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國旗下講話稿
早在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作家伏爾泰就科學地指出:生命在於運動。這一名言代表了人類對運動與健康、人類對運動與生命關係的共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生命在於運動》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萬事萬物都在競相展現它的生機與活力。然而,我們在感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的同時不禁為草木以及人類自身生命的短暫而嘆息。的確,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既是寶貴的,也是脆弱的。因此,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以及提高生命的的質量成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認真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相比,現實情況卻不樂觀。根據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由於學業負擔過重和體育運動設施不足及自身的惰性等原因,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能素質呈整體下降趨勢。與10年前相比,學生的柔韌性、爆發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體能素質中的速度素質、力量素質已連續10年下降,耐力素質已連續20年下降。
生命在於運動。一個社會未來的合格公民,不應該是一臺動輒就氣喘吁吁的“考試機器”,而應該是一個擁有強健的體魄,堅韌不拔的意志,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陽光少年,而這些寶貴的素質,都是可以通過全面、持久的體育運動逐漸培養和形成的。
為此,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於啟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要求在全國推行“陽光體育”,併發出“每天鍛鍊一小時,快樂學習一整天”的號召。
同學們,生命是我們自己的。為了我們的生命更加健康,我向全校同學提出如下倡議:
1、充分利用體育課和陽光一小時,認認真真做好每一項體育運動。
2、積極主動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培養一項運動技能。
但是在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我們還須注意其科學性並堅持“科學安排、循序漸進、保證安全”的原則。
運動與生命同在,青春和快樂相隨!同學們,讓我們的腳步跑起來,把我們的雙臂揮起來,用運動奏響生命,用運動點燃激情,用運動讓生命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吧!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
【篇二】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生命在於運動”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這句話已得到千千萬萬人的共識。然而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隨著電視機、電腦逐漸進入各家各戶,體育運動就被我們擠到了生活的角落裡。據教育部門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學生體能素質連續下降十年,身體耐力連續下降二十年。而高居不下的則是青少年的近視率。在十多年前,初中生近視的只有少數,而現在,小學高年級近視已經是常見的事。我們也不難發現,有些同學天氣一涼就生病,上上樓梯就喘氣,集隊開會站一會兒就暈倒。天氣一降溫就感冒、發燒,不得不在家休息。同學們,這一切難道是我們朝氣蓬勃的少年兒童該有的表現嗎?
也許,你會說,我們每天的學習都那麼緊張,根本沒有時間鍛鍊身體,其實,運動不在於多,不在於激烈,而在於持之以恆和適量。跑步和走路是所有體育專案中最適合青少年的一種鍛鍊方式。這些看似簡單而且不花時間的運動,如果持之以恆地去做,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有,我們要認真上好體育課,做好課間操。要知道,這段時間就是專門用來鍛鍊的,自己也無法做其它的事情。與其馬馬虎虎的對待,不如積極認真鍛鍊,達到健身的目的。
課間十分鐘,也要充分利用起來,即使不走出教室,也讓自己站起來走動走動。最好到室外活動,因為室內新鮮空氣少,長時間的學習會增加腦力活動的負擔,影響身體的健康。想聰明就請運動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三】
同學們,你們發現沒?這些天我們學校操場上特別熱鬧。同學們在運動會來臨之前緊鑼密鼓地訓練著,他們每天或跑步,或跳高,或跳遠„„儘管汗流浹背,但大家毫不放鬆,誰都希望在學校運動會上獲得佳績為班級爭光啊!我和同學們一樣都熱切地期盼著校運動會的到來,因為我們都深深地懂得“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的內在涵義。 我相信,運動讓我們享受幸福。是地球的運動,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萬物生生不息。你看,那被雪壓折的枝條,來年一定會再次露出尖尖角;那被火燒盡的小草春風吹又生;那被風吹散的蒲公英自有落地生根處。大自然奇妙的運動規律,給了我震撼,還讓我深切感悟到了“生命在於運動”的真諦。
我堅信,運動為我們提供了榜樣的力量。是姚明讓nba知道了王者風範的中國,是劉翔使中國人的名字垂青競技比賽史冊。是張怡寧對世界宣佈,國球運動,中國當仁不讓,生命在於運動!平凡的拔河讓我們眾志成城,普通乒乓球讓中美兩國友好建交。同樣的,我永遠都會記得2001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的那一天,祖國的發展因運動而大放光芒,四海遠揚。
如果細胞沒有了運動,那麼生命將不再長久;如果我們沒有了運動,那麼生活將索然無味;如果國家沒有了運動,那麼歷史停滯不前。
所以,我呼籲:生命在於運動,同學們,讓我們運動起來吧!增強體魄,精力充沛,讓我們的蕺小因運動而充滿生命力!也讓我們的運動在安全、文明、有序的時刻陪伴下,向著更快、更高、更強邁進!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