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和所處的朝代

  古代有好多詩人,他們寫過好多詩詞,你瞭解這些詩人是生活在哪個朝代的嗎?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一、解決方案

  1.張九齡,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

  2.李白,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出生於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3.杜甫,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鬱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

  4. 王維,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5.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6.王昌齡,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一生只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於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邊塞、送別為佳,尤長於七絕,有“七絕聖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7.丘為,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太子右庶子,與王維、劉長卿等友善,活到95歲,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一位詩人。

  8.綦毋潛,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左拾遺,終著作郎,後歸隱江東。詩多寫山林隱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麗。

  9.岑參,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天寶三年進士,初為小官,後做過嘉州刺史等官,世稱“岑嘉州”。詩以寫邊塞生活著稱,與高適齊名,合稱“高岑”。

  10.元結,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因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有功,廣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後遷容管經略史。詩多諷喻時政,反映人民疾苦。

  11.韋應物,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天寶末年曾在宮廷擔任過玄宗的侍衛官,早年為人任俠,狂放不羈,後來發奮讀書考中進士。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12.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年九年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科。官禮部員外郎,因參與變革的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詩文在當時都很有名,和韓愈共同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3.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只做過縣尉一類的小官。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14.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年輕時使年任俠,睿宗文明元年進士,武則天執政時,任時麟臺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自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力求改革,在詩歌創作與理論上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15.李頎,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16.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諡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與柳宗兒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17.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18.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19. 高適,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20.唐玄宗,一稱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賢相,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後來相繼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幸楊貴妃姐妹和邊將安祿山,釀成安史之亂,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後,尊之為在上皇。能詩,通曉音律。

  有人問:求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一、解決方案

  1.第一步: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2.第二步: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3.第三步:要適當小結,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答題模板

  一、解決方案

  1.經濟生活

  ***1***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支柱產業的經濟意義。

  ①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決定,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②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培養新的消費熱點,帶動產業發展。

  ③擴大就業,有利於社會穩定。

  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⑤增強國際競爭力、軟實力、綜合國力。

  ***2***怎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②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進行巨集調,保證財政收入力度。

  ③發揮財政促進文化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⑤消費的反作用,提高文化產業消費水平,推動文化產業發展。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引進外資人才,學習優秀文化成果。

  ***3***怎樣建設誠信的市場經濟?

  ①市場經濟有法制性特徵,要求國家制定法律法規,完善市場法律體系。

  ②政府應加強巨集調,注重自身信用建設。

  ③產品經營者提供職業道德,遵守交易規則,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

  ④消費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4***經濟生活分析我國文化企業發展如何適應新形式?

  ①文化企業要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拓國際市場。

  ②文化企業制定正確經營戰略,迎合市場需要。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形成競爭優勢。

  ④誠信經營,生產高質量產品。

  2.政治生活

  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社義文化的政治意義?

  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③當前國際競爭實質是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發展社義文化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綜合國力。

  3.文化生活

  ***1***加強文化建設對中國現代化程序有何意義?

  ①文化對社會作用: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

  ②文化對人的作用: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全面發展。

  ③文化對綜合國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

  ④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動社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①立足中國特色社義實踐,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

  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義精神文明。

  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樣性,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優秀文化成果。

  ⑤高舉中國特色社義偉大旗幟,弘揚主旋律。

  ⑥個人要提高眼力,拒絕汙染,政府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3***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由我國面臨的現實矛盾決定的。

  ②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現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體改革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社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義的強大動力。

  ④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