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文說明文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大家知道有哪些關於寫春節的說明文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春節的說明文作文,僅供參考。

  作文篇一: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著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嗎?

  晚上,該是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廚房裡瀰漫著香氣;桌上擺放著豐盛的晚餐,使人,口水直流。桌中間有一條魚,那就表示年年有餘。客人們也都到了,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年夜飯。爸爸媽媽笑容滿面地招呼著客人。全家人都其樂融融,屋子裡充滿了幸福的氣氛。

  吃完飯,外婆來分紅包嘍!我們家有一個小約定,小輩們拿到了獎狀,不僅有紅包,還會有其他獎勵。今年,我被評上了“三好學生”。外婆就分給我一份紅包,還送給我一隻精美的文具盒。鼓勵我在新的一年裡,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小孩子們都收到了紅包,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上空。

  今年的春節,我過得十分有意義。我希望明年春節,我會過得更好!

  作文篇二:

  一陣陣清脆的笑聲從巷口傳出來,沒錯,一群孩子開心地湧來。春節將要來到,難怪她們這樣開心。看到她們快樂的樣子,我也融入了她們的快樂,回想起以住春節的美好時光。

  過年前的幾天,我已迫不及待地等待著春節的降臨了。媽媽在廚房準備著過年的食品,爸爸在忙著穿梭各個房間,並整理好房間。只有我一個人無所事事,但我可不甘心。我跑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能幫上什麼忙?”“去我包裡拿錢,去買對聯和‘福’字。” “YES.”

  我拿著錢,衝出家門,糟啦!我忘記要買多少個了!我一邊回想,一邊走著。不知不覺,到地攤了。“小朋友,你要買什麼?”一個和藹可親地阿姨問。我說:“我想買六個‘福’字和一副對聯。”“好,給。”阿姨說:“零錢拿好了,不要弄丟了。”“謝謝了,阿姨!”我飛奔著跑回家,將買來的東西交給媽媽。

  “叮咚、叮咚”門鈴響了,我去開門。啊!門外站著二姨一家和爺爺、奶奶,我連忙請他們進來。

  當春節真正來臨了,我和小宇正玩得高興呢!媽媽、二姨和奶奶在廚房裡演奏著,一陣陣菜香從廚房裡飄出來。

  媽媽大喊:“吃飯了。”我和小宇才從歡樂中出來,我們跑到餐廳,好多可口的美食哦!我和小宇大口大口地吃著,媽媽樂呵呵地看著我們倆笑呢。

  春節晚會到了,我們跑進一個房間,開始享受起溫暖的空調、美味的小食品和最重要的電視大餐!

  一聲鞭炮聲打開了我的記憶,我和全家來到院子裡,放響了沉睡很久的鞭炮,美麗的禮花綻放在夜空,打破了沉睡的夜晚。媽媽說:“真美呀!”是的,禮花美,記憶更美!

  作文篇三: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掛上了燈籠,還要一起吃團圓飯,發紅包...........總之,每家每戶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今年的春節,我起的最早,因為我想跟表哥一起放鞭炮.我們來的院子裡.將一串鞭炮點燃,發出了“噼噼啪啪”的聲音。一陣春風吹來,將節日的氣氛帶給了千家萬戶,我捂著耳朵,向南邊望去,看見許多的人家都在張貼春聯、掛福字。這讓我“詩興大發”,自言自語地背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

  春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在街上,總少不了原來的傳統。你看,街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紅燈籠,燈籠上有許多謎語,哥哥告訴我,再猜這個謎語時,就叫“猜燈謎”。其中有一條謎語吸引了我的注意—“孔雀東南飛***打字一***“這讓我想了很久,孔雀又往東,有往南,那是什麼字呢?想了半天,我腦袋都要想”炸“了!只好把我那猜謎表哥叫來,他立馬說出了答案,”孫”。他對我說:“把“孔”字的東面飛去,留“子”,把“雀”字的南面飛去,留“小”,合起來就是‘孫’”。我聽了,真佩服原來發明謎語的人啊!猜燈謎真有趣!

  猜完燈謎後,我們來搗亂麻辣攤上,在那裡吃的多數是跟我同齡的孩子。我也跟著湊熱鬧。“老闆,來兩串年糕!”“好嘞!”過了一會,兩串香噴噴的年糕上來了,我和哥哥大口大口的吃著,小攤上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春節真是有趣,讓我“吃飽“,”看飽",“玩飽”了。我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也讓我瞭解了我們春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