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故事_做好人好事的勵志故事

  身邊的那些好人好事正綻放著正能量的光芒,感動著你我,溫暖著人心,也淨化著社會風氣。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故事,希望你會喜歡。

  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故事篇一:男子堅守長江大橋10年救助輕生者

  已救下256人 今年9月10日,第十個“世界預防自殺日”,陳思記得清楚,這也是他堅守南京長江大橋救人的十週年紀念日。10年間,這位來自宿遷的壯實大漢,在大橋上救下了256個輕生者!

  從前兩年開始,45歲的陳思越發覺得力不從心,眼睛花了、血壓高居不下,他開始琢磨是否已經到了結束這份“事業”的時間。

  但從橋上走下之前,他想揭開一個埋在心底已經6年的祕密。陳思說,這也是他十年堅持救人唯一未了的心願。

  救人10年 有個“不能說的祕密”

  今年6月,因為血壓長期在“180/110”的高位***重度高血壓***降不下來,陳思在妻子的催促下到南京鼓樓醫院檢查,“醫生說我血液裡的含鉛量太高了”,應該是長期在大橋上,吸入太多汽車尾氣的原因。

  在此前6月9日的一次救人過程中,陳思就明顯感覺到身體大不如以前。當天上午10點半,在南京長江大橋南堡西側,大約200米正橋上,一箇中年婦女準備跳橋輕生。生死瞬間,陳思箭步上前死命拉住,但對方執意尋死。

  “多謝一對外地遊客夫妻,幫忙一塊***將她***拉到南堡”,陳思在當天的《大橋日記》裡記錄。換做幾年前,他自信一人就能搞定。在很多好心人的幫助下,陳思好不容易才將這個輕生者弄到他的“心靈驛站”。

  “心靈驛站”是陳思在南京大廠新華六村租的一套房子,專門供他救助的物件暫住。在房間裡,有陳思特意貼在牆上的標語:“血在內心流,咬著牙吧!我要再撐一撐,看看明天會怎樣?”過去的十年,有很多原本抱定必死之心的輕生者,在此短暫過渡後迎來新生。

  細心開導之後,陳思獲悉,中年婦女家住南京江北,是個嚴重的家暴受害者,丈夫經常莫名施暴,“可憐啊,被打得不成人樣”。因此,她心灰意冷,準備跳橋以求解脫。

  10年間,在4500多米長的南京長江大橋上,陳思見過太多這樣的輕生者。據媒體報道,這10年,在大橋上有案可查的輕生者就有約2000人。

  陳思介紹,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他們中有賭博輸掉幾十萬的打工者、有事業失敗的生意人、有失戀者、有抑鬱症患者等等,都是一時的“熱勁兒”,鑽進了牛角尖,這個時候有人拉扯一把,這個坎兒基本就邁過去了。

  在這些人身上,陳思看見了自己當年的影子。1990年,陳思來到南京,打工、撿破爛、乞討什麼都幹過,曾經有那麼一段“絕望”的時刻,但幸好最後挺了過來。這是他開始上橋救人的原因,也是他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的緣由。

  10年救人,陳思有一個埋藏了6年的“祕密”。因為救人之後租房、管吃管喝、送醫以及幫助返鄉等“巨大”的開銷,在他無法堅持的時候,2007年他接到一個來自汕頭的電話,他讓陳思辦一張銀行卡,從此開始每月5000元資助,直到如今。

  這位自稱“關微”的好心人,對陳思唯一的要求是,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他的資訊。

  陳思救人之後還承擔著租房、管吃管喝、送醫以及幫助返鄉等“巨大”開銷,2007年在他無法堅持的時候,一個自稱“關微”的汕頭人打來電話,讓他辦一張銀行卡,從此每月5000元資助直到如今。

  尋找“關微” 代256個受助者說聲謝謝

  因為身體已經不允許,從今年開始,陳思退意越來越濃,但真正走下大橋之前,他決定了卻心中的一個心願,就是見關微一面。

  “如果不是關微,我不可能堅持到現在。沒有能力感謝他,但最起碼可以代表我自己和我所救的256個人,向關微先生獻束花,當面對他說聲‘謝謝’!”陳思說。

  對於這個站在背後資助陳思救人的關微,除了每月固定到賬的5000元,陳思與之的聯絡只剩一個手機號。幾次電話溝通後,陳思感覺對方“應該是西裝革履的樣子”,“非常儒雅的一個人,事業想必做得很大”。

  去汕頭之前,陳思發簡訊給關先生,表達自己想見一面的心願。一如既往,關微先生婉拒。

  但這次陳思心意已決,他寫信到汕頭電視臺,希望媒體能夠從中協調,讓他達成心願。8月13日,陳思帶著妻子、女兒一家三口啟程奔赴汕頭,他要親自到汕頭去“尋人”。

  抵達汕頭之後,陳思這才得知,他要找的關微先生在當地其實已經大名鼎鼎。提及關先生,很多汕頭人都說知道此人,並紛紛豎起大拇指。

  當地媒體舉行“愛心助圓大學夢”活動,關微先生捐款55萬元;一個小學生因為左腦長了一個室管膜瘤住院,醫藥費沒有著落,“關先生”雪中送炭捐款2萬元;希望工程募捐,他2007年時就已給該專案捐出了72.5萬元……

