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內涵

  太極拳運動是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優秀運動專案,在中國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久遠的文化淵源。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1、太極之韻——連綿不斷

  有的太極拳流派被形容為行雲流水,有的是運勁如抽絲,講的都是連綿不斷的狀態。很多人一看就說你練的是太極拳,憑什麼?就是連綿不斷的動作,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徵。太極拳環環相扣,每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舊力未竭,新力已生,周而復始,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所以打太極拳時不能中斷,不能斷斷續續的,從一開始學就要養成這個感覺,動作熟練一個連線一個,最後一整套完整一氣。當然有時把一個單式提出來練那是另一回事。但單個動作的各部分每一動的銜接也必須連貫一致。

  打太極拳只有連貫了才能圓話,裡面生出無窮的意趣來。

  連綿不斷既有外形的連貫,更有內在氣勢的流暢。就是在練拳過程中,動作的導引不能出現內氣的淤滯。有時候身體外形雖然沒有死角,節奏上沒有停頓,但氣勢有停滯,或者出現內氣散亂的情況,都不能稱為“連綿不斷”。


  練一整套拳,身體的總體感覺是均勻的,是一種狀態,不能跳躍、變化太大。連綿不斷的前提是心緒的平靜,否則,動作再流暢、再均勻也難以發揮太極拳的鍛鍊效果。

  2、太極之髓——內外三合

  外是外形,是動作。這還是枝,內在是本。練太極拳最主要是要練內,由外動牽引內動,這樣鍛鍊效果才深。打拳時做著動作,注意體會身體內部的感覺,由外及內。等練到高深境界,外動的感覺沒有了,只有內動,外面肢體的動作是符號,內在的運動是效果。就好像書法,筆墨是外,寫出來的字是內。如何運用筆墨是形式,字的線條、結構是內容。一套拳打下來,就是寫了一幅書法,完成後,筆墨的概念沒有了,字的線條、結構、章法、筆法留在紙上。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就是內,身體在意念支配下運動,所謂“神為主帥,身為驅使”,這樣外形的動就有依據。

  練太極拳的動作都有開合、曲張的變化,身體的這些變化要與內在的變化相一致,用外形的變化來引導內在的變化。太極拳有內三合、外三合的說法,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做到內外相合後。就把身體變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內外相合的確切含義是:“外三”要與“內三”各個因素互相合,很多人理解“外三”相合,“內三”相合,這是片而的。只有互相交叉相合,才是做到了“內外相合”。

  練太極拳外為導引,內為本質。雙方高度統一謂之“合”。在合的狀態下就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慢慢的在平衡的狀態之上再達到另一種狀態——和諧狀態。這也是練習太極拳所強調的一個狀態。

  3、太極之本——立身中正

  練太極拳一定要正,不可不正。身形正了,氣也正。氣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太極拳具體技術要求中有一條“含胸拔背”,也是立身中正的要求。練拳時不僅在靜態,在定式時要保持身體中正,在運動中處處時時都要端正。過去太極拳家陳長興被人稱為“牌位先生”,就是形象地比喻他的身形非常正。如果立身不正,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輕靈。 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身體外形要正,內氣執行要正,意念也要正。“中正”有兩個關鍵環節:頭頂上懸,尾閭中正。頭頂上懸就把精神提起來了,身體就不會萎縮,自然能展開,如果身體拘束一團,就不可能中正。

  實現立身中正,尾閭是一個關鍵。傳統太極拳《十三勢歌》中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裡強調了“尾閭”的作用。中正是對全身的要求,但尾間首先要調證,尾閭一正,對應頭頂豎起,就上下貫通,精神提起,頭頂上如同輕輕懸起,“懸”字表明的是輕且正,直至向上,不沉重,達到所謂“神貫頂”,這是一種很好的身體狀態,把這種狀態定型,形成自然後,就會覺得全身輕鬆。不把“頂上”功夫解決,很難做到一身鬆開,即使軀幹端正,也會僵硬。所以練太極拳頭部要領很要緊。

  “尾閭”是脊柱下的最末端部位,尾閭中正是使脊柱下端保持自然垂直狀態,這樣上下兩段問題解決,身體的中正就解決了。

  這裡面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尾閭部分有一個生理彎曲,其末端稍翹向後,所以要使尾閭中正,需要稍稍使尾椎向內、向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