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精選

  搞了60年,我才知道有這麼令我們驕傲的事。我還以為湖北的省博在全國算來一般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篇一

  搞了60年,我才知道有這麼令我們驕傲的事。我還以為湖北的省博在全國算來一般般呢。例如,新疆的博物館有沙漠古代美女,有幾十種民族的文化,叫我羨慕不已。浙江的有系列陶瓷,有河姆渡文化,有眾多的古畫和人文傳世佳作。廣東的大馬路中央——北京路下就是個越王博物館,還有好多層呢。西藏就不用談了,她有布達拉宮,不就等於是博物館?雲南的民族多樣性豐富、還有古元謀人頭骨,內容也豐富。隔壁的湖南有馬王堆呀,河南有安陽的殷虛遺址。人家山西的吹文物發源地:“秦漢看陝西,先秦看山西。”河南的吹:俺河南隨便找個地方,一鋤頭下去,都能挖個寶貝,沒看見滿世界考古的帶的那個剷剷,名字就叫“洛陽鏟”。湖北館能當出頭鳥嗎?

  我參觀上海博物館,人家以“王XX捐贈館”“潘XX捐贈館”來分類。他們盯著全國的文物,一上了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就著人買回來藏在這裡。我們湖北館可不是這樣,它以“曾侯乙墓”,“樑莊王墓”來分類設分館。還有古人類館,我們有長陽人頭骨出土。我同學對我吹,湖北的編鐘和勾踐劍可是稀世珍寶,經常出國走遍世界,就是個“一招鮮”!別的省,除了西安的兵馬俑,誰能有這樣有名氣的東東?

  其實,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於武昌水陸街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1956年遷至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北四大鎮館之寶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

  湖北省博物館內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牘》、《秦漢漆器藝術》、《樑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這個就不敢恭維了。歷史博物館咋搞個現代的人物,簡直有點續貂尾***等十多個展覽,2007年就免費了。

  更可惜的是,我們省還缺個“自然博物館”。幾時俺有錢了,就捐個湖北***或華中***自然博物館。

  本月上週,借西藏文物展來漢展出之計,又到鄂博參觀。這次,手裡還多了臺數碼相機。可以不計膠捲成本,亂拍了。好爽呀!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篇二

  春節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湖北武漢看望姑姑。早就聽說武漢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一個好機會,對於熱愛歷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過了。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館。

  綠蔭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座成“品”字狀的仿古建築,坐落於美麗的東湖之濱,佔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館藏文物14餘萬件,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館藏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聞名。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韻的建築,深深吸引住了。這更加讓我產生了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們首先來到“曾侯乙墓”展區。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是2400年前的曾國國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區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是我國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歡的幾件文物是:“青銅尊盤”***國寶級文物***,“金盞”***國寶級文物***和“曾侯乙編鐘”這三件了。

  “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於盤中,是用來冰酒或用來溫酒的。這件“尊盤”以紋樣繁縟細密著稱,它共飾龍84條,蟠魑80條,造型優美,極盡奢華。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鑄造技術。

  在古時“盞”用於飲食的器具。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不僅有金蓋子,盞內還有一把金勺子。“金盞”飾有蟠螭紋、綯紋、雷紋、渦雲紋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鏤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異常精美。

  “曾侯乙編鐘”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且十二律俱全,時至今日“曾侯乙編鐘”敲擊出的聲音依然洪亮。很難想象當時我國青銅鑄造和音樂文化的是那樣的高度發達。

  接下來,我們又參觀了楚文化館,秦漢漆器,樑莊王墓展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 是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青銅寶劍最讓人驚奇的是,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絲毫不見鏽斑,金光閃閃。劍上的花紋是用金屬錫製成的,青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一把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

  這次參觀,使我又一次對兩千前我國古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對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驚歎!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篇三

  今天,我和媽媽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就像古代的故宮。

  我們先來到了民族服裝館,啊!太漂亮了!這裡有五十六個民族服裝,真好看!聽媽媽說:“這些衣服有些是現在織出來的,有些是出土的文物。”

  我們來到綜合樓,哇!這個編鐘可真大啊!我想:我學過電子琴一定會認識編鐘的譜子。可是,當我看編鐘的譜子怎麼好奇怪呀?看來每種琴的譜子都不一樣啊!

  我最後來到楚文化館,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越王勾踐劍。我問媽媽是什麼意思,媽媽說:越是一個國家,王就是一個國王。勾踐就是國王的名字。越王勾踐劍就是越王勾踐的一把劍。

  我回到家以後,我想:今天玩的真有趣呀!不僅我獲得了快樂,而且還了解了許多楚文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