降為昆明市下的一個區。東川人遺憾地嘆息:東川因礦而興,因礦而衰。慘痛的教訓使東川人終於明白:沒有層次的愛,雖然可能暫時炫麗,但難以持久。他們從多層次尋找東川的美,推進產業轉型,甚至連過去被視為禍害的泥石流灘,都找到了它們的美,在上邊舉辦國際泥石流汽車賽、栽植生態林、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館等等。就這樣,東川人重新振作起來,樹立了“東山再起,川流不息”的雄心。

  可以預見,還會有人在紅土地留下遺憾,有人會像東川人一樣猛然醒悟從此走向希望之路,也一定會有人像一生找不到心上人那樣望美興嘆。

  篇2

  楊善洲同志的事蹟傳遍大江南北,唱響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擔任地委領導期間,有鄉親不止一次找上門,讓他為家鄉辦點事情。他想著偌大一個保山總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家鄉吧,於是他鄭重向鄉親們承諾,等退休後,一定幫家鄉辦點實事。為了實現“幫家鄉辦點實事”的承諾,退休後楊善洲把目光鎖定在施甸縣城東南44公里處的大亮山,從此開始了他艱難的種樹之路。多少個風雨交加的日子他住過用樹杈搭起的窩棚,住過簡易的油毛氈房;多少次他在街上翻垃圾桶找果殼被人嘲笑;多少次修剪枝葉時他一次次跌倒,最終柱起了柺杖。一邊是將價值超過3億元的林場交給國家;一邊是囊中空空,只能把新建的房子賣掉;一邊是對妻兒的愧疚;一邊是對人民群眾的關懷。老書記二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他用自己的實踐兌現了對黨的承諾;他用自己平凡的生命譜寫出不平凡的人生。

  鄧前堆,一個秉著醫者父母心的鄉村醫生。28年如一日地穿梭在溜索之上。一個孤獨的身影,揹著藥箱,冒著生命的危險,往返於滔滔的江水之上,只為守護鄉親的健康;他情繫鄉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無怨無悔,以“救死扶傷”為己任。行醫28年陪伴他的便是那滾滾怒江的咆哮聲和冰冷的索道,夜半酣夢中,被前來求診的鄉親叫醒;渺無人跡的山路上,披著星光獨自回家。就這樣多少個黑夜被他點亮。他用那些簡陋的聽筒、針筒和一張張發黃的欠條換來了無數村民的健康。

  如果有人問我,誰是新時期紀檢監察幹部學習的楷模?我一定會回答:王瑛、刀會祥……等等,等等。王瑛,一個基層紀委書記,她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她真心為人民,真情為百姓的鐵骨柔情 ,浩然正氣卻贏得百姓的稱讚。刀會祥,用他45歲的生命歷程,認真踐行著“做黨的忠誠衛士,當群眾的貼心人”的承諾,他那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嚴格執紀、公正廉明、熱愛生活,甘於奉獻的精神,完整地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基層紀檢監察幹部、一個兒子、丈夫、父親、兄長、朋友鮮活而精彩的人生。

  如果有人問我,誰是我身邊最值得學習的榜樣?我會自豪地說,這樣的榜樣實在是太多太多。魯掌鎮三河村的新農村指導員程潤巨集把“用真心、注真情、辦實事”作為自己的承諾,他帶領鄉親們用科技致富,實現生態旅遊業、生態農業的良性迴圈;他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培養致富帶頭人;他大力向上爭取資金,甚至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幫助村裡搞建設。當擔任第四批新農村指導員的程潤巨集依依不捨地準備離開傾注了他一年心血的瀘水縣魯掌鎮三河村時,三河村沸騰了起來,村民們自發湧到村委會門口,呼著喊著請求他留下來,繼續帶領他們科技致富。為了表達誠意,全體村民以戶為代表,集體按手印請求組織繼續讓他擔任三河村的指導員。組織上被三河人的執著感動了,將他繼續留在三河擔任新農村指導員。在峽谷公路上過往的人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幅靚麗的風景線—9個身穿橘黃色制服的婦女騎著摩托車,載著勞動工具在片躍公路上來來往往。哪裡有泥石流、塌方,她們就趕到哪裡;哪裡需要抗水毀、保暢通她們就出現在哪裡。她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著一曲曲感人的“鋪路石”之歌,被人們親切地稱呼為峽谷裡的“鐵娘子”,她們就是距州府六庫12公里的瀘水縣公路養護管理段躍進橋站的女子養護隊。她們鄭重承諾:“養路為業,以站為家,甘當鋪路石”,她們用實際行動體現了黨小組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故人云:“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仰望高山可以向上攀登,仰望天宇,可以縱觀天文,仰望榜樣,對於我是一種動力,一種激情,一種追求,一種驕傲!在沒有硝煙炮火的今天,我們不一定要有氣貫長虹的壯語豪言;氣壯山河的驚天偉業,但是我們絕對可以做到默默奉獻、愛崗敬業、腳踏實地。

  藏克家說“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一個忘我勞動的人,他的形象定能在別人的記憶中鮮活。”讓我們用榜樣引路,用一份責任心,用一種樸素的承諾,攜一顆愛心,多一點善心,持一種淡泊心,做一個無愧於黨和人們的人吧!默默地在瀘水經濟社會發展中留一抹餘香,留下一份熱忱,留下一個響亮的名字:共產黨員!

