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氣壓低時怎樣釣魚

  夏季因為氣溫比較高,常常會發現氣壓會比較低,這個時候想要去垂釣,不容易有收穫,那麼大家知道有什麼技巧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嗎?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夏季氣壓低時釣魚技巧

  夏天我們可以發現,不僅氣溫較高,空氣還比較潮溼,此時對於釣魚愛好者而言,如果想要在大夏天高氣溫下垂釣,就需要面臨高溫、高溼、低氣壓和低含氧量等多個不利的因素的影響。有資深的釣友表示,如果單單是高溫和高溼的話,那還好,雖然垂釣者可能不太好受,但是魚兒的魚口還是比較樂觀的。

  但是,如果夏季垂釣遇到高溫、高溼且低氣壓天氣的話,想要有好收穫,就比較困難了,不僅垂釣者難受遭罪,魚兒也幾乎不怎麼開口。在低氣壓環境下,魚兒不願意開口的主要原因是受低氣壓天氣的影響,水中的含氧量明顯下降,水中的含氧量一旦不足,就會影響魚類的進食和活動的能力。魚類的攝食慾望下降,自然就不會願意開口,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釣到魚的話,就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

  首先來了解一下夏天形成低氣壓天氣的原因和低氣壓天氣所造成的影響。據悉,由低氣壓天氣所產生的自然現象在水面範圍越小的情況下越突出,從而使得垂釣者在釣魚的時候因為受到水中的含氧量不足而出現浮頭的現象,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出現不小的死亡情況,因此,首先如果在悶熱的低氣壓天氣下,如果要去釣魚的話,建議去水域面積較大的環境中垂釣。

  大面積的水域一方面是因為水面越寬闊,和空氣的接觸面也就越大,水域面積越寬闊,魚的密度就相對比較稀,所消耗的氧氣也就相對的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魚的活動能力會比較大一點。不過,垂釣者不可能為了釣魚而去測量水中的含氧量,只能夠憑藉經驗去判斷,一般情況下來講,都是通過天氣情況來判斷的,在高溫和高溼的情況下,氣壓越低,天氣就越悶熱。

  在低氣壓的情況下,魚一般不開口的原因在於魚兒受到低氣壓下水中的含氧量低影響,魚兒的食慾不佳,故而魚的開口和咬鉤都受到低氣壓的嚴重影響。

  其次,除了在大面積的水域中去垂釣之外,低氣壓環境下垂釣,垂釣者需要巧用細小的釣組和長子線。這種方法主要針對的物件是鯽魚,因為鯽魚喜歡追逐活物,採用細小的釣組和長子線的話,一方面是因為長子線有二次下襬的動作,讓餌料從死餌變成活餌,從而引誘鯽魚追逐咬鉤。

  第三,在低氣壓的天氣下,很難釣到魚都是因為受到氣壓的影響而導致水中的含氧量變低,從而影響了魚兒的活動能力、攝食量。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除了上述兩種情況之外,還有一個方面是釣魚者儘可能選擇淺水區沒有水草的地方,並且要靈活的變換釣位,不要一直死守一個地方,尤其是不要死守深水區和有水草的地方,因為深水區和水草處的含氧量比淺水區還低。

  氣壓低為什麼會引起水中缺氧呢?原來,水中氧氣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鮮氧氣;另方面是空氣中氧氣溶入水裡。空氣溶入水裡主要通過三種途徑。

  一是氣壓

  空氣與水的表面接觸,空氣中的氧分子與水面碰撞而進入水中,氣壓越大,碰撞力度越大,溶進水的表面的氧氣就越多,否則即少。

  二是對流

  氧氣溶解於水的表面後,要靠水的上下對流到達整個水體。水對流需要溫差,只有水的表面溫度低於水的中下層溫度才能形成,否則對流停止。

  三是風的推動

  颳風,能使水形成波浪,波浪使水的表面面積擴大,氧氣可溶解更多;颳風也使表層溫度降低,有利於水的上下對流。更重要的是風把水推向對岸後,水又從下層反湧回來,從而形成上下對流,把氧氣帶人到水體之中。

  在這三種途徑中,氣壓是前提和必要條件,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空氣中的氧氣是通過大氣壓把它壓到水中去的。如果氣壓不高,氧氣就很難進入水裡,即算有風,即算水能上下對流,但水錶含氧很少,對流到下層也沒有什麼意義。

