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捨得文章

  “捨得”一詞,最早出自於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人生中有舍必有得,捨得,方為人生。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人生的舍與得

  “捨得”一詞,最早出自於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後與中國傳統的思想相互融合,隨著時代的更迭,逐步演繹成為一種哲理。“捨得”在哲學範疇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而在現代人眼裡“舍”就是奉獻,“得”是成果。它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種選擇。

  “舍”與“得”是對立的,但從“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統一的,因此“捨得”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的概念。“舍”是放棄,卻成了成因,結出了“得”的成果,不捨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經有云:“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萬物迴圈往復,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捨得”之道貫穿期間,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世間萬事萬物執行的道理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統一。“捨得”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

  每個人都不是超人,即使你是超人,也不可能樣樣都通,樣樣都中。你如果想做出一番事業來,你必須捨棄所謂的“樣樣”,必須依據你的意向選定你研究的領域,研究的專業,研究的課題。

  人生的每時每刻,我們都會面臨兩難境地,需要做出抉擇,常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路。每條路上都有無限風光,可能理性和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最不該走的路上“風景這邊獨好”,更加充滿了神祕、新奇、刺激和誘惑。更難的是我們往往不知道每條路收穫和風險的比例是多少,選擇其中一條,就必須放棄另外一條,這種放棄往往是令人心痛的。

  魚和熊掌似乎比較容易選擇,兩者相差甚遠。可事實上生命中大多數抉擇並不簡單,總是勸告別人:權衡利弊,把舍與得寫在一條線的左右兩邊,當得大於舍時就做,當得小於舍時就放棄。現實生活遠非如此單純,得與舍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的,何況萬事萬物都是處於劇烈的變化發展當中,並且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為得到的東西,與將因得到而捨去的東西沒有太大的距離,於是將捨去的一切更令人無法忍受。

  歐洲有一種鳥叫金雕,它築巢生活於高山懸崖。金雕一窩只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年代,小金雕就會捱餓,金雕媽媽也只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到這時,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人類是難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對殘酷的飢餓環境,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是全都餓死。豈止金雕,我們人類不也時時面對著痛苦的捨棄嗎?擁有是一種幸福,可是有時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生活中,魚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什麼都想擁有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是一種傷害。

  在我們的人生中,身處左右為難的情形會時常出現,比如面對兩份同樣具有誘惑力的工作,我們該選擇哪一份?兩個同樣具有誘惑力的追求者,我們該選擇哪一位?身處兩難境地,我們必須儘快做出理智的抉擇。如果我們長時間地在兩難之間猶豫徘徊,患得患失,到頭來終將會兩手空空、一無所得。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悲傷,能抓住機會,得到人生的“一部分”美好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佛經《百喻經》中有“駝甕俱失”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昔有一人,先甕中盛谷。駱駝入頭甕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為憂惱。有一老人來語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斬頭,自得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復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痴人,世間所笑。大致意思是說,從前有一個人,先是在甕裡盛著穀子。駱駝把頭探進甕中吃穀子,結果出不來了,使他感到很煩惱。有一個老人過來告訴他說:“你不要愁,我教你一個可以讓駱駝出來的辦法。你聽我的話,一定很快就可以出來。你應該把駱駝的頭砍下來,駱駝自然就出來了。”於是就聽了他的話,用刀把駱駝的頭砍了下來。殺死駱駝之後,又打破了甕。這樣愚蠢的人,被人們所嘲笑。

  駱駝的頭插進了甕中出不來,要拯救駱駝,勢必要打破甕,而要保全甕,勢必要搭上駱駝,二者必居其一,顧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卻採取了一個愚蠢的辦法,結果兩者俱失。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自然不會出現,但我們也常常面臨這種類似的兩難局面,由於處理不當,結果也就兩者俱失了。

  這不僅又使我想起帕瓦羅蒂成為著名歌唱家的例子。有人曾向世界歌壇超級巨星盧卡諾·帕瓦羅蒂討教成功祕訣。帕瓦羅蒂提到了自己問父親的一句話。師範院校畢業時,痴迷音樂並有相當音樂素養的帕瓦羅蒂問父親:“我是當老師呢,還是做歌唱家?”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兩把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選擇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羅蒂選擇了一把椅子——做個歌唱家。經過七年的努力與失敗,帕瓦羅蒂才首次登臺亮相。又過了七年,他終於登上了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假如帕瓦羅蒂當初沒有立即做出抉擇,既想當老師,又想當歌唱家,我想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他哪樣工作也不會做得出色。

