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雷鋒

  雷鋒精神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銘記雷鋒精神,發揚雷鋒精神,是我們的義務與責任.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譜寫一曲你心目中的雷鋒讚歌吧!

  1

  雷鋒叔叔的故事家喻戶曉,老少皆知。他把自己光榮而短暫的一生獻給了親愛的祖國。

  雷鋒叔叔的童年是苦難和不幸的。他出生在一個很貧窮的農民家庭,祖輩給地主當佃戶。他們家住一間破茅屋,外邊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冬天,為了擋擋風寒,常用幾捆稻草堵在門口,冷得實在不行了,全家人依偎在一起取暖。父親長年勞動維持不了一家半飽的生活。過年時,哥哥領著他出去乞討,討點剩飯剩菜。抗日戰爭時期,父親被日本鬼子打死,哥哥只好去一家機械廠當童工,手被機器軋斷,腦袋撞破,回到家裡沒錢治療,活活被折磨死了。接著小弟弟也餓死了。媽媽為了養活雷鋒,到地主家做工,也被害死了。剩下孤孤單單6歲的雷鋒,給人家放牛、餵豬,上山砍柴,手又被地主砍傷,露出了骨頭,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直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路過他的家鄉,他才獲得解放,並且還上了學。

  雷鋒叔叔上小學時,因為當時小學很少而且基礎很差,有的學校只開辦小學一、二年級,有的只開辦三、四年級,為了讀完小學六年級,雷鋒不得不換了4次學校。由於他是個孤兒,寄居在親戚家裡上學讀書,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很多,經常要自己做飯吃,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實在不容易。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裡,他克服種種困難,決心好好學習,立志長大建設祖國……

  我們的童年,金色的童年,無憂無慮的童年,多麼幸福快樂。我出生於1995年,生活都過得很幸福,一日三餐吃飽穿暖,晚上還有宵夜吃,有時候還有零花錢,長輩們都說我們是長在蜜缸裡的新一代,無憂無慮,和雷鋒叔叔苦難的童年比起來,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快樂啊!

  白天我們在優美的校園裡唱歌、活動,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當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揹著五顏六色的書包,帶著鮮豔的紅領巾,昂首闊步地來到學校,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聽著老師諄諄的教導和繪聲繪色地講課,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進豐富多彩的知識天地,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遊,享受著知識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與雷鋒叔叔相比,我們的學習環境和條件要好幾百倍。

  我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時光。以雷鋒叔叔為榜樣,爭分奪秒,珍惜大好時光,學習雷鋒叔叔的“釘子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能成為有用的人才,為祖國的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2

  雷鋒確實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對於他的好,得益於社會的宣傳,政府的大力支援,現在倒是無人不知了吧。但當這種尊重敬仰不再是於人們的精神層面上,而是被廣泛延伸為一種社會現象時,人們便因“集體強迫性”而失去意識上的自由和獨立。就如我們的歷史一樣,當社會平等,民主的本質破壞時,人們便會奮起反抗,當自然 和人類和諧共處的原則被破壞時,大自然也將抱負。可見“雷鋒精神”的宣傳既不是有效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擺脫了人思想 同化的基本規律,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所以,我們應該作為發現者去發現雷鋒,而不是作為一個被迫接受思想的人----這就是一個領導者對於雷鋒精神的傳遞所需遵循的“自然規律“。

  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他《雷鋒日記》,但更多的並不是感動,而是不斷地想,如果雷鋒晚出生幾年,那他的行為可以算是“愚者”所為了。由此可想,雷鋒在現今社會裡也大概只是“上帝”了。得出一個結論:現今中國很難找到“雷鋒 ”的身影,“禮儀之邦”也漸成外國人諷刺的字眼,分析其原因也就並不僅僅在於中國人個人修養和精神財富的多少,而是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病態社會”,特定的社會環境也便產生了“領導們在後頭喊衝,群眾 們在下頭散步,最高領導說是奔赴精神戰場,下級領導覺得那是‘練’著好看。”的特定的“雷鋒現象”----他們一個個可都是“活雷鋒”啊!

