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關於清明隨想優秀作文

  清明節,始自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源是紀念介子推。 下面是由小編整理而成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年一次的祭故掃墓,一年一回墓裡墓外人的對話。

  4月4日,我們全家去了鄉下掃墓,中午到鄉下時,天開始下起了雨。春天的鄉村到處洋溢著生命的音符和泥土的芬芳,田野草木青翠欲滴,野花遍地,火紅的杜鵑花會在每個角落向你綻放笑臉。兒子快活地奔跑在鄉間的小路上,把大人這莊重的祭祀活動,變成了一次愉悅的踏青。是啊!清明本是踏青的好時光,古人將清新明麗的春之歡樂與生離死別的人間悲酸合為一體,其中藏有怎樣的玄機呢?也許,生與死,本來就是順應自然的輪迴,優雅相對才符合人生真諦。生與死的行走充滿詩境,生命才能獲得本有的尊嚴和高貴。萬物復甦之際,人們傾城而出,郊遊掃墓,讓清明成為生者與逝者合歡的節日,這正是先人的大智慧啊。

  婆婆在墳前燒紙時口中唸唸有詞,大意是讓墳裡的人好好過,保佑墳外的人平安幸福,我想大多數人上墳的人都是這樣的吧。要墳裡的人保佑墳外的人,首先還是要墳外的人保佑墳裡的人;只有墳外的人過的好,才會慷慨地拿出更多的祭品來祭奠墳裡的人。

  我想,陰間陽間該是一個樣吧,在哪一邊都不容易,要想活出個人樣來,靠誰都不可靠,誰都活得不輕鬆。還是老祖宗那句話說得好——自強不息。首先把自己過好,只有自己過好了才有能力去照應別人,不管是墳裡墳外的人都一樣。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篇2

  清明節一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受到國家非常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國家為了發揚這一節日,還專門安排了假期。

  清明節是一個專門用來祭祀祖先和已故的親人的。這一天我們可以緬懷革命先烈,去掃墓,還可以去踏青,去春遊....等等。

  說了這麼多還得說說清明節的由來,在戰國時期晉國有個皇室成員叫重耳,他受到自己親兄弟的排擠,不得不出國逃難,在他逃難的這段日子中,受盡了侮辱,也吃盡了苦,可是他在路上碰到了同時一個國家的介子推,在重耳快要餓死的時候,介子推幫助了他,割下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給他吃。自那以後他對介子推感激不盡。不久重耳回國推翻了政權當了國君,但他忘了介子推,直到有人在他面前提到介子推,他才想起這個曾經救過他的大恩人,當時他下令全城尋找這個大恩人,但他咋也找不到,原來當介子推知道這事的時候,他就帶著他的老母親躲進了大山裡,怎麼找都找不到,最後他不得不命人放火燒山,但最後也沒見有人下來,最後發現了他的屍體,還有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這首詩使重耳十分感動,所以決定這天為寒食節,只准吃涼食,以後人們還舉行紀念活動,所以清明節都來了。

  今年清明你都幹什麼了?

  篇3

  清明節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從我有記憶起,就覺得清明與其他節日的不同,至今還充滿迷惑。

  記得去年的一個星期一的早上,正值清明節,媽媽又帶著來到太爺的墳前,開始,媽媽把火紙拿出來,點燃了放在太爺的墳前。然後,給我了兩三支香和一對蠟點燃了,我又像以前一樣,深深的鞠了三個弓,再跪著磕了兩個響頭,雙手合在胸前心裡默默的念著:太爺保佑我學習進步,全家幸福平安。做完這些,媽媽又叫我去拿來掃帚,我拿了兩把,媽媽便問我:“你拿兩把幹什麼呀?”我說:“今年我也要給太爺掃墓。”媽媽笑了,又說:“孩子長大了。”說完,我們便掃墓了,我輕輕的掃著掃著,掃去了黃樹葉和剛才的火的灰。

  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要燒紙化錢,這不是迷信嗎?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從他她的講解中,我才明白:這是為了紀念於兩千多年前的既忠又孝的介子推,清明節發展到現在主要是通過這一儀式表達對先祖的懷念。以此傳承中華民族孝的美德。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