  釋迦牟尼在宗教事業和王位之間,選擇了創立佛教;魯迅在拯救人的靈魂和人的身體之間,選擇了成為一代文豪;邁克爾·喬丹放棄了棒球運動員的夢想,選擇成為世界籃壇上最耀眼的“飛人”球星。

  孟子曾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所以我們在選擇取捨時必須要有理智、睿智和遠見卓識,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選擇不能因為一粒芝麻丟了西瓜,不能因為留戀一棵小樹而失去整片的森林。那麼理智來自哪呢?一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些選擇看似迷惑性很大,但如果你冷靜分析,理智地抉擇,就會對那些不適合自己,做出果斷的放棄。在《駝甕俱失》中,主人自己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斷,如果甕對自己有用,可利用的價值大,那麼就保留甕;如果駱駝對自己有用,可利用的價值大,那麼就保留駱駝。二是要理智地對待別人提出的建議,進而做出適合自己的抉擇。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要視自身條件和具體情況而定,要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

  另外既然做出了抉擇就要義無反顧、堅持不懈地堅定自己的目標並奔向自己的目標,不要追悔自己沒選擇的那一方面,因為後悔會動搖你已經選擇的目標,切記悔之無益。

  善於捨棄是一種境界,是歷盡跌宕起伏後對世俗的一種坦然,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只有在瞭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捨棄並善於捨棄,只有在懂得並善於捨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

  捨棄是一種坦蕩的心境和大度的氣概。生命裡有很多事情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要捨棄。在我們蹣跚學步時如果父母不捨得放開我們的手,說不定我們到現在還不會走路;在我們經歷一次成功時,要捨棄我們的驕傲,否則就沒有下次的成功;我們受到挫折時,要捨棄挫敗感,否則就會活在失敗的陰影之下。

  辦公室王樹立、劉立軍、張曉紅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實際能力以及自己的強烈意向,都紛紛考上了公務員,在外闖蕩得都很好。看著他人的成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結合自己的實際,在前幾年我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在徘徊中時間又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幾年。我還能在原地徘徊嗎?如果這樣下去,是不是將一事無成?不能這樣,絕不能再這樣下去,我要立即做出我的人生抉擇,併為之付出應有的努力,直至成功。

  有時同事見面,今天去體育館打球了嗎?我說有時間就去。草草應付一句,其實,我知道,我每天最應該完成的任務是什麼,最應該做的是什麼,當然,體育鍛煉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不能讓它佔據我的大量時間,我還有許多要緊的事情需要做。要想有所得,必須有所舍。我把自己的目標定為,要在五年內成為一名特級教師,要在五年之內考上南開的歷史學博士,還要在此期間把孩子教育成才,力爭考入全國重點大學;還要提高家庭的生活檔次,物質的和精神的。所以,我每天要學英語、歷史、文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研究教學、看書、寫作,忙得不亦樂乎。其他的統統捨棄掉了。

  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路,我就會無怨無悔地的為之努力,為之奮鬥,我不再畏懼任何風雨。我要抓緊時間,學會專注,提高效率,奮力前行,直至成功!

  二:捨得自然,坦然人生

  願做一個淡看花落的閒人,緣來相迎,緣去相送,去留隨意,悲喜隨心。

  ——題記

  淺夏的午後,一簾綿綿的細雨,溫柔的敲打著窗戶,也叩響我的心門。泥土的清香,混合著花兒的的芬芳,撲鼻而來。一陣莫名的歡愉,流淌在心間,激盪起朵朵漣漪。

  張開雙手,盡情的擁抱大自然的馥郁芳香。縱然煙雨濛濛,可雨過終會天晴,陽光也終會燦爛。有時候想想,人生如此美好,何必為賦新詞強說愁?

  所謂悲歡離合,無非緣起緣滅。其實緣起無錯,緣落亦無過。我們總是要遵循人生的自然規律,就像欣然於花開花又落的自然輪迴,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時候,錯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心態與理解。人生路,蒹葭又蒼蒼。多少人回眸凝望,又有多少人擦肩寄望。誰的人生可以是一場不散的宴席,又有誰的人生沒有離愁別苦?只不過有人釋然,有人凝重,所以才演繹了生命的酸甜苦辣。如果說,人生的每一場遇見,都是久別重逢,那麼人生的每一場分離,都是為了更好的遇見。

