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形成的原因

  汙染是指自然環境中混入了對人類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質,其數量或程度達到或超出環境承載力,從而改變環境正常狀態的現象。形成汙染的因素你想知道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

  

  一、環境問題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1、人類中心主義的誤導。

  現代眾多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人們認識上的短視和盲區,表現在人類共享問題上,就是對自然的片面認識所產生的一系列錯誤自然觀——自然控制論、環境決定論和人類中心主義論;表現在人與社會發展關係問題上,就是一種機械的發展觀。***吳次芳等:《我國沿海城市的生態危機與調控機制——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年第3期***很久以來,人們以人類為中心,忽視自然,忽視人的生存本質,放大了人的主體性,認為人可以成為自然界的征服者。無視自然的存在和價值,使文明的發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類的對立面,人類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持續發展設定了障礙和陷阱。

  2、業務知識欠缺,管理者素養低下。

  儘管30年來我國環評隊伍的“質”和“量”都大幅提高,但環評隊伍業務素質仍參差不齊,某些環評人員職業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不堅持科學評價,不能以客觀事實和科學資料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某些環評單位或評審專家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上,不能全方位考慮環境負荷,喪失了第三方諮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還有個別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資料,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這些現象都使環境問題疏於監管而逐漸惡化。

  3、法律意識淡薄,依法辦事觀念不強。

  在2009年的“環評風暴”中的“圓明園事件”折射出人們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觀念的欠缺。由此可見,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和強化全社會的依法辦事觀念迫在眉睫。

  4、觀光旅遊觀念趨同,審美情趣單調。

  必須承認,很多工程的初衷更多的僅是為開發旅遊資源,以“滿足遊客”的需求。但是僅從狹隘的旅遊觀光觀念出發,這種審美視角和情趣就會有失偏頗。在我國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的今天,審美情趣也在“畸形”發展。以圓明園為例,如果我們把圓明園等同於一般的公園,就會貶低她作為文化遺址和中國園林之集大成者的價值。圓明園既是中華民族遭西方列強侵略、西方文明踐踏東方文明的歷史見證,是供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追憶、反思的難得場所;又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珍稀標本。圓明園管理處應該下大力氣引導中外遊客學習、汲取中國古人的智慧,而不是熱衷於搞划船旅遊、造新的人工景點。所以,這種僅為觀光旅遊的狹隘觀念和審美情趣亟待更新。

  二、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企業追求高利潤、環保意識薄弱。

  當前,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經濟發展多以粗放型為主。企業大多隻顧追求利潤而對環保問題毫不關心、置之度外,甚至為追求高額利潤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環保意識無從談起。

  2、地方官員為追求政績,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

  各級地方政府作為一級利益主體,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採取行政手段,實施地方保護,而對跨界生態環境鮮有重視。對堅持和完善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完善環境綜合整治目標管理體系,將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汙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等指標納入考核評估等方面意識不夠。地方政府為追求短期政績而急功近利,甚至為經濟發展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問題還很嚴重。

  三、環境問題產生的制度根源

  1、實施環境質量標準的管理戰略和體系尚未整體形成。

  環境質量標準是考核生態環境質量的最好依據,是保障國家環境安全總體目標的集中體現。但是,由於環境質量標準先於環境法律形成,並獨立於環境法規體系而按標準體系執行,在構建國家環境管理戰略和法規體系時,沒有整體認清和明確環境質量標準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對如何達到環境質量標準目標,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能夠反映不同環境要素特點的環境質量標準實施體系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境質量改善的整體程序。

  2、環境質量還沒有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巨集觀調控體系,預警機制不到位。

  為保障環境安全,應當建立一套以環境質量標準為科學依據的環境質量狀況監測、評價、預警機制,為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準確的環境資訊,提高環境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支撐能力。目前構建的環境管理體系還是基於“先汙染,後治理”被動管理模式,環境質量還沒有納入國家發展巨集觀調控體系,環境質量預警機制尚未建立。***“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我國環境保護標準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3、排放標準未能有效執行,汙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

  由於我國基本上是長期實施“超標排汙收費”的經濟手段,沒有及時建立“超標違法”強制措施,同時超標排汙費遠低於汙染治理成本,排汙者寧願繳納超標排汙費也不願支付過高的汙染處理成本,這是汙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4、城市擴張的無序化。

  城市是一個以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為中心的,由居民和城市環境組成的自然、社會、經濟綜合生態系統。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經濟活動最頻繁的地方,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自然環境變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礦企業,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物質,伴隨著生成大量廢棄物,遠遠超出了自然淨化能力,汙染日趨嚴重。城市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多功能的複雜而脆弱的生態系統,只要其中某個環節發生問題,就會破壞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使城市成為我國環境問題最為集中、最嚴重的區域。***李愛貞:《城市地域擴張與環境影響評價——兼論濟南市南部山區開發》***我國很多城市存在著類似的擴張問題,有些缺少戰略規劃和戰略評價,導