  據當地有心人統計,僅據媒體這些年的公開報道,迄今為止關微先生捐款已近300萬元,但無一例外,在所有的捐助活動中,關微先生沒有露面,除了一個“關先生”或者“關微”的名號外,其他任何有效的資訊都沒有,這位慈善家低調而神祕。

  前些年,央視、《南方日報》以及汕頭本地媒體都曾經發起過“尋找關微”的活動,但都無果而終。時至今日,沒有一個救助物件見到過關微。

  至此,陳思一下明白,他堅實的“靠山”、此生最讓他感動的人——關微只不過是個化名。

  至於他真實的姓名?到底做什麼事業如此成功?為何這麼多年傾情慈善?如此等等,汕頭本地人也鮮有人知。

  聞知這些,陳思對關微更添敬意。而對已經抵達汕頭的他來說,一反之前多少有點樂觀的預期,他開始擔心自己能否如願見到關微。

  終於相見 共同的守望“感動汕頭”

  終究,在陳思的“軟磨硬泡”下,關微答應私下見面。

  陳思興奮不已,當即去買了一束鮮花,換上了一件喜慶大紅色的耐克polo衫。他希望自己正式些,以求在關微面前,鄭重表達其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感謝。

  兩人見面是在汕頭一家茶社裡,看到關微後,陳思大吃一驚!“對方壓根就不是‘西裝革履’——50多歲的樣子,滿頭白髮,很瘦很樸素,穿著一件褪色上衣,感覺像是一二十塊錢的地攤貨。還沒我穿得好呢”,陳思驚訝不已。

  接過陳思的鮮花後,關微謙虛地說:“些小幫助何勞你千里辛苦!”

  關微透露,他一直關注陳思的部落格,每當看到又一人獲救就會高興;而當陳思的心靈驛站遇到困難時,也會一同著急。關微知道陳思身體不好,因此一再叮囑要保重。

  話鋒一轉,關微滿懷歉意地說:“近幾年做生意艱難,運氣不好,已經好幾年負債經營。因而,好多要幫的人,已經沒辦法抽出資金了”。

  唯獨資助陳思這一項尚在堅持,關微表示,這也算是一項難得的慰藉。

  一席話下來,讓陳思陷入“震驚”:他沒想到關微在自顧不暇的同時,還在堅持資助他。“***關微***給我心靈以洗滌以震撼!”前日,懷著複雜的心情,陳思更新了他的部落格。

  震驚之後是傷感,從汕頭返回南京後,陳思這種傷感而又更加感激的情緒蔓延至今。

  行將離開汕頭時,陳思收到關微發過來的一條長長的簡訊。關微說:“其實我們見不見面都沒關係,您在大橋堅持了十年,挽救了無數條性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擔當起本不該由您負起的社會責任。您的善舉感天動地,我也深受感動。”

  “我記得你發給我的一段話:‘每一個輕生者是多麼善良,只有你走近他才能體會,他們沒有感到溫暖,並不恨這個世界,他僅是傷害了自己。’這也是我幾年來對您點滴微薄相幫的初衷……”

  從汕頭回來後,陳思收到幾條好訊息,一條是汕頭記者告知的,他在汕頭尋找關微的事情經媒體報道後,因兩人對生命共同的守望,事蹟感動全城。

  另一條來自老時,老時是陳思救下的256個輕生者之一。當年為給女兒治白血病負債累累,一時想不開準備輕生。老時開心地告訴“陳大哥”:女兒已經大學畢業,現在在一家德國的物流公司上班……

  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故事篇二:七旬老人做裁縫撫養棄嬰15年

  1998年秋天,張卓英夫婦在上海徐彙區龍華寺門口,看到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蜷縮在襁褓之中,被人遺棄在牆角,他們心中不忍便將女嬰抱回家中撫養。14年間,老夫婦倆依靠微薄的退休工資,含辛茹苦將女孩撫養長大。

  寺廟門口撿到棄嬰

  昨日,記者來到海門市餘東鎮新富村四十三組,這裡是張卓英的老家。老夫妻倆戶口在上海,在兩地輪流住。15歲的張倩在上海唸書,一放暑假便趕到鄉下陪“爺爺奶奶”。她剪著一頭齊耳短髮,緊緊偎依在奶奶張卓英身邊,顯得很乖巧。

  今年已88歲高齡的張卓英老人說,1998年10月12日,她和老伴兒王冠軍一早起來去家附近的龍華寺燒香,剛出寺廟大門,張卓英看到牆角邊有個東西,過往的人都停下腳步在看。

