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青春勵志小故事
發生在我們年輕人身邊的青春勵志小故事。這些故事雖平淡卻感人,內容雖平凡,思想卻深刻。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一段讓我們難以忘記的情懷,讓我們用心靈去感知人世間最初的溫暖與光明,去品味康乃馨的芬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巴爾扎克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巨匠。他與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趣事。
一天,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著一本破舊的作業本,無拘無束地問巴爾扎克:“大作家,你給我瞧瞧,這小子有沒有天賦,將來是不是塊當作家的料?”
巴爾扎克接過作業本後認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說:“嗯,這小子天賦不高,靈氣不多,憑這很難當作家。”
老太太聽後,發自內心地笑道:“好小子,我以為你們當作家的什麼都懂,沒想到你連自己30多年前上小學時的作文都看不出來!”
巴爾扎克也禁不住笑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學教師。
巴爾扎克的判斷顯然是錯了,因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礎,卻忽視了孩子將來的努力,忽視了人是可以發展和變化的常識。但是,他也有言中的一面。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揚天下,譽滿全球。巴爾扎克在成名之前,也曾困惑過,狼狽過。
他本來是學法律的,可大學畢業後,偏偏想當作家,全然不聽父親讓他當律師的忠告,將父子關係搞得十分緊張。不久,其父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費用。他寫的那些玩藝兒不斷地被退回來,他陷入了困境,開始負債累累。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只能吃點乾麵包、喝點白開水,但是他挺樂觀,面對粗茶淡飯,他會在桌子上畫上一隻只盤子,上面寫上“香腸”、“火腿”、“乳酪”、“牛排”等字樣,然後在想象的歡樂中狼吞虎嚥。
正是在這段最為失意的日子裡,巴爾扎克破費了700法郎,買了一根鑲著瑪瑙的粗大手杖,並在手杖上刻了一行鞭策自己的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
正是這句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名言,支援他渡過難關,後來,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
巴爾扎克的作業和手杖,又一次證明了無數成功人士堅信的箴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成功和失敗之間,並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天分,只要按既定目標執著地追求,天長日久,水滴石穿,就沒有不功成名就的道理。
才能就是辛苦和勤奮的累積。
成功就是一直在努力。
篇二
一次拿破崙外出打獵,忽然聽到遠處有人呼救。走近一看,原來有人落水。
拿破崙舉起***,大聲叫道:“喂,你要是不爬上來,我就打死你。”那人聽了,忘記自己是在水中,用盡全力向岸邊劃去,經過多次掙扎,終於上岸。
他氣憤地問拿破崙:“為什麼要殺我?”
“我要不嚇唬你,你就不會拼命往岸上劃,這樣,你不就自己死了。”拿破崙笑著說。
一心想活著,而如果他不尋求自救,能活成嗎?
確實,行動並不是最危險的道路,不採取行動才危險。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裡,喜歡幻想,喜歡憧憬,喜歡描繪,但這一切如果僅僅停留在心動的層次上,永遠不會有結果,夢醒時分,仍是雙手空空,一無所有。
人應該學會思考,學會籌劃,學會預見,而這一切如果不付諸於行動,思考、籌劃、預見就可能成為憂慮。
一個人要成熟,必須在快樂中成長,而快樂的成長,必須在行動中成長。
只有行動,才有一個個具體的目標,才會實現一個個小目標,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天都有成就感。
那麼,你不會覺得前方迷茫,從而更自信、更快樂地走向明天。
篇三
一個求職者滿懷希望地去應聘新聞播音員,結果被面試官一口回絕。面試官認為他的嗓音不適合當播音員,甚至還調侃說他的名字又長又臭,此生都難有出頭之日。這個求職者名叫阿米塔布·巴沙坎,後來成了印度寶萊塢的天王巨星。
一個出身貧寒的小男孩,靠賣報紙賺取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他讀書時並不出眾,卻對高深莫測的宗教和火箭十分著迷。長大後,他研製發射的第一艘火箭不幸墜毀,研製的導彈也多次發生故障。他成為了眾人眼裡的笑柄。他名叫阿卜杜爾·卡拉姆,後來成了印度總統、“導彈之父”。
1962年,在德卡唱片公司的面試官面前,一支樂隊的4個小夥子忐忑不安地演奏了他們最拿手的幾支樂曲。結果,面試官們無動於衷。其中一個面試官說:“我不喜歡他們的音樂,更何況吉他樂隊就要過時了。”這支樂隊名叫“甲殼蟲”。
1944年,藍書模特公司的老闆不無嘲諷地對一個夢想做模特的女孩說:“你還是去學做祕書工作吧,或者乾脆結婚得了。”這個女孩就是後來的瑪麗蓮·夢露。
1954年,鄉村劇院經理看過旗下一個歌手的表演後,當場解僱了他。這個經理毫不客氣地說:“你哪裡也別去了,孩子,你還是回家開卡車吧。”這個歌手就是後來的“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
1886年,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電話。當他興致勃勃地向總統演示電話的使用方法時,這位總統卻潑了一瓢冷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但是誰會願意用它呢?”
經過2000多次實驗,托馬斯·愛迪生終於發明了電燈泡。有一次,一個記者問他對此前屢戰屢敗有何感想,他說:“我從來沒有失敗過,只不過電燈泡的發明正好需要2000個步驟而已。”
1940年,意氣風發的切斯特·卡爾森帶著自己的新發明一連拜訪了全美20家公司,竟沒有一家公司理睬他。7年之後,即1947年,飽受白眼的卡爾森終於得到紐約一家小公司的青睞。這家小公司買下了他的新發明——靜電覆印機,並搖身一變成了世界馳名的施樂公司。
有一位小女孩,因為是早產兒,剛出生時,人們甚至擔心她能否活下來。4歲時,她又不幸染上了雙側肺炎和猩紅熱病,導致左腿癱瘓。9歲時,她扔掉左腿的金屬支撐架,開始練習獨立行走。13歲時,她奇蹟般地恢復了行走能力,並異想天開地要去參加賽跑。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她參加了一場比賽,結果得了倒數第一。接下來幾年,每逢有比賽,她必會參加,但總是排名最後。人們都勸她放棄,但她始終堅持。直到有一天,她贏了一場比賽。接著,她又贏了一場。到後來,她逢賽必贏。最後,她竟然拿下了3塊奧運會金牌。這位女孩名叫威瑪·魯道夫。
成功不是永不失敗,而是永不退縮。生活是不公平的,但是它對每個人都是如此,因此生活又是公平的!面對生活,你是畏縮不前,還是勇於嘗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