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日國旗下學生講話稿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倡導低碳生活”。本週是全國節能宣傳週,而本週三則是全國低碳日。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生活勢在必行。

  那什麼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就是通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地球環境不再持續變暖。我們都是地球的主人,低碳生活,是每個人的責任。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低碳生活,從現在做起。

  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該從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開始。紙張只寫了幾個字應該繼續使用;離開教室的時候請把燈關掉;餐桌上地上不應該再有灑落著的糧食;洗完手應該及時關掉水龍頭……我們要將自身真正溶入到生活中,把節約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讓低碳理念貫穿生活點滴。

  對此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議:

  1、勤動手,多動腦,學會舊物巧利用,便廢為寶。

  2、在家中、學校、社群和父母、同學、朋友一起種上幾盆鮮花, 栽上幾棵樹,既可以改善空氣,又可以讓生活充滿春意。

  3、外出時,如果路不是很長,請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這樣既可以鍛鍊了身體,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4.少用紙巾,改用手帕。重複使用紙張,雙面使用。

  5.遠離塑料袋,一次性飯盒等,減少白色汙染。杜絕使用一次性木筷,保護森林資源。

  6.購物時,儘量購買簡單包裝的商品,選擇綠色產品,綠色食物,倡導綠色消費。

  同學們,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倡導低碳理念,付諸節約行動。大家攜起手來,群策群力,相互督促,共同宣傳,構建綠色校園,創造美好世界,為我們的地球健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

  我是校外輔導員泰州市環境保護局的趙利。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關愛地球 低碳環保 關愛校園 綠色文明”。

  作為地球上的一位公民,在生活中我們又該怎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善待我們的環境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一、 節約資源,減少汙染

  1、節約用水,隨時關上水龍頭,別讓水空流。

  中國是世界上12個貧水國家之一,淡水資源還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其中近100個城市嚴重缺水。

  2、儘量少用清潔劑,多用肥皂,減少水汙染

  大多數洗滌劑都是化學產品,而肥皂的原料來自於植物或動物脂肪,易於生物降解,汙染較小,。

  3、減少電器的使用,為減緩地球溫暖化出一把力

  4、支援綠色照明,人人都用節能燈

  同一瓦數的節能燈比白熾燈節能80%。

  5.珍惜紙張就是珍惜森林與河流

  紙張的大量消費不僅造成森林毀壞,而且因生產紙漿排放汙水使江河湖泊受到嚴重汙染。

  6、選擇無磷洗衣粉,保護江河湖泊

  大量的含磷汙水進入水源後,會引起水中藻類瘋長,水體也由此成為死水、臭水。

  7、集中收集廢舊電池,防止汞鎘汙染

  我們日常使用的電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當電池被廢棄在自然界時,會汙染土壤,河流,還會使人致癌。所以我們不能隨便將廢舊電池扔棄,應當統一收集,送至垃圾處理廠。

  8、少用一次性製品,節約地球資源

  那些“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使垃圾量劇增,我國每年塑料廢棄量為100多萬噸, 而“一次性的筷子”會造成樹木的流失,“一次性的餐盒”造成白色汙染。

  9、儘量購買印有“中國環境標誌”的商品

  中國環境標誌是一個圓形標誌***還有一個名稱“十環”***,圖形由中心的青山、綠水、太陽及周圍的十個環組成。這個標誌表明產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符合特定的環保要求。

  ***現在我來考考同學們, “中國環境標誌”又叫什麼? 對了,又叫“十環”,今後我們要儘量購買帶有“十環”標誌的物品哦!這樣,我們就輕而易舉地為環保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二、 分類回收,迴圈再生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垃圾,不分類回收就是汙染環境、耗竭資源的魔鬼;分類回收,就是造福人類和自然的寶貝。

  生活中,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下面我就為同學們介紹一下:

  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可回收垃圾、第二類是廚餘垃圾***這個廚餘垃圾可不是指廚房裡面的魚蝦哦,是剩餘的餘***、第三類是有害垃圾、第四類是其它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未受到汙染的紙製品***、玻璃、金屬、塑料、橡膠、竹木製品、結織品等,可回收垃圾收集容器是藍色的。

  廚餘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廚餘垃圾收集容器是綠色的。廚餘垃圾經過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可生產0.3噸有機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