  她走上前去,發現那竟然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孩子被一塊破布裹著扔在地上。”張卓英稱,過往的路人看看便離開了,可是要沒人管,這個小孩怎麼活下去。

  於心不忍的張卓英決定將這個可憐的嬰兒帶回家撫養。嬰兒的襁褓裡只有一張寫著她生辰的紙頭,連出生證都沒有。王冠軍給女嬰取了個名字,叫張倩。

  含辛茹苦撫養15年

  兩個年過七旬的老人,撫養起一個嬰兒。為了給小張倩補充營養,張卓英寧肯自己緊衣縮食,也給孩子買好的奶粉。“那時一般的奶粉只有二三十塊錢一袋,我買的是48元一袋,質量好一點。”張卓英告訴記者,當時老伴兒王冠軍已經退休,100多元的退休工資根本無法負擔一個小孩的開支。為了補貼家用,70多歲的她還在做裁縫,想多賺點錢。

  據張卓英介紹,她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成家了。“我也不向他們要錢,就我們老夫妻倆自己賺錢養張倩。”

  老夫妻倆不管去哪裡,都要將張倩揹著或抱著,從不捨得丟下她。一晃到了上學的年紀,張卓英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做好早餐,王冠軍則騎自行車送小張倩去上學,到了放學的時候,又早早守在學校門口將她安全接回家才放心。

  慶幸的是,兩位滿頭銀髮的老人,除了張卓英聽力視力有些下降,精神都很好。懂事的張倩心疼爺爺奶奶,在家裡總是搶著做家務。“爺爺奶奶對我比對親生的孫子孫女還要好。”張倩感激地說。

  堅持給孩子上學

  張倩在上海閔教院梅隴附校上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讓張卓英夫婦既寬慰又驕傲。

  “我們艱苦點,孩子只要想念書,我們就讓她念下去。”張卓英稱,雖然現在老伴兒的退休工資漲到2000多元了,但是為了攢錢給孩子上學,他常年煙酒不沾。如今年紀大了,在老家呆的時間多一些,用土灶井水,門口種點蔬菜,開支也不大,家裡能省就省,將來孩子花錢的地方多著呢。

  為了多省點錢給張倩上學用,張卓英利用自己的手藝,拿出陳年的布料,幫小張倩做衣服。

  “從衣服到褲子到內衣,都是奶奶做的。”至今,即將升初三的張倩除了校服,衣服都穿的是奶奶親手做的。她拎出一個小包,裡面裝著張卓英新幫她做的花格子襯衫,款式中規中矩,布料也是在箱底壓了二十幾年,雖然不夠時尚,但張倩卻說,“沒關係,我就是喜歡穿奶奶做的衣服。”

  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故事篇三:9歲小女孩去世後捐器官救5人

  曾稱要做有用之人 沒有葬禮,緊閉雙眼的小樂安詳地躺著,彷彿只是睡去一般。哭了連續三日,小樂媽媽幾乎流光了這輩子的眼淚,她知道,小樂永遠地睡去了;唯一讓她感到安慰的是,她也算完成了小樂“做一個有用的人”、“幫助了有需要的人”的願望。

  2013年7月17日,9歲的小樂成功捐獻雙側眼角膜、肝臟和雙腎,惠及5名患者。她換了一種存在方式,成為順德第9位有記錄的器官捐獻者。

  事故發生在7月12日,9歲的小樂因為溺水被送進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經搶救後仍呈深昏迷狀態,情況危重,形勢並不樂觀。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對祖國有用的人,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我一定要幫助他們。如果有財物在路上,不要貪***小***便宜,還給失主,或給警察叔叔來處理,如果有老人行動不方便的話,一定要幫他們。”這是小樂的最後一份暑期作業,學校發下一張“‘微文明’在校園”的明信片,要求學生用簡潔扼要的文字傳播文明,傳遞正能量。小樂用仍然稚嫩的筆跡寫下以上一段話。正是小樂暑假作業上的這段話,讓她的父母作了捐獻小樂器官的決定。

  7月13日,小樂父母向醫院提出可以無償捐獻器官。因為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儀器裝置達不到人體器官移植手術的要求,順德區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立刻聯絡到了廣東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辦公室。

  7月13日晚8時左右,廣東省紅十字會的專家團來到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對小樂的身體狀況進行分析,展開器官捐獻的初步評估。在確定其滿足器官捐獻的條件之後,7月16日,在順德區紅十字會協助下,小樂的家屬與廣東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簽訂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並被送上轉運廣州的救護車。

  “這是順德區目前年齡最小的無償器官捐獻者。”順德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2011年9月至今,順德成功捐獻器官案例有9例,共36名患者受益,小樂是第9個無償器官捐獻者,也是最小的一個。

  按照規定,器官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身份資訊相互並不公開和了解,小樂媽媽表示:“不管是誰,只要用著小樂的器官好好活下去就好了。”

>>>下一頁更多精彩“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