  有時候,我們要學著做一個清淡的人,也許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溫婉與美好。若和別人交往,你首先要徹底的知道,你可能只是對方的一個選擇,而非對方的唯一。所以,你也只能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個選擇,而不是你生命中的某個優先。不要讓自己輕易的去依賴一個人,讓它成為你的習慣。習慣是條狗,你把它養大了,它就會一直跟著你,甩都甩不掉。以至於每當分別來臨,你會感覺自己失去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種精神的支柱。其實,不過是生命的匆匆過客之一,又何須看的那麼重要?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學會堅強獨立,不要讓一顆溫熱的心,依附於永遠不可能為你止步停留的清風,任其風乾。學會選擇,學會放棄,淡然自處,隨意去留。它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坦然一些……

  是誰說過,“懂我的人他理解我,不懂我的人他始終不懂”。這句話就如同,“在乎的人他始終都是在乎,一句話,一表情;不在乎的人,始終在乎不起來,哪怕十句話,百表情"。其實人啊,有時候真的不可以太過放低自己,不要對一個麻木之人抱有溫存的希望,不分友情或愛情。縱是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也需要一份懂得,來鋪墊心與心的橋樑,只有兩顆共鳴的心,才能摩擦出相知相惜的情深,也才值得付出與守望。否則你的熱情只會成為別人煩燥的理由,又是何必?

  生活的垃圾尚且需要我們及時處理,情感上的多變,亦是無需抱殘守缺。人這一輩子,有很多事情的發生,很多感情的萌動,都是出乎意料的。而心智的成熟,便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要時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審視自己所有,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適當的清除快取,生命便不會那般負累。畢竟,有舍才有得,錯過花,你將收穫雨,未必就不會是又一程絢麗的美景。

  所以,學會從容,學會淡然,既然時過境遷,過去種種,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回眸一笑,只是感謝曾經走過的那些溫潤歲月。你來,我笑臉相迎,真誠相待;你走,我欣然目送,誠摯祝福。不做無謂的糾纏,不言廉價的挽留,更不要委曲求全。你能捨的下,我便放的開。

  三:捨得之間,人生迥異

  這輩子,總要承諾去做幾件事,去走幾條路,去見幾個人。可有些事,已不願做,因為結果早就蒼白;可有些路,已不想走,因為盡頭沒有等待;可有些人,已不必見,因為謀面只能傷懷。有些旅途,只適合一個人的孤獨;有些風景,能治癒一顆心的憔悴。世界如沙,心若不動,風又奈何;情若不傷,歲月無恙。

  捨得之間,人生迥異的哲理文章 三聯

  三聯哲理文章配圖

  路不在於走多久,只有經歷過繁華與蒼涼,才能慢慢地靜默與成熟。你可以欺騙世界,卻無法隱瞞內心。別以為凡事只有對錯,悲歡向來交織,禍福總是相依。若走,跌倒是種歷練,此乃忍受;若停,歲月永難贖回,是為殘忍。

  人生如棋,只有捨棄一些棋子,才能換得一生的平靜和幸福。上帝是公平的,冬天裡失去的東西,到春天的時候會還給你;這方面捨棄的東西,在另一方面會補給你。舍與得,其實是一個無限迴圈的圈。越敢舍,越能得;越願舍,越易得。捨得之間,人生迥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舍為得,妙用無窮。

  有時候的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感覺,一句非議,一件小事,都在內心耿耿於懷,讓外界控制了自己的心情。多數時候,別人說的話,做的事,他或許早就忘了,我們卻還在自我折磨著。活著已然不易,路途崎嶇坎坷,大可不必屢屢跳下別人無心設定的陷阱。多活一點給自己看吧,很多人事與你毫不相干。

  我們要走的路,有著太多的不確定,他人的一句勸誡,自己的一個閃念,偶爾的得與失,都時刻在改變著我們命運的走向。世事難以預料,遇事無須太執,誰都無法帶走什麼,又何必糾結於某一人、某一時、某一事。只有看開了,想通了,才能隨緣、隨性、隨心而為,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鹹不淡,隨遇而安。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靜簡單,越膚淺單薄的人越浮躁不安。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的人。有時候就要敢於背上超出自己預料的包袱,真的努力後,你會發現自己要比想象的優秀很多。

  幸福是一種心態。一堆人,一個蘋果,人們開始算計;兩個人,一個蘋果,不是爭搶傷和氣,便是謙讓出和諧;一個人,兩個蘋果,吃的慾望已消失;一個人,一堆蘋果,你開始犯愁。幸福,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只要抱著"得之則喜、失之無憂的心態,人生就會有滿滿的幸福。

  心態不好,說穿了,就是心太小了。心態的"態字,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任何事情,總有答案,與其煩惱,不如學會接受。人生本來一場空,有無之間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後的心態決定苦樂。緣來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閒心品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