  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的細胞是人,而當社會是一個病態社會時,人的思想行為就像病毒一樣不斷地互相傳染。也許當你想要撿掉眼前的紙屑時,你會擔心身旁投來一道 異樣的眼光,他們會認為你在炒作,或是標榜自己的清高,這大概不會是他們的本意,但或許他們一定會那樣做,而你也一定會那樣想。如此造成的“連鎖”必將感染整個中國。“雷鋒現象”正是如此,因為“雷鋒”總是那樣地遭人“忌妒”,“雷鋒”總是被當成“稀有動物”而引來異樣的眼光----或許這些“社會中人”便是魯迅眼中的“看客”了,可見先生是多麼地睿智,而或許是中國人跨越了近世紀的年頭也依然是“看客”而已。----這就是一個社會的“進步”啊?

  當時先生也認為:錯的並不是人,而是在於社會制度像模型一樣約束 了人,使之定向發展,從而在中國便失去了靈魂的定義。所以,我認為領導者為“文明社會”所考慮的不僅在於人本身。不在於被迫地使其接受。他們也許可以制約人的行為,但無法制約人的思想。而從精神病理學上來說:現實***行為***與理想***思想***的衝突將會引發神經質,或向變態 人格的方向演化,造成社會的種種不安因素。由此可知其害。

  社會主義理論的領導創立者之一恩格斯認為“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的作法和想法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現實的。而應“掌握這種規律,並有計劃地讓自然 規律為一定的目的而服務。”我國的老子也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既是一種對於自然規律的順從。乍一看,他們兩者的觀點似乎皆有相通之處,但從現實主義觀點上來看,恩格斯的思想似乎更為現實,它強調於一種對於自然規律的尊重,又不放棄主體意識對於自然規律支配的認可,自然規律其實也就如同於一種工具,若不甚於其道,或自傷其身亦於情理之中。而老子似乎是意在於創造一種“桃花源”般的環境,他自信於人的天性,而產生特定的社會,但他似乎忘了人的慾望本身正是一種天性,他那天真的思想本身其實也正是擺脫了自然規律。何謂之“無為”,其曰“無為”既“有為”。“無為”之社會,如何能進步,“無為”之思想大抵也是有些消極了。而我們所目及的作法,既無所謂傳統,也無所謂於遵循社會主義----真不知道是喊哪門子口號。

  綜合上述觀點,我認為如果中國有能力,那就應先從社會制度入手,從教育制度入手,從商業制度入手,改變由商業引發的不良社會風尚,唯錢主義觀,唯權主義觀,唯財主義觀,唯才主義觀6著力塑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人文氛圍,還我中華“文明之邦”的美譽。

  學了些生物的人都知道,種子萌發,植物生長的好壞都 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它所外的環境。以此推及現實的倫理,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不是缺少“雷鋒”,而是缺少適於“雷鋒”的土壤。

  3

  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

  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臺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裡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一位來自新疆地區的貧困學生,功課優秀,沒畢業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擬以高薪聘用。這一天,他走上臺激動地說:“我從白爺爺身上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學校、也向白爺爺表示:畢業後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還貧困的家鄉,以白爺爺的精神去為改變家鄉面貌做貢獻!”他深深地向白芳禮老人鞠了一躬。全場掌聲雷動。老人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事後,老人對他的老友說:“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可我心裡是舒暢的。看到大學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這些年得到白芳禮捐助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教育基金等單位達30家之多。老人捐錢從不圖回報,許多得到他幫助的學生並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樂和幸福來自他那一顆太陽的心!

  1994年,白芳禮81歲。這一天,他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辛苦錢交給一所學校後,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名貧困生向他致敬。這話觸動了他:現今缺錢上學的孩子這麼多,光靠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來的錢救不了幾個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兒女家的門敲開了:“我準備把你們媽和我留下的那兩間老屋給賣了,再貸點款辦個公司,賺錢支教。”

  不多幾天,在緊靠天津火車站的一塊小地盤上,出現了一個7平方米的小售貨亭,裡面擺著一些糕點菸酒等,當頭掛著一塊牌子——“白芳禮支教公司”。他對受僱的員工宣佈:“我們掙來的錢姓‘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

