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過端午節的優秀作文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你家鄉過端午節的時候,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範文一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著這首民謠,端午節如期而至。
端午節是為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日,當然,也是一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但是,各地的節日習俗卻不大一樣。“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唯獨對家鄉的端午情有獨鍾。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們就準備好糯米,粽子葉以及其他材料,並早早地把粽子葉包好。
包粽子這一環節,好玩,有趣,是小孩們最喜歡的。
首先,把粽子葉拿在手中,慢慢地圍呀,圍呀,繞成一個長柄勺似的形狀。這下,小孩子們可有玩的了。他門用長柄勺似的粽子葉從水盆裡舀一勺水,然後提在空中。葉子裡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銀線一般,飛流直下,“嘩嘩――”地響。待到水快“乾涸”時,飛流直下的銀線就搖身一變,成了顆顆璀璨的珍珠,滑落在水盆裡,叮咚作響。讓人不由自主地為此景此聲所陶醉。
然後,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將糯米裝在粽子葉裡。小孩兒們的腦袋總是那麼奇特。他們將粽子葉裡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一般,那麼可愛,那麼聖潔。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山上栽花種草――將小片的樹葉或花瓣貼在上面,讓小山充滿勃勃生機。
最後就該系線了,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捆起來。小孩們捆好後,可不會乖乖地讓粽子得到一份安寧。他們會把粽子系在手腕上,當作溜溜球來玩――丟出去,收回來。可是,他們只能丟出去,卻很難收回來。
端午節的早上,小孩們幾乎都是被四溢的粽香所喚醒。來到餐桌邊,他們就會看到碗裡坐著一個粽子,白白的,嫩嫩的,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砂糖。早晨的陽光射進來,照在上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讓人,不禁垂涎三尺。於是,他們立刻揮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飯碗,輕輕地咬一口,細細地嚼一嚼,慢慢地嚥下去,那滋味,比美味佳餚還美味佳餚。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這首民謠的餘音,端午節如期而去。但端午的歡樂卻永遠迴盪在我們的心間,永遠,永遠......
範文二
中國曆來是個傳統國家,節日也特別的多,這不,端午即將來臨,媽媽教我哼起了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接著媽媽不經不漫地給我講起了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屈原的愛國詩人,看到全城的百姓生活艱鉅,於是,向楚王提出了富國富民之計,楚王偏信奸臣的話,沒有采納屈原的意見,反而將他貶為流放,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抱著一塊石頭,含恨跳入了滾滾流淌的汩羅江,楚國的老百姓知道後,每逢這一天都會把帶著濃濃艾香的粽子投入汩羅江,讓那些江裡的大魚不要去吃屈原的屍骨,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一直流傳到今天。帶著對屈原的思念,我似乎聞到了淡淡的艾香粽子,讓人垂涎欲滴,就像對屈原愛國愛民的精神佩服得五體投地。
端午除了吃粽子,另外還有很多的習俗,例如掛香包、抹雄黃酒、系紅繩等等用來避邪的民間風俗。雖然我對媽媽教我的知識,瞭解不是很多,但是,端午的傳統文化已經薰陶了我,深深印入了我的腦海。
範文三
在家鄉,人們通常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每到端午節那天,家鄉最熱鬧的就是北大橋了,從端午節頭一天晚上開始到端午節當天晚上十點多都是人。端午節那天,我們大家都會早早的起床,然後就去北大橋玩,從早上三點多出門到下午五點多才回家。
端午節,給我的印象除了吃就是玩。吃粽子是一定的,端午節那幾天,在大街上都是推著車買粽子的。插艾草,老人們都會去採或者是買一把艾草,用艾草穿上葫蘆掛在門上,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吃雞蛋,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我們這兒看不到賽龍舟的,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端午節,我最喜歡買五彩繩系在手脖上,好幾個月都不會拿下來。
不同地方端午節的習俗也就不一樣。端午節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也是一個偉大的節日。所有地方的端午節的目的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最期待的節日除了春節就是端午節了。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