  致出現瞭如人口膨脹、交通阻塞、資源匱乏、環境汙染等問題。

  5、規章制度不健全、監督薄弱。

  由於我國的環保部門一直沒有獨立的執法地位,尤其是地方環保機構、人員和經費都由地方政府確定,對地方環境負有主要監管責任的環境執法者並未被付諸相應的權力,導致其在執法過程中處境尷尬,經常碰壁,無功而返。由於經濟增長本身就是政府主導的,環保部門無力抗衡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很難對地方官員支援的專案進行嚴格的監管。此外,“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也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執行中存在一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儘管一些地區也制定了一些與環評法相應的法規,但由於各種原因,法規落實不很到位,環境評價不能有效運轉。

  6、缺乏民主、公開、科學的決策機制。

  我們需要提倡和發揚民主、公開、科學的決策機制,以使所有的工程專案都能遵照環評法嚴格執行。***李愛貞:《城市地域擴張與環境影響評價——兼論濟南市南部山區開發》***很多部門和地方沒有真正將規劃環評納入決策過程,規劃環評作為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主渠道的作用難以得到發揮。同時,未進行環評即通過規劃審批的違法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違法行為的追究得不到落實。民主、公開、科學的決策機制的缺失,是很多工程倉促上馬的重要原因。

  四、環境問題產生的科技根源

  1、科技異化。

  迄今為止,所有的技術,即使是最原始的技術比如原始技術之運用於戰爭,對人類社會的作用,都具有兩面性,其中有善的作用,也有惡的作用。在實際的社會應用中,技術本身會產生正負兩種效應,即技術的“異化”,也就是說,技術作為人的即主體的客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背離了主體最初創造它時的目的,而分裂出它的對立面,變成異於自己的力量。比如,人類發明農藥的目的是捕殺害蟲,但它又反過來傷害人自身而且可產生持續汙染;發明了塑料,卻又增加了白色汙染;等等。總之,因科技發展與應用過程中的科技異化使科技應用不當或濫用科技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作用所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吳次芳等:《我國沿海城市的生態危機與調空機制——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年第3期***因此要善用現代科技善的一面,慎用其“惡”的一面,確保科技造福社會。

  2、科技的客體性排斥人的主體性。

  科技作為客體性的異己力量不斷排斥人的主體性,從而會使人的行為目的發生紊亂,最終使人的理性實踐活動被異化為非理性的本能動作。在一些地方,科技實力比較雄厚,但是功利主義的科技發展使得人們只重視發展那些能夠取得較高經濟效益的科技,卻不管其是否破壞生態環境。這也是造成我國生態環境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我國環境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也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問題是我們需要認清和把握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從根源入手,用切實有效的手段加以解決,以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環境和諧有序發展。

  汙染的分類

  空氣汙染

  室外大氣中大量存在諸如塵埃、煙霧、煤氣、迷霧、氣味、煙氣或蒸汽等一種或多種沾汙物,其特性及持續時間足以損害人類的健康或動植物的生活。

  空氣汙染***air pollution***空氣中某些物質的含量超過正常含量時,形成危害動、植物,影響其生存的現象。大氣中CO、NH₃、SO₂、H₂S、Cl₂、O₃和NO₂等物質的正常含量均在百萬分之一以下,對動、植物沒有

  明顯的不良影響。但19世紀以來,由於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上述物質大量排入大氣,使空氣汙染日趨嚴重,影響到動、植物生命活動乃至人體健康。 汙染物的來源 有的來自自然界***如火山噴出的菸灰***,有的來自人類活動,其中工業、交通運輸產生的廢氣是主要的汙染源。可轉變成水汙染和土壤汙染。

  排氣汙染

  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引起的空氣汙染。主要有害氣體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硫等。能引起光化學煙霧等。因汽油品種、汽車載重量、發動機效能、道路狀況、氣象條件等因素,其數量和種類不同。由於汽車的排氣高度處於人的呼吸帶,故排氣汙染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燃燒汙染

  燃燒過程中常見的汙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煙塵,燃燒還會產生噪聲汙染、熱汙染和鉛汙染***見汽車排氣汙染***等。

  燃燒引起的噪聲主要來自進氣道、排氣道和燃燒器。控制噪聲源、減弱傳播、採用消聲器等能使噪聲降低

  放射性汙染

  由放射性物質造成的環境汙染現象的是主要汙染物是核工業企業的排放物,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及自然界宇宙射線、放射性礦藏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可通過食物鏈或直接對人體造成危害。

  重金屬汙染

  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汙染。主要由採礦、廢氣排放、汙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製品等人為因素所致。如日本的水俁病和痛痛病分別由汞汙染和鎘汙染所引起。其危害程度取決於重金屬在環境、食品和生物體中存在的濃度和化學形態。

  射頻汙染

  射頻電磁輻射***發射頻率為3千赫至3×10⁵兆赫***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常見的汙染源為高空電視傳播發射塔、中短波及微波發射裝置、高頻加熱裝置及短波或超短波理療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