  小售貨亭讓白芳禮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財力,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他蹬三輪的生活。他把售貨亭交給夥計打理,自己照樣天天出車拉活。他說:“我出一天車總能掙回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為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個3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裡面用磚頭搭了一塊木板算是“床”,棚頂上的接縫處露著一道道青天。夏天,棚裡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凍成冰坨子。白芳禮就在這裡面住了整整5年。

  “這老爺子怎麼像個沒家的人……”老人的兒女一直承受著某種誤解的壓力,他們對父親有些埋怨。蹬著三輪闖蕩了一輩子的白芳禮,骨子裡有一種大義與胸懷,國家與社會在他心目中有頭號的位置。他對兒女們說:“我現在是有國無家,為了能給孩子們多掙錢,累點苦點都沒啥.

  “孩子們,等我病好了,我還要蹬三輪掙錢資助你們讀書!”

  ——病中的白芳禮對來看他的孩子們這樣說

  “好……學……習……”

  ——白芳禮最後的遺言

  4

  雷鋒所在班的班長是個紮實、苦幹的戰士。他看雷鋒個子小,力氣不足,擔心他的訓練成績。在開班務會議的時候,他提醒雷鋒說:"小雷呀,咱們革命戰士最講互相幫助,你有什麼困難可得吱聲,別悶著。"雷鋒高興地回答:"放心吧,班長,我什麼困難也不怕。"

  真叫班長猜著了。練習投***,人家膀大腰園的新戰士只要抓起教練彈,跑上幾步,一撤手,教練彈就像燕子似的,打著旋兒飛得老遠老遠。可是,教練彈抓在雷鋒手裡,就有點沉重了。幾天來,他費盡了力氣,投一次,不及格,再投一次,還是不及格。班長再三向他傳授動作要領,他左體會,右琢磨,整整練了一上午,胳膊甩得生疼,還是個不及格。

  中午,他回到宿舍,心裡十分不安。屋子裡並不熱,他額頭上還是騰騰直冒汗。他想:一個人不及格,就影響全班的成績,當一名國防戰士,連個***都投不好,像話嗎?他決定加倍苦練,把一切休息時間都搭上,達不到標準,決不罷休!他一個投來投去,一連投了幾天,結果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越投越近了。這可真叫雷鋒急得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香。

  從班長的傳授中,在大家的幫助下,他懂得投彈投得遠,全憑臂力。因此,他投一會兒***,就練一會兒單槓。手握鐵槓,刺骨冰涼。管它呢,他咬咬牙,練!練!練!,直到雙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槓子了,這才抄起手來暖一暖。他的襯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風吹來,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實彈投擲的時候,新戰士們集合在靶場上,按照命令,一個接著一個,掀開***蓋,投進假設的敵人碉堡。

  "雷鋒就位!"指導員發出命令了。

  雷鋒的心呀忍不住"咚咚"亂跳。最瞭解新戰士的心情,急忙跑過來叮囑說“可別慌,沉住氣,保準成功!"指導員呢,也投來鼓勵的目光,好像說:"小夥子,勇敢些,功夫是不會白練的啊!"

  雷鋒答應一聲,擰開***蓋,把小鐵環套在指頭上,縱身一躍,跳出了塹壕,衝過一段開闊地,猛力一甩,只聽"轟"的一聲,***恰好投進了"敵人"的碉堡,得了個"優秀"。

  靶場上所有的人都為他祝賀。他興奮地咧著嘴笑了。他是多麼高興啊!多少天的苦練,終於得到了滿意的成果。

  5

  願雷鋒精神永放光彩!這是我《雷鋒的故事》這本出自內心的感受。雷鋒叔叔是一個普通的軍人,然而雷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業績。

  雷鋒熱子黨、熱子祖國、熱子社會主義,堅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觀。我覺得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毫無損人利己之心、自覺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無論在什麼崗位,雷鋒總是這樣說,這樣做:“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這樸實的話語充分反映了一個革命戰士一切服從黨安排,一切從革命利益出發的共產主義崇高品質。

