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液和消毒液可以一起用嗎效果如何

  每過一段時間大家都會用消毒液對衣服進行消毒,有的朋友就想出了一個偷懶的辦法——將消毒液和洗衣液混合使用,這樣做到底有沒有用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解開這個疑惑。

  洗衣液和消毒液儘量不要一起用

  因為功能不同,而且同用的話,對衣服的質地會有一定影響,雖然不明顯,但是常混合使用,是不太好的。建議先用洗衣液,再用少量消毒液。不然衣服可能會褪色而且消毒液不要每次都用。對內衣可以用,外衣就隔幾次再用。另外有些洗衣液本身成分已含有消毒作用的,要看清楚,重複消毒沒必要。

  洗衣液和消毒液一起用會使效果大打折扣

  許多人在用洗衣粉洗滌衣物時,喜歡加點消毒液,這使清潔和消毒的效果都大打折扣。洗衣粉多含有表面活性劑,如果將洗衣粉和消毒液混合使用,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使各自的功效減弱。

  若將含氯的消毒液與含酸的洗衣粉混用,會導致氯氣產生,當氯氣濃度過高時,會刺激人的眼、鼻、喉等器官,嚴重時還會損傷人的心肺組織,甚至危及生命。

  除非家裡有人患紅眼病、腹瀉、灰指甲、頭皮癬等或是婦女經期、產褥期以及嬰兒期,否則,完全沒有必要使用消毒液洗衣服。頻繁使用消毒液,不僅降低了人體自身抵抗力,還容易造成肝臟損害。

  消毒液有必要買嗎

  理想的消毒液應具備殺菌譜廣、殺菌能力強、作用速度快、穩定性好、毒性低、腐蝕性 、刺激性小、 ***應該是無毒、無殘留、無腐蝕、無刺激***易溶於水、對人和動物安全及價廉易得、對環境汙染程度低等特點。

  很多人家裡都會使用消毒液來給家居環境消毒,認為這樣可以保證室內環境的清潔衛生,防止疾病的傳染。然而,消毒液的使用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的,太過頻繁的使用消毒液,會對家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降低免疫力。

  理想的消毒劑應具備殺菌譜廣、殺菌能力強、作用速度快、穩定性好、毒性低、腐蝕性 、刺激性小、 ***應該是無毒、無殘留、無腐蝕、無刺激***易溶於水、對人和動物安全及價廉易得、對環境汙染程度低等特點。

  消毒液使用誤區

  1.洗衣時勿將洗衣粉與消毒液混用

  許多人在用洗衣粉洗滌衣物時,喜歡加點消毒液,這使清潔和消毒的效果都大打折扣。洗衣粉多含有表面活性劑,如果將洗衣粉和消毒液混合使用,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使各自的功效減弱。若將含氯的消毒液與含酸的洗衣粉混用,會導致氯氣產生,當氯氣濃度過高時,會刺激人的眼、鼻、喉等器官,嚴重時還會損傷人的心肺組織,甚至危及生命。除非家裡有人患紅眼病、腹瀉、灰指甲、頭皮癬等或是婦女經期、產褥期以及嬰兒期,否則,完全沒有必要使用消毒液洗衣服。頻繁使用消毒液,不僅降低了人體自身抵抗力,還容易造成肝臟損害。

  2.刷餐具時加入消毒液殺菌

  日用品的消毒無需通過消毒液就能做到。太陽紫外線的照射是最好的消毒劑;用肥皂水洗衣服也能完成殺菌;餐具則可採取在沸水上煮15—30分鐘的方式。

  3.稀釋消毒液,塗抹輕微傷口

  同為消毒液,在產品分類上有“消”字號和“藥”字號兩種。如果處理傷口或給面板消毒,應使用“藥”字頭的產品;而“消”字頭產品僅用於預防消毒,沒有治療功效。

  家庭處理傷口選用敷料莫隨意:家庭中可以選購一些已經消毒包裝好了的棉球、紗布等材料,對於淺表的傷口可以直接使用創可貼覆蓋傷口。

  4.與其他日化用品混用

  曾有人將潔廁靈與消毒液混在一起清潔衛生間,以為能順便消一下毒,沒想到兩種藥劑混和後產生化學反應,排放大量氯氣,導致其當場窒息。專家建議,絕大多數消毒液最好參照說明書單獨使用。

  5.避開使用誤區,正確使用消毒液還能預防感冒。

  廚房用品,用化學藥液清潔總覺不放心。因此,有專家建議,像案板一類的廚房用品,不是木製的就是有暗紋的塑料材質。所以容易積存汙垢和細菌,清洗的時候不妨採用熱鹼水沖洗。

  這是因為,鹼水有去汙和殺菌功效,可洗掉案板裡的汙漬。具體方法是去超市買回食用鹼,加水稀釋隨即就製成了安全的除垢液,或者先直接把食用鹼撒在廚房用品上,再加水擦,然後再用清水沖洗,如家裡有人已患感冒需要嚴防傳染時,可以再配合濃度低的消毒液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鹼水對手部面板有刺激,建議在清洗的過程中,戴上手套,保護手部面板。

  洗衣液的適用範圍及使用方法

  適用於各種可水洗衣物, 包括嬰兒衣物和尿布。

  預洗:每3.5公斤衣物一般用1瓶蓋洗衣液***不同品牌濃度的洗衣液不同***,尿布須浸泡10分鐘,普通衣物只5分鐘,浸泡後可隨意手洗或機洗。

  手洗:每3.5公斤衣物一般用1瓶蓋洗衣液***不同品牌濃度的洗衣液不同***,輕揉搓洗,無需猛力摩擦,過水後晾乾即可。

  機洗:每3.5公斤衣物用1.2瓶蓋洗衣液***不同品牌濃度的洗衣液不同***。清潔頑固汙漬:用適量洗衣液將衣物先浸泡10分鐘,然後進行正常洗滌程式,效果更佳,本產品用量也可視清洗衣物的汙濁程度,酌情增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