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養好小鵝的措施介紹
冬春時期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對於小鵝的生存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養殖戶在冬春時期要特別做好小鵝的保暖措施。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希望能幫到你。
冬春養好小鵝的措施
選好雛鵝
健壯雛鵝表現為舉止活潑,眼大有神,反應靈敏,卵黃收縮良好,毛幹後能站穩,叫聲有力,用手握住頸部提起來時,雙腳迅速收縮。對腹大、歪頭等弱雛要淘汰。
溫度適宜
1日齡~5日齡為25℃~28℃,6日齡~10日齡為23℃~26℃,11日齡~20日齡為20℃~24℃,21日齡以後為17℃~20℃。
精心飼餵
應定時定量飼餵,宜採用少喂勤添八成飽的喂法。雛鵝在出殼24小時後,要先喂水後開食,喂浸泡的碎米和絲狀青菜。開食後頭兩天喂4次~5次,4日齡~10日齡飼餵次數增至5次~7次,日糧精料佔35%,青菜佔65%。11日齡~20日齡時,以青料為主。21日齡後,改為穀物類飼料,每天喂4次~5次。
分開育雛
每批雛鵝都有大、中、小或強弱之分,因此,必須合理分群,達到全群生長均勻,發育整齊的目的。育雛應以小群為宜,每群50只~80只,要做到白天、黑夜逐群檢查,用手把小鵝撥動4次~5次,防止有雛鵝堆疊而造成上面凍、中間熱、下面壓。
適時放牧
自開食後,要每隔一小時起身一次,這樣可調節溫度,散發水汽。7日齡後,選擇在晴朗無風天氣,可在清潔的淺水塘內進行放水,開始時間要短,路要近。
防治疾病
雛鵝抗病力弱,圈舍要常清掃,墊草要勤換勤晒,料槽每週用鹼水刷1次,育雛階段重點防治小鵝流感和小鵝瘟。
雛鵝的養殖技術
1、開食
雛鵝的潮口與開食雛鵝出殼後的第一次飲水俗稱潮口,第一次吃料俗稱開食。開食時間是否適宜,直接關係到雛鵝的生長髮育和成活率。雛鵝出殼24h左右,當大多數雛鵝站立走動、伸頸張嘴、有啄食慾望時,就可進行潮口。
具體方法:將雛鵝放入籃中,將鵝籃浸入清潔的淺水中***以不淹到雛鵝的頸部為宜***,讓雛鵝自由活動和飲水3~5min,然後,將鵝籃提出水面放到溫暖的地方,讓鵝理幹絨毛。也可在室內用小盆盛水潮口。經幾次調教,便可以自由飲水。天氣炎熱、雛鵝數量較多時,可人工噴水於雛鵝身上,讓其互相吮吸絨毛上的水珠。或用飲水器直接給雛鵝初飲;初次飲水可以刺激雛鵝的食慾,促使胎糞排出。
潮口後即可開食。開食料採用青飼料如苦蕒菜、萵筍葉、黑麥草等,將其洗淨切碎,與碎米、米飯或全價配合小鵝料拌在一起開食。精青飼料1~3日齡按1:3,4~10日齡1:lO,10日齡以上按l:15的比例摻合。每日飼餵的次數按日齡的增長適當提高,1~4日齡每天飼餵5~6次,4~10日齡每天飼餵6~8次,10日齡以上再從每天5~6次降至3~4次正常餵養。飼料的變化由熟到生、由軟到硬,慢慢過渡,不可突然大幅度變化。飼餵方法應採用“先飲後喂,定時定量,少給勤添,防止暴食”。雛鵝以開食後的第2天起便可按時飼餵。3日齡後適當補飼砂礫,以幫助消化。從11日齡起可開始適當放牧,飼料以青綠飼料為主,精料逐步從熟餵過渡為生喂。
2、保溫
由於雛鵝體溫調節能力差,溫度對雛鵝的生長髮育和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大群飼養可利用煤爐加熱或暖氣供熱來進行,密度控制在20~30只/m2。1.-25日齡溫度26~28 0C,溼度60%~65%;6~lO日齡24~26℃,相對溼度65%;11~15日齡22~24℃,相對溼度65%~70%;16~20日齡20~22℃,相對溼度70%左右。這樣經過10~20日齡後,選擇晴朗天氣就可將雛鵝進行放牧飼養。
育雛保溫應遵循下列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弱雛稍高,強雛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冷天、陰天稍高,熱天、晴天稍低。雛鵝一般保溫2~3周,保溫期的長短因品種、季節、地理位置不同而調整。 保溫結束時的脫溫應非常慎重,要做到逐漸脫溫,特別當氣溫突然下降時不要急於脫溫而應適當補溫。
3、防溼
潮溼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髮育有不利的影響。育雛鵝舍適宜的相對溼度為60%~70%。因此要經常打拇衛生,及時清除潮溼墊料,換上乾淨、乾燥的新墊料,保持室內乾燥。
4、分群與防堆
雛鵝在開水、開食之前,應根據出雛時間的遲早和雛鵝的強弱,進行第1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後的第2天,可以根據雛鵝採食情況,進行第2次分群,將那些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鵝,分出來另外餵食。一般每群以100~150只為宜,分群時還應注意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雛鵝飼養數為:1~5日齡20~25只,6~10日齡15~20只,11~15日齡12~15只,15日齡以後8~10只。雛鵝喜歡聚整合群,如果溫度低時更是如此,易出現壓傷、壓死現象。
