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及讀後感

  生活太過坎坷,所以需要勵志故事來鋪平道路。讀完勵志故事,我們還需要看一看讀後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勵志故事一

  一個貴婦人的家中有一隻祖傳的珍稀古花瓶。她非常鍾愛這隻花瓶,以至於有一天她突然決定照花瓶的顏色重新油漆自己的臥室。

  貴婦人一連找了好幾個油漆匠,可全都因為無法調出與花瓶相似的顏色而沒有拿到一分錢。貴婦人對此感到非常氣餒。最後,又來了一名油漆匠,他把臥室刷得和花瓶的顏色絲毫不差。貴婦人非常滿意,付給他一大筆工錢。

  不久,這名油漆匠就遠近聞名了。

  幾年後,這個油漆匠退休了,他決定把手藝傳給兒子。

  “爸爸,有一件事我想知道,你是怎樣把貴婦人的臥室刷得和花瓶的顏色完全一致呢?”

  “孩子,這非常簡單,”父親說,“我只是稍稍改變了花瓶的顏色。”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思想有多大,視野就有多遠;思維有多活躍,奇蹟就有多大。人類的智慧無窮無盡,創造的靈感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每一個地方。

  勵志故事篇二

  有二位年輕人,在城裡奮鬥很多年,終於賺了很多錢,後來,年紀大了,就決定回鄉下安享晚年。在他們回家的小路上,碰到一位白衣老者,這位老者手上拿著一面銅鑼,在那裡等他們。

  他們問老先生:“你在這做什麼?”

  老先生說:“我是專門幫人敲最後一聲銅鑼的人,你們兩個都只剩下三天生命,到第三天黃昏的時候,我會拿著銅鑼到你家的門外敲,你們一聽到銅鑼聲,生命就結束了。”說完,這個老人就消失不見了。

  這兩個人聽完後都愣住了,好不容易在城市裡辛苦了那麼多年,賺了這麼多錢,要回來享福,結果卻只剩下三天好活。

  兩人各自回家後,第一個有錢人從此不吃不喝,每天都愁眉不展,細數他的財產。心想:“怎麼辦?只剩下三天可活!”他就這樣垂頭喪氣,面如死灰,什麼事也不做,只記得那個老人要來敲銅鑼,他一直等,一直等到第三天的黃昏,整個人已如洩了氣的皮球。

  終於那個老人來了。拿著銅鑼站在他的門外,“鏘”的敲了一聲。他一聽到銅鑼聲,就立刻倒下去,死了。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直在等這一聲,等到了,也就死了!

  另外一個有錢人心想:“太可惜了,賺那麼多錢,只剩下三天可活,我從小就離家,從沒有為家鄉做過什麼,我應該把這些錢拿出來,分給家鄉所有苦難和需要幫助的人。”於是,他把所有的錢分給窮苦的人,又鋪路又造橋,光是處理這些就讓他忙得不得了,根本忘記三天以後的銅鑼聲。

  好不容易到了第三天,才把所有的財產都散光了,村民非常感謝他,於是就請了鑼鼓陣,歌仔戲,布袋戲到他家門口來慶祝,場面非常熱鬧,舞龍舞獅,又放鞭炮,又放煙火。

  那老人如約出現,在他家門外敲響了銅鑼。老人“鏘,鏘,鏘”的敲了好幾聲,可是大夥都沒聽到,老人見再怎麼敲也沒用,只好走了。

  這個有錢人過了好多天才想起老人要來敲鑼的事,還納悶:“怎麼老人失約了?”

  勵志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題目是《激勵學生樂觀進取的勵志故事》,裡面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像張海迪從小就高位癱瘓,但是她身殘志堅,刻苦自學,終於掌握了許多知識,為他人做了很多好事。梅蘭芳從小就勤練唱戲基本功,每天用放鴿子的方法,來鍛鍊自己的眼神,終於練就了京劇中的眉目傳神,後來成為了一代京劇大師。王獻之從小就跟著父親王羲之學練書法,有一次,他認認真真地寫了個“大”字送給父親,父親沒說什麼,只是在“大”字下面加了一個點,變成了“太”。王獻之把“太”字送給母親看,母親說:“你這個字只有下面這一點是下了功夫的。”母親的話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他更加刻苦練習書法,把水缸裡的水都練幹了,後來,終於成了大書法家。

  這些故事裡包含著貧困痛苦中的堅強抗爭,在你無助時給人無窮的力量。讀了這些故事,我十分感動。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條件要優越得多,我們更應該從小勵志,勤奮學習,學好更多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