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如何從登高節變成敬老節的

  農曆九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一個月,也是豐收的月份。重陽節也在這個時候,它又稱重九節、晒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我們一起來看看,重陽節是如何從“登高節”變成“敬老節”的。

  如何從“登高節”變成“敬老節”

  每逢此時,很多人都會念這樣一首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卻沒有多少人知道茱萸是種什麼植物。甚至連著名海派作家施蟄存也是如此:“***我曾***有一個很天真的體會,以為茱萸是一種草本或木本的植物,每逢重陽節,家家都仿清明植樹之例,每人該種一株。王維因為自己在異鄉作客,因而想到家裡今年少一個人種茱萸了。”***《閒話重陽》***

  那麼,這重陽節的茱萸到底該怎麼插戴?古人的重陽節都怎麼過?重陽節被奉為“敬老節”又從何時開始的?且聽我一一道來。

  古時的“登高”:躲避疾病災禍的意義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節”。重陽節延續年代久遠,早在漢代的文獻裡已被文人提及。是否在更早的時期已形成,學界沒有確鑿的考證。而到了魏晉以後,各種野史、筆記中對重陽節的記載相當豐富,可以說重陽節在當時已盛行於廣大民間。此後則歷代沿襲至今。

  中國的傳統節日常常與人對自然時序的意識相聯絡。有研究認為,往上追溯,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對“大火”的祭祀。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而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人們在這個時節舉行祭祀儀式來為之送行。

  對應著“大火”的出與沒,古人將重陽節與上巳節或寒食節、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秋與春的大節。記述西漢雜史的《西京雜記》中這樣說:“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若說上巳是迎春的“踏青”,重陽便是“辭青”。“辭青”這一番秋寒新至時的遊賞,是具有儀式意義的,之後人們便將蟄居過冬、以保平安。

  原始的祭火儀式在後世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衰亡。但九月時節,陽氣衰退,氣候由暖變寒,草木也開始黃落,人們對這樣的時季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乃至敬畏,所以登高避忌解厄的古俗作為重陽節的核心,依舊傳承了下來,只是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那麼,登高何以能避災禍?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的一則傳說是這樣解釋的:

  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戴茱萸囊,蓋始於此。***“此可以代也”意為“這些牲畜代你們全家受災了”***

  唐代《初學記》和宋代《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後人講重陽節,也一般會引用這則文獻。而在民間的傳播中,故事又增加了許多細節,比如桓景訪仙學藝是因為瘟魔害死了父母、然後從費長房處取得降妖寶劍、最後大戰瘟魔等。

  顯然重陽節登高避禍的意義並非因這個故事而起,但傳說的確立卻是重陽節相關信仰、儀式獲得“合法性”的一種象徵。與登高相伴隨的飲菊花酒、佩戴茱萸這樣的節俗事象也得到了更符合民間思維方式的解釋——因為它們能讓瘟魔退避,人們由此可以遠離疾病災禍,保持健康安樂。

  現代的“敬老”:文化意義並未與傳統斷裂

  今天的重陽節,除了是傳統佳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我國政府於***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又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定,重陽節成為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這個現代的敬老節,可以說是“傳統的發明”,但這種“發明”並非憑空而造。傳統以登高避禍為中心的重陽節,本來就有祈祝長壽的內涵。所以從“登高節”到“敬老節”,其文化意義沒有與傳統斷裂,反而是一種繼承與發展。

  從避禍避災到祈福祈壽的文化心理變遷,從重陽節的兩個民俗事象——茱萸、菊花——也可以得到反映。前文已述重陽節“插茱萸”,這茱萸是一種藥用植物,常綠小喬木,秋天會結成熟後呈紅紫色的、氣味辛香的小果實。人們採集這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並給了茱萸“辟邪翁”的雅號。

  除此之外,“簪菊”的習俗也很普遍,如杜牧詩歌《九日齊山登高》中所言“菊花須插滿頭歸”。菊花又名“延壽客”、“不老草”。插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比簪菊要早。但宋元之後,佩茱萸之風漸少,簪菊之風日盛。

  “辟邪翁”與“延壽客”,同樣是對於生命的追求,但兩者的意義指向有所不同。插茱萸,是出於對疾病災禍的恐懼尋求躲避消解,指向當下;簪菊花,是隨著生活狀況的改善、對現實世界把握度的上升,更多指向對於未來的祈盼,希望長壽延年,將來的生活幸福美滿。“延壽客”的地位最終蓋過“辟邪翁”,正是基於這樣一種邏輯的演變,而從“登高節”發展到“敬老節”,同樣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