  所以,缺少大氣壓這個根本條件,水中必定缺氧。這種情況在夏天表現得特別明顯:由於氣溫很高,氣壓相對較低,水中氧氣就會減少;加上水錶溫度高,對流難以形成,氧氣會更少;再加上無風,氧氣就會少得出奇,魚幾乎難以生存,嚴重時就會浮頭,甚至死亡。這就是低氣壓時魚不咬鉤的原因。

  夏季釣魚技巧

  1、根據天時變釣位

  這裡的天時,有兩個概念:一是初夏、仲夏和盛夏的時段,二是一天中有早晚和中午之分。初夏,氣溫、水溫雖已上升,但與剛過去的暮春相差還不到,魚兒一般會在近岸遊弋覓食。這期間,釣者對釣位的選擇宜近、宜遠。

  不過,也不能像春天魚產仔後那樣太近、太淺,一般應離岸6-7米,水深要在1.5米以上。一旦進入仲夏、盛夏,特別是中午時分,淺水比深水增溫會更快、更高、也更缺氧。所以,魚兒會潛入深水棲息已達到避暑的目的。

  這時釣者就要順應其變,找深水處下竿。不過,一天中的早晚,淺水比深水降溫快,增氧快,從而也使得魚兒的“回頭”快。這時,釣者又要釣近、釣淺。如此時深時淺,正是晨釣諺語中的“早晚釣邊,五釣深潭”。

  2、根據魚情變釣法

  這裡的魚情,主要是指魚的活動和在水中的藏量情況。魚類棲息的泳層有上層、中層和底層之分,可一旦受到水環境的超常影響,就會使他們感到不適,從而各自回產生一種本能的“上浮”或“下沉”的反應。所以,如果魚兒處於“下沉”,就應該選擇底釣。反之,要是魚兒“上浮”了,自然要採用浮釣。不管釣什麼魚,釣者只能按水的深淺實施浮釣和底釣。

  3、根據事情便釣餌

  夏天垂釣時除正常的靜水、清水外,還有可能遇到風浪水、洪汛水和渾濁水。風浪大,是因為夏天的風大,而使水面產生了較大的起伏。這時,釣餌要“素”改“葷”,才能使魚汛傳遞給浮漂的反應變“弱”為“強”,從而讓浮漂顯目好識,避免錯過提竿中魚的機會。

  仲夏、盛夏時節,雷雨較多,若在江河泛洪水後的緩流水中垂釣,一是因緩流水的盪漾作用,二是因水色渾濁,這時也要用葷餌,。最好是鮮活的蟲類餌,因為鮮活蟲類餌的伸蜷蠕動,更能誘魚中鉤。非要使用素餌,也要以嫩玉米、酒泡小麥或紅薯類為最佳。麵食餌要增加一定的黏性和硬度,避免入水即被盪滌散化。

  釣魚的好處

  釣魚是一項多功能的文體運動,靜中見動,集鍛鍊與娛樂於一身,其中的樂趣只有釣魚者才能體驗到。它能祛慮,平衡心態,解除“心脾燥熱”,被中醫譽為治病的祕方之一。眼科醫生經常會說:常看遠方,常看綠色,視力就不易減退。釣魚主要就是看幾米或者幾十米之處綠水中的浮漂,經常釣魚,既看遠處,又看綠水,能對視力具有保護和恢復作用。

  資料表明,經過釣魚活動,有利於促進肩周炎、頸椎病、肺氣腫、支氣管炎、消化性胃潰瘍、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癌手術後、習慣性便祕、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肝炎、高血壓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等疾病的治癒或好轉。

  釣魚於江河湖海,空氣清新,陽光充足,噪音小,是養身保健的良好環境。江河湖海邊的空氣中氧氣充足,經常呼吸新鮮空氣,可引起人體各種相應的良好的生理反應;日光可使人獲得健美的面板,紅潤健康的面容。

  人體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後,可以增強面板和內臟器官的血液迴圈,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城市噪音已構成環境的嚴重汙染,經常到空曠恬靜的水域釣魚,幽靜的環境能消除兩耳的疲勞,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聽覺功能。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