雛鵝養殖的管理誤區
1、沒做好準備就養鵝
養鵝需要有育雛舍、成鵝舍,育雛前要對育雛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牆壁、天棚用20%的石灰乳或3%的火鹼塗刷消毒,育雛舍完全封閉,用甲醛燻蒸消毒,次日開啟門窗通風排氣。墊料要經消毒晒乾,不得發黴。要準備好飼料、藥品、用具等。在進雛前的1-2天,應進行育雛舍加溫預熱,迎接進雛。
2、忽視防疫,亂用藥物
因雛鵝抗病能力差,極易感染髮病,主要靠接種免疫。一旦雛鵝發病,有些養殖戶憑個人經驗,特別是養過雞的養鵝戶,把治雞的方法用在鵝上,或者不按療程治療,使病情得不到控制,產生耐藥性或藥物中毒。
雛鵝發病後要及時確診,對症治療,不能隨意用藥和盲目加大劑量。要按療程給藥,選藥配伍要合理,劑量掌握要準,用藥時間不能過長,一般連續用藥時間不得超過1周,以防產生抗藥性和不良反應。
3、不注意育雛舍溫溼度
育雛舍的溫度高低對雛鵝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當育雛舍溫度低時,雛鵝扎堆,生長緩慢,極易壓死或誘發疾病。如果溫度高,影響雛鵝採食和生長,嚴重的會引起中暑而死亡。潮溼對雛鵝的危害也很大,溼度過大,雛鵝容易受涼,導致感冒、下痢等。
要根據環境氣溫變化和雛鵝生長髮育情況,一般育雛舍的溫度21日齡前應在25℃左右,以後保持在18℃-20℃為宜。一般溼度保持在60%-65%,應做到勤打掃,勤換墊料,適當撒一些生石灰、鋸末等吸溼,經常通風換氣,降低育雛舍內的溼度。
4、飼料單一,鵝吃百樣草
鵝是草食水禽,以食草為主,但絕不是鵝吃百樣草。鵝的消化道長,是身體的10倍,但消化粗纖維的能力有限,只能吃嫩草***菜***等,雛鵝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不能超過6%。
雛鵝在育雛期,1-2日齡可喂些小米等,以後必須餵給全價配合飼料。這樣才能保證雛鵝的營養均衡,使其抵抗力強,很少患病。雛鵝在開食後1-2天,就可將嫩草***菜***去老根、雜質,洗淨切成絲餵給,先少給後逐漸增加。常用的青綠飼料有苦蕒菜、鵝頭稗、細綠萍、白菜、甘藍、萵苣葉等。對莎草科、蓼科含粗纖維量高的不能飼餵。
5、不注重光照,連續應激
光照可以提高雛鵝的新陳代謝,有利於採食,增進食慾,促進鈣的吸收。正確方法是在育雛的前兩天實行24小時光照,以後每兩天減少1小時,直到自然光照為止。合理的光照強度要求每40平方米的雛鵝舍使用一盞40瓦燈泡,燈泡懸掛在育雛舍中間離地面高2米處左右。白天光線太強,可用紅紙擋一下,以防雛鵝發生啄毛、啄肛。儘量減少應激,雛鵝轉群、換料、免疫接種時不要同時進行,同時進行會增加應激反應,可誘發雛鵝發病。為了減少應激,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新增維生素C和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
6、不分先後,隨意開水與開食
農戶養雛鵝,有的先開食而後開水***初次飲水***,有時雛鵝不能及時飲到水而發生脫水。開食過晚,雛鵝飢餓而過食大量飼料,引起消化不良、糊肛、下痢等疾病。
正確方法應該在雛鵝出殼後24-36小時內運到育雛舍,稍加休息,***後即可飲水。飲水後有1/3的雛鵝有尋找食物表現時就可開食。
7、為保溫加大密度不通風
在育雛期,養鵝戶為了保溫,降低飼養成本,飼養密度大,減少通風或乾脆不通風,結果造成舍內空氣汙濁,影響雛鵝的生長髮育,冬季會誘發上呼吸道疾病,夏季通風不良,則易引起中暑。
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1-5日齡25只/平方米,6-10日齡20只/平方米,11-15日齡每平方米15-12只,16-21日齡每平方米10-8只。合理的通風,會使雛鵝生長髮育快,新陳代謝旺盛,排出大量由糞便產生的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
8、環境衛生差,消毒不重要
在農村,一些養鵝戶不注意環境衛生,育雛舍與生活區非常近。飼槽、飲水槽、工具***水桶、盆等***不是固定使用,也很少刷洗與消毒,這樣容易交叉感染。
育雛舍每天要進行打掃,清除糞便、汙物和垃圾,每週用0.3%的過氧乙酸進行帶鵝噴霧消毒2-3次;飼槽、水槽要用2%的苛性鈉刷洗;環境每週用3%苛性鈉消毒1次;必須保證飲水衛生,飼料不能長久儲存,防止發黴變質;對於糞便、汙物、垃圾要運到遠離育雛舍的下風口進行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死亡雛鵝屍體要做到焚燒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