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荔枝引發的爭議

  ,只因李隆基愛楊貴妃?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每到吃荔枝的時節,就會想起兩個人,一個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楊貴妃,另一個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東坡了。在很早以前交通不發達的時候,就因為這兩個人,在沒有吃到荔枝以前,就對荔枝產生了種種美好想象。不過蘇東坡無非是荔枝的正面宣傳,而楊貴妃則是反面宣傳多一些。

  有一首批判楊貴妃與荔枝的詩,恰恰也是蘇東坡寫的,叫做《荔枝嘆》,描述的就是當時楊貴妃吃荔枝的情景,詩道:“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關於這個“驚塵濺血”,蘇東坡是宋朝人,自然也是沒有親眼見過,這些應該也是到嶺南之後聽聞的傳說,既然是傳說,那麼必定會有感情色彩在裡面。到底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恐怕也無從考證了。

  在古代不知道荔枝是如何保鮮的,不過估計應該是有一定保鮮方法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裡寫: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有保鮮方法的情況下,應該是二日沒有問題。最後經過大家指正,楊貴妃吃的荔枝應該是產自蜀地,也就是一千公里左右,三日左右可到。不過也還有堅持是產自嶺南,不管產自那裡吧,運荔枝這種事情,雖然蘇民傷財,可皇帝家乾的那件事情不是***?

  現在就討論一個驚塵濺血的問題,騎馬必定要走驛道,驛道為什麼要有老百姓等著在那兒驚塵濺血呢?離遠點不好麼?而且有過第一次,必定大家都知道這個時候是要運荔枝的,應該沒那麼不長心眼,不躲著吧,驛道上反正窮苦老百姓應該也不是太多吧,是不是商人多一些?

  所以,我覺得就有問題了,既然運荔枝也不是多麼不艱難的事情,而且“驚塵濺血”又明顯是臆斷,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楊貴妃因為吃個荔枝落下了千古罵名呢?肯定有人會說那個時代***之類,但是再窮也不會窮皇家,我估計楊貴妃隨便個什麼花費,也不會比荔枝的差到那兒去,其他任何朝代的也是。

  只是因為這個事情太風雅了?但是想吃個荔枝,也不錯到那裡去吧?還好她只是讓人運過來,如果鼓動唐明皇和她一塊下嶺南呢?不是有傳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有些讓人匪夷所思的理由嗎?還有隋煬帝……

  唐朝是怎麼運荔枝到長安的: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留下的名句將荔枝美名傳遍古今。但很少有人知道極易變質的荔枝是如何從南國運到長安的。荔枝鮮果極易變質。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講“若離本枝,—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色香味盡去矣”。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古代北方達官貴人吃到的都是鮮果。杜牧在其《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說“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不變,已至京師”。其實,不僅楊貴妃愛吃荔枝,唐朝許多皇帝都喜食。據說,當年政府開闢了從南到北專運荔枝的“荔枝道”。

  世人傳統對“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解釋是,當年沒有飛機空運,為讓楊貴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鮮荔枝,只得派人將剛摘下的荔枝,一個驛站一個驛站地換快馬於當日送到京城。因此,楊貴妃看到快馬蕩起的塵埃,知道是有人送她愛吃的荔枝來了,故喜形於色。

  但從常理看,嶺南距長安千里之遙,再快的馬也不可能一日抵達。後人考證認為,楊貴妃所食的鮮荔是採取將帶果大樹移植的辦法送到長安的。史載:“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官,則一日可達也”。此外還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荔枝是我國最早採用低溫和氣調貯藏的果品。《廣東新語》記載了一種辦法:“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

  徐勃在其《荔枝譜》介紹了另一種辦法:“鄉人常選鮮紅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

  另外,最近的考古認為,楊貴妃喜食荔枝緣起高力士。唐代大宦官高力士是今廣東茂名***我國當前最大的荔枝產地***一帶人。考古學家研究其墓誌銘時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家鄉、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有專家認為,如果沒有高力士的推薦,久居北方深宮的楊貴妃也許不知南方竟有如此美味的佳果。