  篇3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無論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雲南本地人,還是如我一般,跨越千里,從祖國的一端來到另一端;無論你是兩鬢白霜,忙碌依舊,擁有一顆生動不老的心,還是和我一樣,青春仍在,激情昂揚,奮鬥在理想的路上。今時今日,你我共聚一堂,共同紮根在這片美麗的紅土地上,共同將你我的青春奉獻於此, 一起實現富民強滇的夢想。

  堅定務實的雲南人民,因為夢想變得擔當包容,高遠開放的西南紅土,因為夢想變得無比厚重。雲南精神流淌在雲南人的血脈裡,就連時間的流逝也無法盪滌這份炙熱與滾燙。1935年,怒江——東方大峽谷,一座中國最早的鋼索吊橋在這裡建成,它是被後人稱為“抗日功勳橋”的惠通橋,是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上的重要橋樑。從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共有45萬多噸的國際援華物資通過惠通橋運往後方。為籌集這座橋的修橋經費,一位愛國華僑實業家曾把自己的商號和公司降價出賣,私人聘請美國工程師設計橋樑;盧溝橋事變之後, 他曾捐贈白銀5000兩,卡車80輛、飛機一架給國家,國民政府分派給雲南的救國公債,他一人購買了一半還多。他是樑金山,一個為了支援抗戰,挽救國家危亡,傾家散財、辛勞奔波的雲南保山人。2011年,有一位老人感動了中國。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他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今朝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他將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他是楊善洲,一個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奉獻畢生心血“舍小家、顧大家”的雲南施甸人。2012年,彝良5.7級地震,一名普通的農村代課教師,不顧自身安危,徒手救出被埋在廢墟下的7名學生。在危急關頭,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在災難面前,他選擇了與學生同在。他是朱銀全,一位來自彝良的最美代課教師,地震來臨之際,他登上講臺僅僅兩天。他們或聲名赫赫,或籍籍無名,或豪情萬丈,或樸實無華,或富有,或貧窮,但是,他們都將自己赤誠的心獻給了這片土地。在他們的身上,有為民族復興的堅定擔當,有為家鄉富強的無私包容。 他們,撐起了夢想的脊樑。

  在這片紅土地上,不斷地有人離開,有人前往。走的人懷揣夢想,來的人帶著希望。在歲月的沉澱裡,總有人老去,有人成長。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你身在何方,你的身後,是無數人獻出的過往。你繼承了他們奉獻出來的青春、生命、精神、思想和品格,你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由他們帶著你前行。而總有一天,也會有人站在你的肩膀上,在你的引領下,繼續向前。是前赴後繼的奮鬥鑄就了今日的彩雲之南,是青春綻放的歲月溫暖瞭如今的春之故鄉。如果你已踏上工作崗位數十年,工作忙碌之餘,你是否曾經望著窗外,回憶起那段青春無悔的舊時光;或許你也才剛剛參加工作,行走在青春的路上,盡情揮灑著年輕和熱情。每一個行業,都是幾代人的奮鬥與付出,每一次的輝煌,都是一群人的開拓與奉獻。在我的身後,是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雨洗禮、勵精圖治的幾代地震人。在這片紅土地上,地震的高發性和危害性是我們心中的隱痛。在我們的心裡,牽掛著39.6萬平方公里土地家園的完好和4600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五十餘年的風雨歷程,地震事業從一窮二白,到今時今日三大工作體系的逐步完善;從五十年代實現臺站零的突破,到如今四大學科監測臺網的建立,這其中凝結著無數地震人的年華和血汗.我將青春獻給這裡,因為我的前輩告訴我,小小的奉獻可以成就一片大愛無疆;我將青春獻給這裡,因為我的事業要求我,用自己的奉獻去實現民富滇強。

  當高原情懷紮根於你我心中,當大山品質錘鍊著我們的品格,雲南精神,將支撐著這片紅土地上的人,繼承過往的成就,鞏固現在的發展,實現雲南未來的跨越,將這裡建設成為祖國面向東南亞開放的視窗,乃至成為整個東南亞的區域中心。在雲南省代表團訪問印尼期間,李紀恆省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選擇了雲南就選擇了成功,選擇了雲南就選擇了輝煌。”剛剛勝利閉幕的雲南昆明南博會,以開放共贏的姿態迎接著國內外友人,向世界展現了雲南的友好和繁榮。世界選擇了雲南,我們選擇了這裡,我們將青春綻放於此,也必將鑄就紅土地上嶄新的輝煌。

  看完“”的人還看:

1.2016年紅土地之歌演講稿3篇

2.讚美學校演講稿5篇

3.傳承紅色精神演講稿

4.建設美麗家園演講稿3篇

5.學生讚美學校優秀演講稿

6.2016年迎七一頌黨恩演講稿

7.長征成功演講稿

8.長征勝利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