  偉大出自平凡,崇高寓於平凡。我們青少年學習雷鋒,就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萬丈高樓起於壘土。”雷鋒經常幫助有困難的群眾,把田大娘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來孝敬、子戴。雷鋒同志自己曾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感人肺腑的語言能不使人流淚、使人心靈震動嗎?雷鋒同志善於從平凡的小事做起,走一路,好事做一路。難怪群眾稱頌“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曾經說過:“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雷鋒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民做了一輩子好事。在他犧牲的那一天,他還盼望著去看看田大娘,再為鄉親們做好事。我們這一代應像雷鋒那樣,滿腔熱忱、堅持不懈地做有益公眾的平凡小事。

  一個時期,有些人認為“雷鋒精神已過時了”。然而,在事實面前,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說法是錯誤的。在3月4日——***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紀念日前夕,團員青年們正在街上為群眾義務服務。城河路兩旁到處都是為群眾義務修理自行車、家用電器、理髮、燙衣的青年們。街道的四周一隊隊紅領巾揮動著手中的掃帚,正在熱火朝天打掃馬路,潔淨的街道在他們腳下延伸。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在新中國,有多少雷鋒式的炎黃子孫,他們發揚了雷鋒的光榮傳統,做一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星星!

  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在四化建設的旅程中,雷鋒精神之花已在我們這一代身上重綻笑臉。讓我們把雷鋒這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精神作為一種精神財富流傳後世,發揚光大,為祖國——這個五彩繽紛的百花園增添一分春色。

  有人說雷鋒是傻子,可他說:“我要做一個對人民,對國家有用的人,我甘心做這樣的傻子。”

  6

  3月5日,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

  3月5日,記憶裡有一點被震動的日子。

  39年前的今天,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也許,自那個年代起,雷鋒,這個普通的名字便貫穿著一種恆遠的精神,開始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在今天的少年男女看來,近乎冒著傻氣的話語,曾經影響了幾代人。

  雷鋒的成長環境、工作環境從我們讀書識字的那個時候就一次次的瞭解過,以現在的某種觀點,雷鋒,在那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僅僅是一種精神,而是一種現象。回憶一下書中所記述的雷鋒事蹟,不外乎一些微乎其微的凡人小事,攙扶盲人過馬路、照料孤寡老人日常生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等等。如果這些行為單靠雷鋒一個普通軍人來做,頂多是一個點,然而,這種精神被廣為傳頌,便成了一種現象,一種自覺的,助人為樂的社會現象。

  可惜,雷鋒只是解放初期的一位普通軍人,他的事蹟之所以被廣為傳頌也取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解放初期,國民建設起步階段,***團結、互助互愛方能以民眾之團結精神協力發展經濟建設,而雷鋒,正是這種社會特殊背景下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凝結。如果,當時的中國背景已發展到今天這般經濟繁榮、社會昌盛,可能雷鋒的所行所為,至多算得一位有愛心的紳士,雷鋒精神這個概念也根本不會出現和存在多年。

  然而,我們社會發展著、進步著,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裕,我們的精神,或者說我們的奉獻、愛心、幫助卻越來越貧瘠。雖然我們的周圍常常會有這樣或那樣形式的互助、捐贈行為,甚至福利事業在經濟推動下,發展得蒸蒸日上,如火如荼。但是,如果沒有經濟的促動,也許我們的奉獻、我們的愛心就會大打折扣,因為,現實的我們已在越來越優越的物質生活裡淡化和忘卻了一種精神:無私!

  討論無私實則已上升為一個社會範疇,且實在無法在我們365天的行為當中嚴格界定無私的標準。只是記得,3月5日,無論學校組織,還是學生自發,都會有一些無償行為。雖然微不足道,不外乎跑去街頭清洗護欄、去福利院慰問孤殘兒童等,但每到3月5日,每到春上柳梢的三月陽春的這個普通日子,或多或少做了些事情。與此同時,在我們心裡,也或多或少積累了一種潛在的互助、奉獻理念。

  曾經,3月5日伴著雷鋒這個名字,和雷鋒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精神,悄悄來到每個人當中,讓我們感受著一種內涵。今年,今天,3月5日,清晨黃昏的校園一如繼往的朗朗讀書聲,街頭巷尾一切照舊的忙碌喧囂,雷鋒,卻沒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